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干部教育热点问题
5187100000018

第18章 地位观:坚决破除“官本位”(3)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几十年来,我们党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发展繁荣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和贡献,因而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过这样长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党在新时期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党的队伍的构成等等,都同过去大不一样了。在新的形势下,党内也经常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同群众关系的加强。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始终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也不小,但党员领导干部中的违纪犯法、腐化堕落案件仍时有发生,有些案情之恶劣,涉案人数之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所没有过的。还有极少数人私欲恶性膨胀,为了达到目的,竟然勾结或利用黑社会势力置他人于死地。近年来,在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谋官害命或报复杀人案已有多起。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各级党委和领导同志的高度警觉吗?事实说明,有些党员干部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进行党的宗旨的教育刻不容缓。

三、破除“官本位”,一心为人民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中国古代开明君主认为,安抚好黎民百姓有利于维持社稷江山的稳定。“民者,同之基也,减宜重其食,爱其命”;“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在中国古代,“民贵君轻”思想的提出,更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然而,上溯历史的长河,可以发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更多的统治者是主张“上智下愚”的,他们把老百姓当成未开化的、需要像放牧牛羊一样进行统治的愚民群体,在古代,一些朝代设置的州官经常被称为“牧”,就是源于此说。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还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现象,即“官本位”。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原始社会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不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人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特权。”原始社会的人为了公共事务的需要,推选出一个人为大家服务,而这个被选出来的酋长或首领,则必须是“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当官。由于当官的人要付出许多,而“己又不享其利”,所以原始社会的官职并不会令人们趋之若鹜,相反,许多人都惟恐当官。以后,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官本位”现象产生了,官吏已不再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者的代名词,已不再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成为了某一统治阶级或某一社会集团利益的代表。自隋唐以后,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学而优则仕”渐成风气,许多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当官,还有些人干脆就用重金去捐官位。可见,“官”对人的诱惑力有多大了。

(一)“官本位”意识是政治腐败的直接诱因

在现代社会,“官本位”意识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从根本上与现代民主、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官本位”意识,更是从根本上违反了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造成党群关系淡化、弱化甚至恶化的直接诱因,也是造成政治腐败的直接诱因。此外,“官本位”还是产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总根源。具有“官本位”意识的人,往往只当官不干事,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漠不关心,对人民的利益置之不理,而且往往是以形式主义对上,以官僚主义对下,心里想的只是升官、保官。江泽民同志指出:“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官本位’意识,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当前,‘官本位’意识的要害,就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负责,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负责,只对自己或亲属或小团体负责。其危害极大。因此,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意识,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

流传了数千年的“官本位”意识,像其他封建残余一样,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是根深蒂固的。由于现行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很多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因此,“官本位”意识不但不会自行消除,还反而对许多人有很大的侵蚀作用。正像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一些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也自觉不自觉地做了这种‘官本位’意识的俘虏,于是跑官、买官、卖官的现象出来了;弄虚作似,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职位的现象出来了;明哲保身,不思进取,但求无过,一切为了保官的现象出来了;以权谋私的现象出来了。”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还指出:“有的党员干部慢慢忘记了自己入党、当干部时的初衷;脑子里个人升官发财的思想滋长,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了脑后。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有的到处拉关系、找靠山、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造假骗官,甚至杀人谋官,有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家长制习气严重,有的贪图享乐、花天酒地、贪赃枉法,有的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等等。”

针对“官本位”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江泽民同志提醒大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我们是共产党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千万要防止把升官发财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如果你的“官”,不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干出来的,而是靠“跑”、“要”、“买”得来的,那不仅不光彩,最后还要栽跟头。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至于个人的升降去留,应坦然地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上,就在那个位置上尽心尽力、发光发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民公仆,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事事处处以人民利益为重,坚决破除“官本位”。

(二)一代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

几十年前,毛泽东就曾经教育全党:“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始终保持着公仆本色,都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他不愧是全党学习的楷模。周恩来曾经说过,要“做人民的奴隶,受人民指挥,做一条牛”,“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他还曾寓意深长地把“总理”解释为“人民的总管理员”。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又指出:“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美好的将来,为全人类光明的前途服务。”在周恩来的心中,“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要“争取一分钟时间就多做一分钟工作。”晚年的周恩来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老了,为人民服务的时间不多了,要抢时间工作才行啊!”周恩来总理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

