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5185000000047

第47章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10)

加强前期谋划。一是明确方向。要突出重大项目的聚集效应和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二是突出重点。要结合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的变化,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后十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结合全省区域发展新战略的实施,结合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三是加大力度。力争筹措前期经费3000万元以上、储备项目1600个。

加快建设进度。一是提高续建项目竣工率。围绕73个农林水牧、137个工业交通、50个城镇建设、75个社会事业等续建项目,全力加快建设进度,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增加新建项目开工数。围绕188个农林水牧、66个工业交通、88个城镇建设、497个社会事业等新开工项目,加快前期工作,确保按期开工。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力推进四批291个扩大内需项目的建设进度。以272个在建、18个没有开工的灾后重建项目为重点,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注重项目管理。一是加大问题项目整改追究力度。重点加大中央检查组以及国家、省、市稽察检查中提出问题项目的整改落实力度。二是加强重点环节监管。以问题多发的招投标、资金使用、程序管理等环节为重点,对问题较多项目,实行暂停审批后续项目、停拨项目资金或撤销项目收回资金的规定。三是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建立项目建设廉政合同制度、项目调整先审计后调整等制度,并不断改进项目检查方法,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

(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实施良种工程。利用好省财政8500万元扶持资金,加大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和推广,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良种供给能力。

全力提升加工水平。做“深”马铃薯加工业,坚持“抓大、扶中、限小”,规划建设省级马铃薯产业园。做“强”中药材加工业,坚持招商引资与改造提升并重,争取并实施定西天信药业GMP生产等投资6.6亿元的22个建设项目。

不断完善市场体系。马铃薯以安定南川、临洮康家崖、渭源会川等专业市场为依托,争取并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冷链物流项目。中药材以陇西、岷县等为重点,争取规划建设陇西现代中医药综合交易市场,逐步形成与市场供求相配套的贮藏、物流能力。

(四)加大扶持培植力度,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围绕打造平台促集中。严格落实市级循环经济园区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积极实施投资8397万元的“五路三桥”和关川河河道治理等建设项目,力争尽快把市级循环经济园区和兰州高新区临洮循环经济示范区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辐射范围。

围绕招商引资增活力。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严格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实行定期通报和年终考核制度,力争到位资金增长25%。

围绕优化服务促发展。认真落实《加快工业企业发展扶持办法》,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发展、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振兴等专项补助资金,扶持和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速新市区建设,实施好年度投资10.5亿元的31个建设项目。二是完善老城区功能,实施好年度投资5.2亿元的20个建设项目。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争取并实施年度投资25亿元的120个建设项目。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突出水、电、路、气,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16万人,实施农网完善等电力项目35个,建成农村公路700公里,新建户用沼气1万户。二是突出扶贫开发,争取并实施投资9800万元的27个以工代赈和易地搬迁、投资3440万元的49个整村推进项目。三是突出生态建设,争取并实施坡改梯等投资2.96亿元的44个建设项目。

提升交通区位优势。一是配合好省部属项目建设,全力配合年度投资29亿元的兰渝铁路、9.5亿元的天定高速、0.5亿元的临渭高速等省部属项目建设。二是抓好新开工建设项目,争取开工建设定临公路内官至临洮段、文殪二级公路、天定高速定西北出口引道工程等项目。三是大力发展物流业,完成年货运量2174万吨,年客运量2141万人。

(六)高度重视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争取并实施投资6.26亿元的118个教育、投资3.6亿元的246个卫生项目。全面完成62个文化项目。年末常住人口、人口自增率控制在297万人、7‰以内。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争取落实小额担保贷款3500万元,支持创业1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全力落实民生工程。以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为重点,发放租赁补贴1.5万户,实施实物配租3300户,新增廉租房源6630套。以60万城乡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力争输转6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0亿元。

(七)加快改革开放创新,努力改善发展环境。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市、县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完成年度改革任务。

高度重视外资外贸。利用好国家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机电等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力争进出口总额1248万美元。重点抓好投资10.5亿元的4个国外贷款项目。

(八)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市情认识,突出编制重点。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理清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提高人民富裕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策划重大项目,提高可操作性。突出项目对规划的支撑,抓紧谋划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并争取尽可能地将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上“十二五”规划总盘子。

加强规划衔接,创新编制方法。加强总体规划与西部大开发后十年规划、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与省上区域发展新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市上土地、城市以及县区规划的协调,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建立和完善民主参与、咨询论证等制度,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吉秀康鹏珍李晓毅)

