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它熔铸着一个民族的古代和近代的一切传统文化,集中地反映着这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结构、文化价值和学术思想,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叙说着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的变革进程,具体包含和体现着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关系。保安族作为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在它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古籍,是保安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而真实地记录着保安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发展的轨迹,是保安族古代和近、现代文明的结晶。保安族古籍全面而深入地反映着保安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关系、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社会风貌,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特点,深刻地揭示着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特征。保安族古籍是保安族人民的精神财富,是祖国思想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安族长期以来,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流传在保安族人民口耳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说唱、歌谣、谚语、童话等口碑古籍成为保安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保安族形成的历史决定的。保安民族起源于十三世纪。十三世纪初,兴起于漠北的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族诸部以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在他们先后征服辽、金,占据中都(今北京)之后,于宋嘉定十一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发动第一次西征,征服了位于中亚、西亚的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如不花剌、花剌子模等国。蒙古军队为了东征扩大兵力的需要,从这些被征服的国家中征签了大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部族色目人,他们主要是工匠、炮手、士兵,其中不乏学者、商人和传教士。由这些人组成的“探马赤军”编入蒙古军队,返转过来,进攻中原。因为在蒙古军队中,原来讲各自不同语言的各部族色目人只能使用当时的官方语言,即蒙古语。按当时规定,由各种色目人组成的“探马赤军”任务是“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宋宝庆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攻下金属积石州(今循化一带),同仁保安地方成为蒙古军队的一个重要屯居地,“探马赤军”中的色目人主要承担着这里驻守屯聚牧养任务。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中亚花剌子模撒尔塔地方。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征撒尔塔百姓凡七年”。据考证,撒尔塔在今乌孜别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及塔吉斯坦共和国一带。一般被迁徙的人群都习惯把故乡的名字带到新的居住地。来自中亚西亚的色目人把他们在同仁保安地方屯聚的一个村庄起名为“撒尔塔”,也有人称为下庄;另外一个村庄叫“尕撒尔”。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因全国农业地区普遍建立了“社”的组织,元政府命令各地“蒙古、探马赤军人一体入社,依例劝课”。驻守屯牧于同仁保安的色目人便由“军户”转为“民户”,规定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经过这样的改变,色目人在当地永久居住下来,与他们信仰相同的人逐渐结成自己的生活群落。这些人成为保安族的先民。到了明代,随着保安营的扩大,除原来的保安“营武人”外,又从甘肃、陕西、四川征调了一部分屯田戍边的军士。驻守屯垦的“营武人”他们彼此往来,并同周围回、汉、藏、土各族长期交往,逐步形成以伊斯兰教为联系纽带、以元朝色目人后代为主要成分的保安族。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分居于尕撒尔、保安(妥加)、撒尔塔(下庄)等三个地方,一般称作“保安三庄”。保安族内部使用部分蒙古语汇夹杂着其他语言成分的保安话,在同周围其他民族交往中则使用汉语。清咸丰九年(1859年),由于民族矛盾,有一千余户保安族人被迫迁徙,几经辗转,最后落居于临夏积石山大河家地区。按同仁居住的习惯,尕撒尔的保安人住大河家大墩村,保安城的保安人往梅坡村,撒尔塔(下庄)的保安人住干河滩。通过遭受外部压外和经历社会苦难后,保安族内部凝聚力大大加强,他们集聚的主要三个村庄紧密相邻、互为照应。由于保安族在大河家地区居住于共同地域,使用共同语言,具有共同的生产方式,并以同一信仰为文化背景形成的共同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保安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特征更加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保安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确立了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保安族口碑古籍,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说唱、歌谣,无一不反映着保安族形成发展史中的历史事件,他们经受着苦难、挫折,从中透露出来的保安族勇敢顽强的民族性格,与其他民族相处中表现出的追求团结和睦和忍让的精神,以及处理社会事务中表现出的睿智、机敏和富于哲理。保安族口碑古籍所涉及的文学、天文、地理、民俗、语言、哲学以及生产、生活中的丰富知识,充分地表现着保安族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文明成果。所有这些,都说明保安族的口碑古籍,是保安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和对后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此外,保安族古籍中还有一部分是文物遗存。其中包括古城遗址、碑刻、宗教建筑、民居遗迹,以及反映保安人早期职业特征的生产工具、火炮、刀箭等。这些文物遗存作为实物,生动地反映着保安族人民的历史和生产、生活。由于保安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政务院于1953年认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这之前的历史文献中没有对保安族的任何记载。