管仲(约公元前730—前645),名夷吾,字仲,谥(shì)号谥号:我国古代,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敬,故又称管敬仲。颖上(颖水之滨)人。其祖先是周的同姓管国后裔(yì),父亲管庄曾任齐国大夫,后来家道衰落。管仲从小知书达礼知书达礼:通晓文化知识,懂得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熟悉驾车射箭等技艺。他青年时代,家境贫困,做过被当时认为贫贱的商人。他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对社会了解比较深刻。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诸侯国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不听周天子的号令。先是大国吞并小国,继而又是大国相互争霸。其中,濒临濒(bīn)临:紧接,临近。大海的齐国,率先取得了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霸业的取得,主要得力于一位著名的政治改革家的辅佐,他就是被后人称赞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在齐桓公之前,齐国的国君是齐襄(xiānɡ)公,襄公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即齐桓公)的哥哥。他在位期间,政治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国内矛盾非常尖锐。对此,管仲和他的好朋友鲍(bào)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发生变乱。于是,他们各自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寻找政治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国君的女儿,利用这个关系,管仲和召忽保护着公子纠躲到了鲁国。公子小白则在鲍叔牙的护送下,躲到了莒(jǔ)国。齐襄公十二年(前686),齐国内乱,齐襄公被堂兄弟公孙无知等人杀死,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次年春,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这样齐国就暂时没有人继承王位了。
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趁机回国夺取君位。齐国拥立新君的势力中,正卿高傒(xī)和另一大夫国氏势力最大,他们暗中派人去莒国请公子小白继位。公子小白接到消息后与鲍叔牙火速上路。这时,鲁庄公也派兵护送公子纠返国,当得知公子小白抢先出发后,管仲带领士兵日夜兼程赶到公子小白必经之地埋伏起来。等公子小白车马赶到,管仲搭弓向公子小白射击,公子小白假装被射中,倒地装死。管仲误认为公子小白已死,率兵返回。但公子小白并没死,管仲的箭仅射中了他的铜制衣钩,趁管仲返回之机,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飞速赶回齐国临淄(zī),顺利地登上了国君之位。
管仲和公子纠以为公子小白已死,便不急于赶路,到齐国时,才听知公子小白已抢先继位的消息。鲁庄公为帮助公子纠夺位,当即派兵进攻齐。这次打仗,鲁国大败,齐军乘胜攻入鲁国境内。
鲍叔牙严厉地向鲁庄公提出:“鲁国要处死公子纠,押送管仲和召忽回国,否则,齐国军队将继续攻打。”鲁国的大夫施件认为,管仲才能卓著,若被齐国任用,定会国强称霸,威胁鲁国,因此建议庄公将管仲杀掉。但鲁国打了败仗,鲁庄公不得不按齐国要求去做。到齐国边境时,鲍叔牙把管仲从囚车中释放出来,希望他能辅助齐桓公富国强兵。管仲本来就有远大抱负,现在又有知己的劝说,就答应了。这时,刚继位的齐桓公急需要有才干的人辅佐,原准备任鲍叔牙为相,没料到鲍叔牙竟诚恳地对齐桓公说:“我才能平庸平庸(yōnɡ):平常而不突出;平凡。,若想使齐国富强,称霸诸侯,还是任用管仲吧!他有治国安边的才能、指挥打仗的本事。”鲍叔牙进而请求桓公抛弃与管仲的“射钩“旧怨,以任人治理为重。齐桓公出于对鲍叔牙的信任,就答应了。于是,桓公选定吉日,在郊外恭迎管仲,并任命他为齐国的丞相。
齐桓公重用管仲后,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管仲慷慨地说:“国君能赦免赦(shè)免: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我的死罪,这是我的万幸。我苟且活到今天而不为公子纠去死,正是为了齐国能国富民强;如果不是为了齐国国富民强,我苟(ɡǒu)活下来就等于贪生怕死,只想升官发财了。”
管仲这番话等于向桓公表明,我管仲的理想是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作为一国之君,你又当如何呢?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肺腑(fèifǔ)之言: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所感动,表示决心以成就霸业为己任,希望管仲尽力辅助。
后来,齐桓公又向管仲请教富国、足民、强兵的道理。管仲回答说:“要想使国家安定富强,必须先得民心。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为国家出力。”齐桓公又问:“百姓富足了,兵甲不足怎么办?”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士兵的战斗力强,可以以一当十。”桓公又问:“兵强了,财力不足怎么办?”管仲说:“开发盐业、发展渔业、发展商业以此增加财源,从中收税。这样,军队的费用也可以解决了。”桓公听了非常兴奋,又问:“兵强、民足、国富,是否就可以争霸天下了?”管仲严肃地说:“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大事,要作出具体的计划。目前是让百姓休养,让国家富强安定,否则难以实现称霸目的。”齐桓公对管仲的一套富国强兵、治国称霸的道理十分欣赏。
