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努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转移就业需求旺盛,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返乡农民工数量较往年大幅增加。针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加强农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农村劳动力回炉培训,增强服务能力,逐步形成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输出体系势在必行。根据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2009年5月我省顺利完成了国家安排的第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3个试点县的项目建设,并在验收项目,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和各县要求又安排了山丹、靖远等6个县、24个乡镇的试点工作。另外,还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在兰州、天水、酒泉、庆阳四市开展了首批国家级创业城市建设工作。
(四)强化督察,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为了加快甘肃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灾后重建步伐,按照《汶川地震甘肃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部分)》要求,多次召开灾后重建专题会议,对项目选址、项目设计、施工质量、工程进度、信息系统建设、功能设置提出具体要求,并就项目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资金概算等申报材料进行细致审查。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召集会议研究解决,确保了项目单位严格按标准、按进度推进规划项目的实施。
(五)强化协调,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机制。创造就业岗位是政府投资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充分发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2009年初,全省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安排政府投资和开展重大项目建设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优先安排使用本地农民工,促进投资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建立了项目用工每月通报制度,编制了《重大项目用工需求计划月报表》,细化项目用工数量和工种,加强协调、精心组织,努力使重大项目建设尽可能多的带动当地用工。一年来,铁路、民航等重大项目已带动当地就业近15万人。
(六)突出重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全面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实施了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纲要、领军人才工程和海外人才引进计划。评出涉及六大学科领域的一、二层次领军人才947人,引进国内及海外高层次人才23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加强人才载体建设,经批准新增设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全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到54个。二是加大引进国外智力。2009年,全省共执行各类引进人才(管理)项目96项,引进外国专家及项目负责人200多人(次)。三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出台了《甘肃省技工教育2009-2011年发展规划》,全省技校招生首次突破4万人。新增技师、高级技师2104人,15.36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七)完善制度,制定和出台了大量促进就业的政策意见。因应形势,有效促进甘肃省各类人群就业。2009年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主要是《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下发甘肃省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开展2009年就业与创业服务系列活动的通知》、《关于甘肃省实施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细则的通知》等。
二、2010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重点
2010年是继续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收官之年,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创造性地落实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各项促进就业工作。力争2010年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达到430.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积极开展前期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基本思路和初步框架,到2010年底前基本编制完成《全省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二五”专项规划》。
(二)着力抓好扩大和促进就业工作。把保增长与促就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搞好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察。加大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农村“两后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做好重大项目促进就业工作,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三)全面完成灾后重建就业项目建设任务。加强灾后重点重建市、县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建设指导和管理,加快对相关项目的审核、批复。同时,加大对在建项目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功能设置、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督查,确保201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重建任务。
(四)积极推进就业和培训等民生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搞好省、市、县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保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的衔接沟通,争取在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工伤康复中心、大学生见习基地、创业园区建设等项目上有所突破。
(五)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把扩大就业放在优先地位,把促进就业和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研究建立适合甘肃省实际的投资带动就业机制,争取在项目建设中充分保障和体现扩大就业的要求。
(杨澍刘蕊)
社会保障
一、2009年全省社会保障工作基本情况
(一)社保扩面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全省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大幅度提升,经办能力明显提高,年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230.91万人、194.52万人、164万人、119.7万人,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48%、8.01%、0.67%、9.9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285.2万人,城镇综合覆盖人群比上年增加55.24万人。低保扩面工作进展顺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83.4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93万人。
(二)社保服务平台建设有序推进。针对甘肃省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发展要求的现象,按照《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规划》(甘政办发〔2008〕141号),2009年,我省优先安排建设了省级和甘南、临夏、天水、张掖五个社保服务中心。
(三)加快推进新农保试点建设。2009年12月,甘肃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临泽、会宁等10个县被列为第一批试点范围。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结合省情实际出台了《甘肃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基础养老金发放等工作的正规、有序开展。截至2010年2月9日,10个试点县平均参保率达到62%,60周岁以上参保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达到27.43万人,占试点县符合领取条件人数的89.49%。
(四)社会保障能力和统筹层次进一步提高。6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老金105亿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0%和50%;工伤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均有大幅增加。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到166亿元,累计结余185亿元。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多半市(州)实现了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
(五)积极储备社会保障项目。为加强社保项目的规划、运作和储备,努力争取国家对甘肃省的支持帮助。2009年,编制上报了各类社会保障项目计划,涉及农保、工伤、医疗等5大类130余项。同时,积极建立滚动发展的社保项目储备库,组织相关项目的前期调研,增强项目筹划,做牢做实前期工作。
二、全省社保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截至2009年底,甘肃省除国家支持试点的兰州市社保服务大厅和新建成的临夏州社保服务大厅基本符合国家要求外,各地普遍存在社保大厅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薄弱的问题。另外,许多县(区)还没有专门的社保经办场所,有的租用其他单位的办公室,有的采取联合办公的方式受理相关业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保经办能力,降低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效果。我省社保经办平台薄弱和服务能力差的现状,与实现对社会保障对象“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管理服务目标相差甚远,迫切需要着力改善经办服务设施和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
(二)信息化程度低。甘肃省社保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尚未健全,信息设施设备落后,绝大多数县区“金保二期”工程还没有开展,很多业务工作还要通过工作人员手工办理,大大降低了信息化程度,随着社保工作量迅速增大,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将严重制约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三)相关服务设施欠缺。基层社保经办场所硬件服务设施陈旧、老化,群众办理相关手续时没有信息公告牌或电子显示屏予以引导,政策信息也难以及时传递。大部分乡镇和街道社区还没有建立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已经建立的,也是与其他业务融合在一起,没有独立的办公设备和设施,限制着经办业务的发展。
(四)现有工作平台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甘肃省社会保险业务发展一直延续传统的经办模式,各险种业务之间相互分割,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现有高度集中的社会保险服务体系是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载体建立的,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参保对象由企业职工向各类人群扩展,区域由城镇向广大农村延伸,现有集中式的工作平台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经办能力问题已成为直接影响群众对社会保障工作满意度的焦点问题。
三、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加快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要牢固树立“抓保障就是抓发展,抓保障就是保民生,抓保障就是促和谐”的理念,全力推进全省社保事业的发展。力争2010年实现城镇参加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39万人、206.1万人、164.08万人和125万人。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甘肃省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二)扎实推进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组织对2009年安排的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启动部分市(州)的相关项目。同时,协调有关单位抓紧做好基层社保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补助资金的争取和落实,积极促进基层社保服务设施建设。
(三)积极做好“十二五”规划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积极开展前期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基本思路和初步框架,到年底前基本编制完成社会保障相关规划。
(四)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以农民工、个体私营、灵活就业人员和大学生为重点,扩大城镇职工、居民参保范围。彻底解决“三大历史遗留问题”,将全部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统筹。
(五)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和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巩固社保基金专项治理成果,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信息系统,加强非现场监督工作。增强基金收支计划性、约束性和可持续性。全面加强社保经办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建设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信息查询及跨省转移接续管理系统。
(雍海滨刘蕊)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甘肃省民族自治地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共2州5县,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总人口330.3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1.54万人。
一、2009年甘肃省民族地区发展情况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改善民生,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平稳较快发展。全年民族自治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亿元,增长40%。大口径财政收入22.5亿元,增长21%;地方财政收入11.1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7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