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登山运动员,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中,在6400米的高度时,他感到自己体力不支,停了下来,与队友打个招呼,就悠然下山去了。事后有人为他惋惜: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把,就可以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啦!他回答得很干脆:“不,我的身体极限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感到遗憾。”
这名登山运动员的洒脱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不怕拔高自己,就怕自己的高度超越不了别人。实际上,任何事情都存在临界点,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找到并穿越临界点,抵达更高的层次。因此,学会停止,悠然下山去,至关重要。生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可能就会得到反效果。学会停止,是对生命的尊重,尊重不就是一块令人肃然起敬的碑石吗!
学会放弃,是对捆绑自己背包的一次清理。丢掉那些不值得你带走的包袱,拿走拖累你的行李,你才可以简洁轻松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会更加愉快,你才可以登得高、行得远,看到更多更美的人生风景。
放弃与回到当下,享受此刻的快乐,才是值得我们珍藏的。可能,我们并不了解什么才是永恒的幸福,但我们了解,只要是努力地活着,做到心灵坦荡荡,并珍惜当下,就是幸福的人生!
抛开名利,淡然处之
追求可以成为一种快乐,欲望却永远都只是生命沉重的负荷。我们时常感到活得非常累,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所求的太多。我们总希望拥有的越多越好,爬得越高越好,不断地索取,心灵自然无法得到休息。
世事无常,时光变迁,世人拼命追求的和拥有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东西。功名利禄皆是身外之物,而世人多被这些虚无的东西所拖累,殊不知“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番晴,愁雨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只有在名利场里稳住自己,方能不被名利所俘。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座寺庙,庙里的方丈是位得道高僧。方丈年事已高,心里就琢磨起了接班人的事情。方丈有两个得意的弟子,一个叫明慧,一个叫悟静。这一天,高僧把他们叫到床前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弟子,做接班人的只能有一个,你们两个谁要是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明慧和悟静一同来到寺院后面的悬崖下,那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身体健壮的明慧开始信心百倍地攀爬起来。然而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因为那崖确实很陡峭。紧接着明慧再次开始爬起来,这次他更加小心翼翼了,但结果还是爬到半截的时候从山坡上滚落到原地。虽然摔得鼻青脸肿,但他仍然没有放弃。明慧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气力用尽,又无处休息,再一次重重地摔了下来。又因为劳累过度加上摔伤,所以晕了过去。
悟静开始攀爬了,他刚开始的时候和明慧一样,努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悟静紧握着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决定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众人很不解,只有高僧点了点头,微微地笑了笑。
悟静整了整衣衫,然后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接着就扭头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以为悟静就这么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地看着悟静的去向,面带微笑。
没过多久,悟静走到了山下。他看见一条小溪,于是顺着流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平安到达了山顶。当悟静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又开始议论了,他们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还可能会将他逐出寺门。但出人意料的是,高僧却微笑着宣布悟静是新一任的住持。众僧都疑惑地看着悟静和面带微笑的高僧而不明就里,都在猜测这是怎么回事。
看着众人疑惑的表情,悟静向他们解释道:“寺院后面的悬崖不是凭人力可以攀登上去的。但是在山腰处低头往下看,就可以看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我想就是教导我们要知道取舍和进退吧。”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如果被名利所诱惑,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悬崖峭壁。但是天不设牢,而人们在自己心中建牢。很多人在名利的牢笼里苦苦挣扎,坎坷求索,结果还是一无所得,甚至会丧失性命。”
说完这段话,高僧就将衣钵、锡杖转交给了悟静,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众僧说:“要他们攀爬悬崖,是在有意测试他们的心境,看他们是否被名利所圈绕,是否心中有名利的欲望。能够在利益和名利面前坦然自若的人,才是我看中的接班人。”
只有抛弃一切尘世的烦扰、名利的诱惑,才能真正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快乐与金钱、权势、名声、地位都无关,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是一份淡泊的心境!所以,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便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为什么不每天阳光清新地过日子,洗练一份仁厚清静的心境,无憾无悔走到生命尽头呢?