所以,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成为保安族最早的重要文献古籍,建国初期,由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开展民族认定工作,曾组织民族研究方面的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对保安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过一次全面调查;1956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开展民族工作,秉承党中央指示组织调查组,对保安族的语言、社会和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1958年,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单位为编写《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简志》、《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特组成甘肃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临夏第一分组,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深入临夏大河家地区和青海省同仁保安地区,通过对保安、回、土、汉等各民族人民深入地访问,对保安族社会历史又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由上述调查整理产生的《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是真实反映保安族历史和现状的翔实资料,同时又是保安族的首批书面文献。它们成为保安族古籍中一批珍贵的文献。
一、口碑古籍
保安族的口碑古籍,数量多、涉及面广,是保安族古籍中最具学术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安族的口碑古籍以保安话在族人中长期流传。保安族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神话,反映的是他们颠沛流离的遭遇,表达着他们对自由安定生活的愿望、要求和理想,是保安族人民生活历史的投影。保安族民间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深刻的哲理和深厚的生活气息。保安族神话传说中有解释人类起源和各种自然现象的故事,比如《人祖阿旦·哈娲的故事》、《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五眼泉的传说》等等,在这些神话和传说中,反映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这样一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保安人与西域色目人的文化传承关系,也可以看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复杂情况。在这些故事中,也能看出保安族人民独特的思维和视角。《阿旦·哈娲的故事》,其基本内容与伊斯兰教典籍中讲述的基本一致。这个故事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都有流传,但保安族人传说的故事中穿插的婚礼纳聘、农耕畜牧以及宗教生活的细节,则反映保安民族的审美要求和信仰特点。保安族通过人类同根同源的传说,表达与兄弟民族共同追求平等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保安族民间故事中,有很多是反映保安族形成发展中和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传说,比如《神马》、《三邻舍》和《保安腰刀的传说》等。《神马》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贪得无厌的阶级本性,描绘了保安族人民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誓与大自然斗争的坚强决心。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保安族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互相友爱、联姻结亲、团结和睦的历史渊源。《三邻舍》故事则以许多幻想的情节,得出了不团结吃苦头的历史教训,体现了保安族人民世世代代与兄弟民族亲密和睦、团结互助、齐心合力的善良愿望。《保安腰刀的传说》讲述了一个保安兄弟因家中生活困难,不得已把祖先从西域带来的一把“什样锦”腰刀拿到城中当钱买粮食度荒,没想到当地大财主看到“什样锦”腰刀后,硬诬赖是他家的被抢了去。同庄子的藏族老人索南尔同情保安兄弟的遭遇,他施用巧计替保安人夺回了腰刀。为此激怒了大财主,他勾结当地大头人切断了三庄水源。为了不连累各族乡亲,保安兄弟把祖传腰刀赠送给藏族、土族、汉族兄弟,作护身武器,把自己居住的山庄和草滩留给这几个兄弟民族,他们自己翻越大山到甘肃定居,过上了自由生活。这个民间故事具有一定的史诗性。从这个传说的细节中可以看到,保安人来自西域的历史印迹和他们受到外力压迫举族迁徙的社会原因,曲折地反映着保安族人民苦难生活的历程。保安族民间传说故事中有平凡善良的劳动者与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如《阿舅与外甥》、《波日季腰刀的传说》、《聪明的蜂蜜匠》、《木匠和他的妻子》等等;也有惩恶扬善的劝善故事,如《叶其木·伍麦勒的故事》、《哈比卜的故事》等;还有反映保安族哲理思想的故事,如《妥勒尕尕上天取雨》的故事,以富有哲理的艺术形象反映主观武断、不经调查研究、好心办坏事的教训;并且还间接地反映保安族在青海同仁居住地尕撒尔一带,沟壑纵横的复杂地貌是由“兔子哥哥”不慎酿成的洪水泛滥造成的联想思维。另外,还有反映民族生活区域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历史掌故、山川水貌的民间故事,如《甘河滩的传说》、《天池的传说》、《积石山的来历》等等,虽然故事中的物相地貌、人物等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而且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色彩很浓,但是,这些物相、地貌以及从中产生出来的英雄人物和生动故事都是和保安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正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奇才异能和神通,缔造和开创了保安族人现在的生活环境,从而表现出民族发展历史的踪迹。
保安族的说唱是语言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它以说唱相间和叙事代言结合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用长短不定的唱词描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保安族人通过种种说唱形式,反映生活中的种种情形,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对正义的同情、邪恶的厌恶和鞭挞,体现出保安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反映出保安族的历史。保安族的说唱大致可以分为宴席曲、叙事曲、打调、花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