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笛鸣悠悠
5119500000021

第21章 心茧花开(4)

一日出发,暮色而归。山中无人,只有风撞林声。天黑了,恐惧袭来,偏这时一对诡秘的小灯笼盯上了她,她热血上涌,那是野兽的眼睛,她作了殊死搏斗的准备。幸好这时,队友们寻她而来,呼唤声响遍山野,不知是因了人多威震的原因,还是因惊羡于茜的美丽或是怜惜她的柔弱,野兽竟在与她对视一番后弃她而去……这种经历在深山林场不止为一次,只是凭着自身的勇敢与队友的帮助,才能屡屡脱险。

边陲工作的日子,虽缺衣少食,风雨侵蚀,但她无怨无悔,那年代她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时代的诺言。叙述这些时,茜优雅地斜倚在床背,很平静,很美。似一幅古典与现代元素汇合的人物画,那种美多年来一直定格在我的脑际。而时隔十年后的一天再次遇见她,竟与那时的形象判若两人,花白头发,无神的眼,连身着的衣裙都是皱巴巴的,她懒懒地和我说话,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以为她病了,她摇头。我问她近况,她无奈地苦笑说“等死”。我愕然,当初那位美丽的女神怎会变成如今这般的百无聊赖。知道她已从岗位上退下来了,但退职不等于生命的终止、生活的结束,职位不再,但生活依旧啊!很多日我都为她的颓废而伤感着,直至有一日车窗外发现同样退居二线但精神矍铄的某局长才将她灰蒙的影子覆盖。

其实某局长与我并不多熟,多年前转干时一同在党校培训过,他退下来已有好几年了。那日见他,站在阳光下,深藏青西装外套,里衬洁白的布衫,系一黑色领带,全身上下衣着挺括而有质地。他风度地站在路边礼让车辆通过,太阳照着他,精神、光亮。那状态让我为之一震,那时我就产生这样的念头:待我闲居之后,一定像他那样优雅而健康地活着,于外形也于心灵。

其实,生命的每一驿站都有它独到的意境,亦如四季,春有花秋有月,夏有风冬有雪,只要将视线投向远方,梦想不灭,收获的欣喜中,就会开始更有魅力的一程。

一市长从岗位上退下后,热衷于摄影,多年的不懈努力,上千幅作品被刊登,得奖无数,更有作品被名人收藏,竟连举世瞩目的2008年世界奥运会场馆也选挂了他的作品,凭实力跃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他摄影所取得的成绩丝毫不比做市长时的逊色,可谓是追求不断,精神不衰,什么时候总能活出精彩。

高龄厅长八十五岁了,离休还乡后,二十多年如一日,骑一辆破自行车行走于村庄街巷,撰写调研报告数万字,为领导决策提供一手依据。一日去看他,他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在撰写着他的《暮年墨迹》。生活给了他丰满坚硬的生命质地,他始终忙碌着,生命无悔。

我不是一个深邃的思想者,但也绝非是一个浅薄的感观意识者。我知道外表并不一定能代表一切,但某种程度上外貌装束也能折射一个人的素质教养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以至于茜的邋遢让我痛心,而那位局长的精神装束却让我震然。

人生如歌,九曲回肠,有低缓有激昂,当初在职是我们激昂奔放的旋律,而今退下来也便是舒缓怡人的抒情曲了。生命中,前行止歇、蓄势爆发,往返始复,规律行事。无论哪个时段,只要精神之柱不倒,生活便会异彩纷呈。像某局长、市长、高龄厅长那样有价值地活着,人生就有意义。

但愿茜能看到我的文字,愿她风采依旧。

野百合也有春天

自幼不美,常被母亲寒碜:活脱一个老菜根。

自知不美,也便少了许多女孩的冗杂与干扰。一头扎进书里,在《海的女儿》、《童年》、《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大师级作品里徜徉。灵魂在文字中游走,感动、悲伤、幸福、憧憬与思索着。吮吸了其中的营养,思想也较之同龄人深刻些许,作文更是得心应手,每当老师将我的习作当范文读时,面对的总是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目光,那时,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好,同学们对我不美的长相也从未介意。

记得刘同学,她眼有残疾,看人总是歪着头,斜着眼,论长相,那才真叫人不敢恭维,可她读书期间很用功,数学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很羡慕她,数学课上,我最怕老师的提问,每每当教室里难倒一片时,只要她站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很佩服她,看她时也没觉得她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相反在她面对难题而表现出的笃定与自信以及答对题时所流露出的骄傲神态,俨然就是一位美丽可人的小公主。

其实,人生在世,容貌上苍给予,由不得自己选择,而后天的美丽却是自己可以创造的,专注于内心精神世界的开拓,做一个慧内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丝毫不比秀外的人逊色。

看过电影《巴黎圣母院》那个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么?他心地善良,真诚而讲道义,为保护美丽的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置己于生死而不顾,他的外貌与侍卫长弗比斯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人们却记住了容颜丑陋却品行高尚的卡西莫多,嗤之以鼻的却是那个道貌岸然丑恶的弗比斯以及神父沸洛雷。