听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越多,当然跑得越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贴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于是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
然而,等它一开始要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噼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往前走。
这样一来,它走得比以前慢多了。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贪欲自私的弱点,告诫世人千万要注意,不要因争名逐利而丧身,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顺应自然,知足知止。要知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物极必反,过分的爱惜会导致极大的耗费,过多的敛取必定导致重大的损失,盛极而衰是已被历史多次证明了的。因此,在名与利、得与失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的生命、名声、利益才可以长久。
名利之心自古有之,很多人没有把持好,落得身败名裂,也有很多人很好地控制了自己,于是一生也便简单而顺利了很多。其实,那些成就大业的人往往对名利看得很淡,他们在成功之后并不张扬,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在他们眼里似乎那些美丽的光环只是昙花一现,于他们而言毫无关系。伟大的居里夫人就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居里夫妇在经过一番长期的艰辛实验之后,终于发现了镭,这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当时,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希望了解提炼的方法,居里先生平静地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中选择一种。一种是毫无保留地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告诉大家,包括提炼方法在内。第二个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取得提炼铀沥青矿技术的专利,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取得专利意味着他们可以获得巨额的金钱,从此拥有舒适的生活。但是居里夫人听后却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么做。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想一想,做出一项发明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和血泪,需要经历多少艰辛和困难。为了这项发明他们付出了所有,甚至自己的生命也差点丧失,但此时她轻而易举地放弃了这唾手可得的名利,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使人们都能感受到她不平凡的气度。
《圣经》里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但不属于这个世界。”就是说世界不是我所有,仅是为我所用的。名利就是束缚世人的缰绳,只有拨开云雾才能唤起心中的阳光。有人在名利里沉沦,有人在名利里挣扎,但也有人在名利里淡然处之,坦然镇定,不为名利所俘,不做名利的俘虏。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贪欲人人有,但程度略有不同,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追求要有所节制,切莫为了满足利欲而失掉了方寸,急功近利绝不可取。记住,欲望止息的时候,幸福就会悄然来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人生应该追求的超脱和通透。
贪心不足蛇吞象。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什么都不愿放弃,而且得陇望蜀,不知满足,结果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往下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竟然在岩石上冲刷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浅坑。奇异的是,山泉不知从哪儿冲来黄澄澄的金砂,填满了小坑,天天不增多也不减少。
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山泉水,偶然发现了清冽泉水中闪闪的金砂。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从这以后,老汉不再受苦受累,不再爬山越岭砍柴。过个十天半月的,他就来取一次金砂,不用说,日子很快富裕起来。人们都感到蹊跷,不知老汉交上了啥财运。老汉对这天大的秘密守口如瓶,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妻小。
老汉的儿子跟踪窥视,最终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他在认真看了看窄窄的石缝、细细的山泉,还有浅浅的小坑后,埋怨父亲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于是儿子向父亲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是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父亲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说干就干,父子俩叮当叮当,很快就把窄窄的石缝凿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好几倍,又把那个坑凿得更大更深了。父子俩累得大汗淋漓,想到今后可以获得很多很多的金砂,高兴得一口气喝光了一瓶老白干,醉成了一摊泥……
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金砂不仅没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里去了呢?
欲望已经冲昏了这对父子的理智,他们不曾想想:水流大了,金砂还会沉淀下来吗?可怜那贪婪的父子俩连原来的金砂也失去了。
人的欲望像越滚越大的雪球,诱惑着人们拼命向前。而有的人却是在走一条不归路,永远与自己的初衷相偏离,为了欲望而引火自焚,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
在生活中、在电视上,我们一定见到过赌徒在赌场中的情景,赢的人固然开怀大笑,输的人亦是顿足捶胸,但不管是输是赢,总之是没有谁愿意轻易地离开。因为赢的人想赢得更多,输的人想翻回本钱。最后赢的会输光,输的只会输得更惨。
早在秦朝,宰相李斯可以说是声名赫赫、不可一世。到了后来,他成了阶下囚,临行刑的时候,他对小儿子说:“我跟你还能够牵着咱们那条卷尾巴的黄狗,穿过上蔡县城的东门,到山上去追猎野兔吗?”这正是一个“持之盈之”者,对于平静恬淡的生活重新渴望的真实写照。然而,此时才想到返璞归真,已经太晚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江山,天下财富皆归于他,如果按照老子的观点,他应当“功成名就身退”了。然而,这位始皇帝却偏偏没有满足。为了满足自己的奢欲,他在首都附近大兴土木,制造阿房宫,修造骊山墓,所耗民夫竟达70万人以上。据记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达700多米,南北差不多115米,殿门用磁石砌成,目的是防止来人带兵器行刺秦始皇。除此以外,秦始皇仅在咸阳周围就建宫殿270多座,在关外的行宫竟有400多座,关内有30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