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年生产总值增长9%,达到1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达到2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达到23.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达到17.1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2%,达到17亿元。其中:市县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达到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5%,达到35.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达到9477元,净增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1%,达到1995元(含灾后重建因素为2300元),净增215元;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完成了计划控制目标。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灾后重建取得重要成果。一是制定实施计划。积极制定了《中央重建基金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将重建基金落实到了具体项目。二是明确工作责任。制定了《贯彻落实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加快陇南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部门和县(区)灾后重建工作任务。三是实行目标管理。市政府与各县(区)及市直部门、单位签订了《陇南市灾后重建项目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细化了目标任务、量化了进度要求、靠实了工作责任。四是加快项目审批。制定了《陇南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办法》,简化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五是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及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成果:截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开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793项(不含城乡住房),竣工462项,在建1331项,累计到位资金207.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7亿元(含城乡住房)。农村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已全部竣工,农村居民住房重建竣工226130户,竣工率达到99.21%;公共服务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开工1205项,竣工275项,完成投资14.56亿元,县以下学校、医院重建任务完成较好;开工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市场服务体系、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等领域恢复重建项目588项,竣工187项,累计完成投资33.6亿元;深圳直接援建的19个项目已竣工13项,累计完成投资3.92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本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实现了灾民妥善安置和生产生活条件的较好恢复。

——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全市项目建设呈现出储备多、开工快、投资高、效果好,各类建设项目协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民生项目建设势头良好的局面。全市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的正常建设项目1028项,完成投资106亿元。新建项目764项,新开工项目和完成投资比上年有所增长。其中,兰渝铁路(陇南段)、兰海高速公路(陇南段)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良好,文县麒麟寺电站建成发电,世行贷款项目开工建设,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库区移民项目顺利实施。招商引资签约合同项目180项,合同履约率达到80%。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等一批灾后重建、扩大内需重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辐射、带动和支撑了相关产业发展,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预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同比增长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8.32亿元,同比增长6.3%。一是粮食总产量达到96.61万吨,同比增长4.3%,创历史新高。二是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水产养殖、蚕桑、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有新的发展。三是畜牧业稳步发展。肉蛋奶产量达到15.6万吨,同比增长10.1%。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供、销一体化进程。五是生态环境治理有序推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大力推进公路建设,“瓶颈”制约逐步破解。武罐高速公路以及国道212线宕昌至临江段、省道205线江洛至武都段、国道212线临江至罐子沟段等国省干线公路全部开工建设。实施农村公路项目1340项8225公里,完成1083项5918公里。二是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步伐,电网结构日益完善。进一步发展33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电网,优化35千伏、10千伏配网。武都、西和330千伏送变电工程竣工投运,临江330千伏送变电工程、黄渚110千伏送变电等10个110千伏工程开工建设,35千伏及以下工程稳步推进。三是扎实推进水利建设。完成农田灌溉工程85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建成防洪河堤36.27公里。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34项,解决了1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效。相继建成了一批城镇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生态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江南长江大道、武都城区集中供热等一批市区建设工程加紧实施,各县城区道路改建、污水处理配套管网、亮化美化等县城改造工程进展良好。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方面由于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带动,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全面落实了社会保障措施和支农惠农政策,增加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和标准,有效提高了城乡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的收入。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达到9477元,净增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1%,达到1995元(含灾后重建因素为2300元),净增215元。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积极引导和支持铅锌、黄金、硅铁、建材、绿色食品、水电能源、医药化工、加工制造八大主导产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减排。加快苗家坝水电站、橙子沟水电站、成州集团10万吨锌冶炼、宝徽集团10万吨锌冶炼、徽县8万吨铅冶炼、成县120万吨和武都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有效遏制了工业生产大幅下降的趋势,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好转。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3.14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4亿元,同比增长2.3%。

——财政状况逐步好转。积极应对企业利润空间狭窄、骨干企业开工不足、主体税种下滑严重、新增税源少等财政增收的困难局面,强化征管,加强财源建设,财政整体状况逐步好转。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完成市县级财政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3.5%。

——社会消费继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5亿元,同比增长16.5%。一是旅游消费不断上升。全年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6%,旅游综合收入增长45.3%。二是市场景象日益繁荣。改造县级农资配货中心和乡镇级农产品供销体系,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三是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了城乡群众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消费需求继续增长。四是价格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平均涨幅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