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西市李家堡镇“可持续发展”服务项目。该项目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培训大学生,再由大学生培训农民,改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2004年3月我校有关领导与巴迪基金会专家赴定西市李家堡镇考察,确定项目点的具体情况,结合考察情况,组织召开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教授的座谈会,对项目的后续开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制定《甘肃农业大学与巴迪基金会“农村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规划纲要》。2004年5月,我校会同巴迪基金会的专家进行了暑期志愿者的选拔工作,根据合作项目的需要共挑选出8名教师和40名同学参加暑期的服务计划,并组建赴定西市李家堡镇“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服务团。2004年7月9日—7月15日,由巴迪基金会的专家对暑期赴李家堡镇的8名教授和40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环境建设项目课程培训。7月16日至25日,服务团赴定西市李家堡镇8个行政村进行服务和调研活动。7月26日至27日。服务团返回学校进行活动总结,各服务小组根据活动情况确定本小组的服务计划和目标,并制定《甘肃农业大学与巴迪基金会后期合作项目规划纲要》。2004年8月底至9月初,我校以服务团成员为主组建校园服务计划行动小组。2004年10月16日一10月17日,巴迪基金会专家对校园服务计划及服务团的成员个人计划进行评估,并举行结业典礼。
2.校园服务计划。该项目的重点是结合巴迪基金会的优秀理念,在培训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继续拓展活动内容,延伸活动范围,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首先。在暑期服务后,所有的培训成员在校团委的指导下成立了“校园文明行动小组”,进行“一带二”的文明宿舍的创建活动,创建了共青团工作的机制,延伸了团组织工作的手臂,为加强新时期我校共青团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其次,举行服务团成员报告会和座谈会,进一步扩大巴迪基金会的人文理念,推进校园基础文明建设。第三,联合开展了青年教师培训工作。通过与巴迪基金会磋商,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培训班,由巴迪基金会聘任国内外优秀的专家重点对我校的团学干部队伍、班主任队伍进行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并每年选拔1~3名青年教师赴基金会总部接受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目前,已完成培训两期,选派青年教师2名。
通过与巴迪基金会的合作。我们在共青团工作的项目化和社会化运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在如何延伸暑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范围,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在发挥双方优势、实现双赢的基础上创新了工作思路,拓展了服务的途径,延伸了共青团工作的手臂,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需要指出的是,在与基金会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工作方法,如:磋商的交流技巧、详细的工作计划、及时地总结回访、严谨的工作作风等。
二、与省发改委合作。实施“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是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农牧厅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为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双培双带”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农民劳动技能及转岗就业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所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
2005年,学校争取到了“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35万人的培训任务。在承担任务前,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我们认为:从高校教育培训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两大职能出发,围绕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人才培训目标。以共青团的优势品牌活动为依托。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为落实培训工作,校团委确定了“服务农村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活动主题,在各学院立项申报的基础上,组建了由优秀专家教授、优秀大学生和优秀党员组成的16支实施团队分赴全省14个地州市开展培训活动。这些团队以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配合农村“双培双带”工程为主,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结合培训地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主要培训动物养殖、作物栽培、农产品储运加工、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市场营销和农村实用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同时,协助省发改委、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省农牧厅等多家单位完成全省79个县(区)1400多个乡镇3000份农民问题调查问卷,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上报省委有关部门,2006年3月省发改委农村经济处和省农村经济信息站主办的《农村经济信息简报》全文刊发了我校的调研报告。
三、与甘肃省计生委合作,开展“教师·学生·贫困计生户”农业科技扶贫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学生·贫困计生户”农业科技扶贫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校和甘肃省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开展的一项服务于农村计生贫困户的扶贫项目。该项目立足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力求在发挥我校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和专业优势基础上,结合我校多年来开展的青年科技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农村计生贫困家庭扶助“一帮一”扶贫活动、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实践内容帮助农村计生贫困户脱贫致富。该项目于2003年启动,三年多来,我校先后在肃北县、阿克塞县、肃南县、天祝县以及靖远、陇西、甘谷等县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在帮助当地贫困计生户脱贫致富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业科技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在三个层次上依次实施,即政府、社区、家庭。首先,积极与当地政府联系,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将政府日常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其次,活动中用群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宣讲,将群众的求知渴望与帮扶活动相结合:再次,直接与需要帮助的家庭联系,开展切实有效的帮扶活动。针对贫困计生户帮扶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三项:、条件等具体内容,了解计生贫困家庭对此项计划的反应和意见。第三是帮扶,具体的帮扶工作结合我校实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帮助计生贫困家庭充分了解党和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是计划生育奖励和即将实施的《计生贫困家庭扶助计划》,帮助他们明确争取社会资助的途径和方法:其二是宣传和推广适合本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简单的市场经营知识。力争使其在今后能够依靠科技知识脱贫致富。
在全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全体团员青年依托自主组队、集中和分散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为支柱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格局中,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出了累累硕果,实现了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的双赢。2004年,学校决定将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环节。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在完成相应的社会实践工作后,由团组织进行考核,考评合格计2个学分,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我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通过与国际基金组织和我省相关农业部门的项目化合作。不仅提升了我校社会实践工作的质量,也使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贡献率有较大的提高。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成功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依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解决了学校资金不足的问题,深化了社会实践的主题,也进一步提高了共青团服务社会的能力。在项目化运作的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找准项目化运作的切入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如何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使大学生既得到锻炼,又能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是高校共青团在社会实践工作中长期以来努力实现的两大目标。我们认为,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基础是依托学校的专业和人才优势,其目的是将学校的专业和人才优势通过社会实践的项目化运作真正服务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农业高等院校。从服务“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方面的优势。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依托。既实现了社会实践锻炼青年大学生的目标,又使共青团服务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也深化了社会实践的内涵。
二、广泛挖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多年来,受教育理念和经费的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精英化、少数化的倾向。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实践只能吸纳少数的学生参加,也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得到经费支持,在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切实的锻炼,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分散、就近的原则进行自主实践,这样势必影响实践活动的质量,也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通过项目化运作,一可以减轻学校在社会实践经费方面的压力;二可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三可以突破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的局面:四可以进一步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总之,作为我省唯一的农业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结合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断地创新工作机制,将社会实践工作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加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是我校共青团一直在努力的目标。事实证明,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挥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共青团有能力将自己的贡献再提高一些,也有信心将社会实践工作做实做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大学生得到锻炼,实现社会实践工作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