管仲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积极协助桓公改革内政,齐国的国力越来越强。
管仲改革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富国”,因此,他改革的重点在经济方面。首先调整分配关系,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此,他提出了“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即按照土地的肥瘠、产量的多寡(ɡuǎ)征税。这种办法使赋(fù)税赋(fù)税: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征收很合理,农民也易于接受,也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管仲还主张“本末并重”,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工商业,使二者并举。他利用齐国处在东海之滨的便利条件,发展渔业、盐业,开发山川、林泽,鼓励老百姓放手生产。这些措施使齐国经济繁荣起来。
经过管仲改革,齐国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繁荣安定的局面,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齐桓公和管仲也在“尊王攘(rǎnɡ)夷(yí)”的旗帜下,开始了称霸活动。
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中原混战,边境的戎(rónɡ)狄(dí)也乘机袭扰北方,破坏了北方地区的安定,阻碍了经济发展。管仲和齐桓公根据这一形势,正确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提出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尊王”),打出周天子这面旗帜,可以号召许多诸侯国;提出抵御夷狄入侵(“攘夷”),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进攻,可博得中原各国的拥护,出师有名。
齐桓公二年(前684)冬,齐国首先灭掉郯(tán)。郯是齐国西邻的小国,齐桓公出逃时曾经过这里,郯国国君很没有礼貌。齐桓公继位后对这种失礼行为很是不满,管仲也建议兴师问罪兴师问罪:谴责对方罪行,起兵讨伐。。于是齐国很快灭掉了郯国。齐桓公五年(前681)春,在管仲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邾(zhū)等国在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纣平定宋国的内乱。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来参加。管仲为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灭亡了遂(suì)国。鲁国看到齐国逐渐强大,诸侯国纷纷表示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于是也向齐国屈服。同年冬,齐、鲁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地会盟。但在这次隆重的会盟中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曹沫劫(jié)盟事件。
曹沫是鲁国的将军,这次陪同鲁庄公前来参加会盟,正当齐桓公和鲁庄公在盟坛(tán)上会谈达成协议并歃(shà)血为盟昇血为盟:古代立约结盟时,在嘴上涂牲畜之血,以表以诚心。时,曹沫突然拿匕首来挟(xié)迫齐桓公。由于事出仓促,桓公左右的人没有谁敢抵抗。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以大国侵略我小国,也太过分了!现在你们侵占了我们大片的领土,总该归还一些吧。”齐桓公见势不妙,马上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鲁国得胜而回,齐国君臣纷纷不平,桓公恼怒地要毁弃齐鲁的盟约。管仲不同意毁约,他说:“毁约是贪图眼前小利,失信于天下诸侯。权衡利弊,不如信守诺言,把土地还给鲁国。”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齐国君臣做法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
这时,郑国发生内乱,管仲建议齐桓公去调解,以此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郑国的郑厉公为了巩固王位,也想联合齐国。管仲趁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并邀请周王室于齐桓公六年(前680)冬在鄄(juàn,今山东鄄城)会盟。第二年春,齐桓公又自己召集宋、陈、卫、郑在鄄会盟。这次会盟后,齐桓公开始成为公认的霸主。公元前667年冬,由于郑国归顺,齐桓公就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国君在宋国的豳(bīn)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召伯参加,并赐桓公以侯爵(jué)。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进了这次会盟,齐桓公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