朱德委员长身居高位,也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本色。董必武在《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诗中,赞颂朱德是“半生戎马为人民”,“甘为民仆耻为官”。其实,董必武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董必武担任国家副主席期间,他多次接到外甥求他帮助找工作的来信。董必武的这个外甥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是靠董必武的兄嫂抚养成人的,他想让舅舅在城里给自己找一份工作。但是,董必武同志没有办这个举手之劳的事。在给外甥的回信中,董必武这样写道:“现在想凭借私人力量,以介绍方式去找工作,那是直接违反中央的政策”,并告诫自己的外甥:“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革命者个人利益的问题也就在其中解决了。假如参加革命而以解决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是绝对错误的。”“甘为民仆耻为官”,全心全意为人民,这就是一代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这就是一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破除“官本位”,就要一心为人民;而一心为人民,才能破除“官本位”。20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一切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遇事都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衡量、去选择,正像老百姓说的,焦书记“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从焦裕禄生前的言行来看,“群众”这个概念已经走进他的心窝,真正成为了他心中的“父母”。焦裕禄在做事的时候,有一个最重要的参照系,那就是群众。在兰考县当县委书记,他坚决不同意装潢县级领导干部的办公室,不同意将桌子、椅子、茶具更换一新……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他想到“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连想也很危险。”焦裕禄顶风冒雨下乡访贫问苦,考虑到“雨天,群众缺烧的”,所以经常是不喝群众一口水,不吃群众一碗饭,不烤群众一把火。焦裕禄的一生对人民作出了贡献,人民的心中永远装着焦裕禄,永远怀念焦裕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对做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要像焦裕禄那样,真正在内心深处形成自觉的群众意识,而焦裕禄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境界,更应该成为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现代文明社会,提倡尊重人的价值,提倡平等意识,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公平、公正性原则。社会上的职业有多种多样,无论是做官经商、从医任教或做工务农,人都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权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强化民本意识,摆正主人和公仆的位置。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曾在《郑培民》这部书的正文前题文:“位高无傲气,权重有清风”,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对郑培民为人做官的真实写照,是对郑培民准确客观的评价。郑培民从参加工作到去世,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每天不管工作多忙,郑培民都要挤出时间静思一番: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从郑培民遗留下来的几十本厚厚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老百姓比天还大。”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就是“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等等。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郑培民的“万事民为先”,反映了他对于权力与地位的清醒态度。“大浪淘沙,警钟长鸣,不忘宗旨,永葆清白”,这是郑培民在日记里记下的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认识。郑培民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他深深懂得,万事民为先,才会权为民所用,才能为人民办许多实事好事,赢得民心;相反,利为己所谋,权为己所用,就会忘掉宗旨,就会失去民心。万事民为先,才会情为民所系。郑培民真正做到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无论是贫困地区,还是有险情之处,在他工作过的每一处地方,都和那里的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万事民为先,才能利为民所谋。在郑培民的日记中,经常能看到“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之类的话语,体现了他把执政为民,造福为民当成了自己的重要职责。郑培民身居高位,心系群众,在他当上了老百姓眼中的“大官”的时候,却还依然把自己当成是老百姓中的一员,始终没有丢掉平民本色。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斗转星移,时代和环境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郑培民的职务也越来越大了,但是,直到他当上了省委副书记,直到最后他把生命献给了人民,他的“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信念也根本没有变。

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自觉地以焦裕禄、孔繁森和郑培民为榜样,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一心为民,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谁如果当官后就自以为是,忘乎所以,甚至像刘少奇所说的,“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那么结局将会是很悲惨的。“载舟之水亦能覆舟”,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多少个“官”的下场就是最好的明证。因此,为官者不可掉以轻心,不可不引以为戒。

(三)职务越高,责任越大

党员干部不仅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同时也享有一般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这是个利益的“利”。权利又是相对于义务而言的,享有某种权利,就意味着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党员干部都是如此,而党员干部就更应当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个人无论“官”有多大、“位”有多高,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仍是普通的一分子,在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面前没有任何特权。从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尽管在地位、权力等方面有别于普通群众,但如果忽视了做人,不能严于律己,而仅仅依靠权力和地位去推动工作,那是万万不行的。《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另一句古话“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公道正派,公正廉明,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工作中做到按原则办事,主持正义,公开、公平、公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廉洁自律,不夹杂私心私利,不损公肥私,不假公济私。“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做到公正廉明,才能以德服人,以德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