再说得远一点,苏格拉底,一个扁鼻小眼身材矮胖奇丑无比的古希腊人,却成了人们世代推崇的哲学大师。他智慧、谦逊、公正、坚韧,是人们心中的盖世英雄,他靠自己的勤奋,阅读了所有可能读到的古代大师的著作,在别人享受肤浅的快乐与满足时,把整个希腊的精神智慧全部装入他扁平的脑中,然后演变成他罕世的哲学思想,当他葬身于爱琴海环绕的疆域中那么多年,他的思想不因他的貌丑而影响世人的推崇,他的弟子柏拉图,弟孙亚里士多德沿袭他的哲学思想,深化发展,以至成为世界哲学史上耀眼的瑰宝。

当然,几千年出一个苏格拉底,他的学识已让人不计他外貌的平庸与奇丑。而现实生活中,确有重形轻质者。有一姑娘二十有八了,内慧人称才女,由于相貌平平的原因,择偶总是受挫或问之甚少,那些帅男们总是生活在现实浅薄的感官世界里,以肤浅的视觉之美主宰自己的婚姻观,这就有点不利于平貌姑娘等人了。想当初乡村里比媳妇,婆婆曾经也为此黯然神伤。论外形,她家媳妇当然比不过别人,而多年后她却背地里庆幸,幸亏没有重形轻质,否则,便失了这份便宜,看她那自鸣得意样。所以,我要告诉平貌姑娘,不必苦恼,现时你可能在外形方面一时输于他人,但终因你的博闻精思找回人生的价值与尊严,要知道,相貌平平者往往富有俊美者所匮乏的高贵品质,那就是潜修静定的气质,当世俗的眼光寒气逼人时,那正是外貌不俊者精神世界另辟蹊径的最好季节,潜心地去修养内在美,终有一天,淘金者会拂去轻尘而惊羡于你。

上苍赋予世间每个有灵性的物种总是公平的,当满山开满杜鹃的时节,野百合也在坡崖散发着她诱人的清香。

外貌逊色一点,不怕。

道不远人

《于丹〈论语〉心得》扉页上题记:“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敲击着读者的心扉,让人们一下子抛却难涉古典深奥的怯惧,穿越千年的沧桑,与生涩、枯燥佶屈聱牙的经典古作《论语》走近。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所言。今人理解为:道理不会离人很远,远人的道理不可以称之为道理。《论语》流传千年,对中国社会、政治乃至经济意识影响深切。

历史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生活工作中更有借鉴与遵循的道理:“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行。”等等,这是一部修身立德,从政为人警示格言的教科书,只是这《论语》太过于久远,又显得零碎深奥,多年来只为那些学者教授们所谙知,而我等布衣只能为之仰望,沐浴其智慧之光而不敢走近。

是于丹的一席话改变了国人原有对经典的膜拜盲从:“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应该仰望、高深得隐藏多少奥秘,其实这个世界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于是我们在于丹的引领下,和着现代时潮的节拍,牵着自己的心灵之舟向着古人智慧的海洋进发。于是我们也便领悟到了这部曾经统治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几千年的儒家经典,今天同样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提供有益的劝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罢有种古道西风瘦马的幻觉,有朋自远方来的那份快乐,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润之于心的那份甜蜜,是现今人们交友、心灵所渴望与企及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引为我用时为:今日的工作我尽力了吗?与朋友同事的相处是不是诚实可信,领导交办的工作完成了吗?如是等等,自己便在日复一日中反省自身,成长自己同时又遵循着先贤曾流传千年的为人立德原则。“父母在,不远游。”一日儿子在远方引用此语的憾然感叹让我感动得涕泪淋淋,中国几千年的仁爱孝义,让我们年老时仍有妥帖温暖的依附,中华民族的孝义之根是那样的根深蒂固。我们得感谢《论语》,感谢孔子,以文字的方式流传至今。

还说于丹,这位年轻的学者,以女性特有的视觉从天地人之道,阐释心灵的困惑。她智慧地将“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引喻成中国人的人格理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将天地人合为一体形成大同作为前提,而后深入具体至人的心灵、处世、何为君子、如何交友、何为理想乃至如何度过人生等人们困惑的问题,巧妙地运用《论语》经典来阐述人们心中的疑虑,告诉大家:

现代社会追求和谐不能满足表面的和谐,要从内心原发,回归心灵的和谐。她旁征博引,拟出心语则则:“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给他人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人生如竹,突破一个关节,拔高一节。”“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见于此,有一种力量撞击心灵,还有什么样的心结难以打开?心茧在她的点化下瓣瓣落花成蝶,心,随之飞扬。

于丹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如此定性,似乎可笑。博古通今的学者教授不是文化人又是什么?其实,有知识的人不传授并不能称之文化人,《周易》所言:“文化为‘关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你观察了世间人文百态,还要用一种思想理念去流化天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讲现今缺少的不是“文”,关键是“化”。我们有那么多的经典,关键是如何将它化进我们的生活,那就需要有人去做,于丹去做了。她认为当今中国缺少的不是高旷绝俗的雅文化,而是高品位的俗文化,是尊重大众,接近人民,讲求实效的文化。她深切地感受到,伟大的作品从来不是远离人民的,伟大的道理从来不是世人难懂的,《论语》便是这样,讲的是浅显的道理,于是她便深入浅出用事例来佐证自己阐释的观点,让人们感受到那伟大的真理真的是寓深刻于浅显,藏锋芒于温和之中的。

我们在感谢《论语》、感谢孔子的同时还得感谢于丹,是她将我们引向孔子,带我们走进原以为深奥得不可接近的《论语》,让我们懂得了“道不远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