这时,北方的山戎经常侵犯燕(yān)国,燕国非常害怕,向齐国求救。公元前664年冬,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山戎被打败北逃。齐桓公根据管仲的意见,派兵连到孤竹国(今河北西北),并打败了山戎国的同伙孤竹国的军队。但是由于中了孤竹国黄花元帅的诈降之计,齐军被困在沙漠的迷谷中。齐国的军队走了一天,怎么也走不出来,粮食也快吃光了,大有全军覆(fù)没的危险。这时,管仲向桓公建议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其在前面走,大部队在后面跟着。果然,老马把齐军带出了迷谷绝境。这就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故事。
当时,北方的另一民族狄人也兴兵南下,先是攻打邢(xínɡ)国(今河北邢台一带),后又攻打卫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残暴,并且贪得无厌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而中原各国互相依靠,不能袖手旁观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衣袖里,在旁边现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应该共同对抗戎狄。”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于公元前662年出兵救邢。邢国得救。公元前660年,狄人侵犯卫国,杀卫懿(yì)公。齐桓公又出兵救卫国,并将卫国所剩人口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安顿。第二年,狄人又攻邢国,齐桓公立即派兵联合宋、曹两国救邢。由于邢国被狄人洗劫一空洗劫(jié)一空:把东西都抢光,就像洗过一样。,于是齐桓公和管仲会同宋、曹两国把邢人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并筑了一座新城安置他们。史称“救邢存卫”。齐桓公和管仲的这些攘夷救患行动,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当齐国忙于对付山戎、北狄的时候,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北侵,吞并了许多小国,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和管仲为制服楚国,约集鲁、宋、陈、卫、曹、郑、许,组成八个国家的联军,首先讨伐楚国的属国蔡国。蔡人望风溃(kuì)逃,联军乘胜进军楚境。楚成王见大军来势凶猛,一面亲率大军迎战,一面派使者去见齐桓公。使者问:“你们住北方,我们住南方,相隔遥远,为什么来攻打我们呢?”管仲替桓公回答:“以前召康公曾对我们的先君太公(齐国开国之君姜尚)说过:只要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你都可以征伐他们,来辅佐周室。现在,你们不向周王进贡滤(lǜ)酒的包茅(máo),影响了天子的祭(jì)祀(sì),所以特来问罪。”双方交战半年最后楚国派人求和,齐桓公才撤兵。
此后,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又多次大会诸侯。史载,齐桓公前后会盟诸侯达11次之多,人们常说“九合诸侯”,只不过是说会盟次数多,由此可见齐国在当时是多么强大。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和管仲又与诸侯会盟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周天子也派人参加。盟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次著名的“葵丘之盟”,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霸业立下不朽功勋功勋(xūn):指对国家、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立下特殊的功劳。的管仲病重,齐桓公问以后事:“众臣中谁可以任丞相呢?”管仲说:“了解大臣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国君。”桓公问:“易牙怎么样?”管仲说:“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做汤去迎合国君,不可以任相职。”桓公问:“开方怎么样?”管仲说:“开方背叛自己的亲人迎合国君,难以亲近。”桓公又问:“竖刁怎么样?”管仲说:“竖刁阉(yān)割自己迎合国君,难以亲信。”可惜在管仲死后,齐桓公把管仲的忠告置于脑后,最终重用了这三个人。果然就像管仲说的那样,这三人总揽(lǎn)齐国大权,相互勾结,两年后齐桓公也被他们害死。齐桓公和管仲一死,齐国的霸业也就骤然骤(zhòu)然:突然;忽然。衰落了。
在管仲之后的孔子曾经这样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成为蛮族统治下的臣民了。”可见是管仲辅佐桓公使中原华夏族免于南蛮、北狄的侵扰,他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管仲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他又是一位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留传于世的《管子》,就是后人根据管仲的思想、言论总结出来的。他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有些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借鉴(jiàn):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