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5184700000031

第31章 政府主导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系与路径选择

———以酒泉市为例

酒泉市委党校侯彪安娅梅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酒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民生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现实问题,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一、酒泉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坚持“围绕区域布局调强竞争力、围绕产业结构调高效益、围绕品种结构调优质量”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建成了粮油、棉花、制种、瓜菜、牧草、啤酒原料、肉牛肉羊和乳品生产8大生产基地。全市7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棉花、制种、肉羊和奶牛等重点优势产业,从事棉花、制种、肉羊和奶牛等特色产品专业化生产的专业村已达到32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0%。

(二)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现在酒泉市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了459家,培育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43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达到24.8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辐射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16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带动农户120万户;农产品年加工转化能力达150万吨,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已达65%。

(三)加大支农惠农投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2007年各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达5.49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安排农业产业化等资金3.55亿元,重点用于支柱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节水、防风治沙等,以产业带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9243万元;实施“以资代金”项目,发放水泥1.58万吨,全面促进了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机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引进开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重点,按照“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思路,着力营造和培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发展能力;近年重点示范推广了以地膜覆盖、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棉花超高产栽培、棉花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洋葱育苗覆膜移栽、奶牛高产养殖、畜禽“五良”配套、胚胎移植、青贮氨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实用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均达到了95%以上,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5%以上。

(五)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支持集镇和村组硬化道路,形成了集镇聚集、旧村改造提升、中心村建设等模式;通过实施“三改一整”(改厨、改厕、改圈、整治硬化街道)标准,使农村环境与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采取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动的办法,财政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引导农户投资近10亿元,进行住房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加快了人居环境的改善;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体改造提升,全市改造提升的自然村已达416个,涉及农户2.2万户,架设路灯1431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07台;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11.18万名中小学生和1.35万名寄宿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资助面达100%;新建农村公路1242公里,为5.6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提高到了47.8%;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5%,电话入户率达到92.8%;农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34个,辐射带动农户5.8万户。

(六)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不断充实和加强基层组织力量,广泛开展农村党员“双培双带”和“三级联创”活动,使基层组织成为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导核心。同时,广泛组织开展卫生评比、星级文明户评选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村的民主和文明程度。

二、酒泉市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路径选择

(一)存在问题

从政府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方面分析,目前,酒泉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投入不足,欠帐较多,农村道路改造线长面广,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水平较低,抗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二是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尽管酒泉市农民收入在甘肃省相对较高,但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相比,差距依然在拉大,2008年酒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2.2∶1,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农业种植品种多、杂、散,低效益、低水平的种植面积较大;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不足,产品包装无特色,市场占有份额少,已成为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四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有相当多的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五是移民脱贫致富的任务十分艰巨,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酒泉市现有移民15.87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26%,人均收入仅千元左右,如果将这些移民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大幅下滑,给新农村建设造成较大影响。

(二)路径选择

1、加大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作为保障,无论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村精神文明、文化建设都需要投资作为保障。虽然近年农民收入有大幅度提高,但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农民尚不具备完全的投资能力。因此,地方政府要切实将财政分配、资源配置由对城市倾斜向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受益转变;要加大对大型水利、交通、电力和能源等农业生产急需的公用设施方面投资;要对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基础设施,以村为单元进行投资改造;要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和贫困救助制度等方面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给予农民支持,创造“学有所上、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的条件。

2、深化基层政府改革。基层政府改革是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当前,基层政府要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包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权益,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三是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化解矛盾,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保持农村稳定;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起到先导、主导作用,但并非要政府大包大揽,最终还是要靠农民自己来建设。因此,要形成一个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的机制,就是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农村有了合作组织载体,才能对接上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投入,对接上中央和省市的资金投入,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政府的培育有密切的关系,必须强化政府的引导、调控及推动职能,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4、构建长效机制。政府主导型模式必须坚持用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必须构建长效机制。一是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的带动机制。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让更多的农民进入二三产业,把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同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密切工农、城乡发展的内在联系,引导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二是着力构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尤其要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创造条件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加快建立城乡共同发展的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三是着力构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注重运用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力量,通过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在政策制定、财力投放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