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5119300000003

第3章 坎坷童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一)

河南省巩县城东两里的瑶湾,虽然位于僻处乡野,但有山有水,村后是绿树掩映的崇山峻岭,村前是不停流淌的泗水与洛河。风景清秀,野趣盎然。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杜甫就出生在这里。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222-284)的第十三代子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不仅精通政治、经济、天文、律法、算术等各种具体学问,还精通军事战略。他在削平东吴、统一西晋的战争中表现出了过人的谋略,战功卓著,是对那场战争取得胜利举足轻重的人物。此后,杜预又对开发两湖流域的经济生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最后被封为当阳侯(今湖北当阳)。

同时,杜预又是一个学者型的官宦,文字功夫颇深,曾经注解过代表儒家历史观念的《春秋》一书,表明了他对儒家经典学术和思想认同的热情。

这样一位集武功、政绩乃至学术于一身且位至台辅的元祖,完美地体现了后代杜甫心目中“奉儒守官”的理想境界。日后,杜甫就以这位先祖为自己建立了人生理想的楷模。

杜预的小儿子杜耽日后成为晋凉州(甘肃武威)刺史。杜耽的孙子杜逊在东晋初年南迁到襄阳,任魏兴(陕西安康西北)太守。他也成为襄阳杜氏的始祖。

杜逊的儿子乾光的玄孙杜叔毗为北周硖州(湖北宜昌西北)刺史,其子鱼石在隋时为获嘉(在河南省)县令。在此期间,鱼石迁居到河南巩县。

杜鱼石的孙子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虽然没有像杜预那样位至台辅,在功名事业上作出一番过人的功绩,只做了一个膳部员外郎,死后追赠著作郎,为五品官,但其文采风流,名噪一时,曾得到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赏识,是武则天时代相当有名的文人。

少年时期,杜审言就善写骈俪之文,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为“文章四友”。在诗歌创作上,杜审言又与沈佺期、宋之问一起,对近体律诗特别是五律的体式成熟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如果说,杜预是作为一个完美的人格榜样使杜甫深深钦服,并因此建立起自己人生理想的,那么可以说,由于现实生活并没有给他以实现政治思想的机缘,他是作为一代诗人扬名世间的。所以说,杜甫受到祖父的文学化养更为直接。

同时,杜甫对祖父的诗歌成就也相当重视。他曾在诗中说:

“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

由此可见,杜甫十分自豪地诗歌创作作为了自己的家学传统。而这一点,也无疑会激发他创作诗歌的热情和取得卓越成就的勇气。

与以上两位对杜甫影响至深的先祖相比,杜甫的父亲似乎已有些维系不住这种辉煌的家声了。杜甫的父亲名叫杜闲,曾作过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官至奉天县令(陕西乾县)。

杜甫的母亲崔氏虽然出身于清河望族,但在杜甫年幼时便已去世,甚至连名字都湮没了。以至于后来有人根据杜甫在成都生活数年,诗中遍题川中风物——对黄四娘家的溪边繁华都曾留诗,但对闻名于世的成都西府海棠却未置一词,来推测其母亲可能名为“海棠”,且出身低微,而杜甫是在有意避讳。

这种捕风捉影的说法虽然已被人反驳,但也表明,到杜甫出生时,他的家庭虽然还享有“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世家特权,但世家的风采已经黯然无光了。

(二)

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2月12日,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这时,他的父亲杜闲已经过了30岁。杜甫在家中排行第二,他曾有个哥哥,但幼年夭折了。另外,他还有4个弟弟:杜颖、杜观、杜占和杜丰,以及一个妹妹,后来远嫁钟离(今安徽凤阳)韦氏。这4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因为在杜甫出生后几年,他的母亲就病逝了。

由于幼年丧母,父亲又在外地做官,杜甫很小便被寄养在东都洛阳的二姑母家。二姑母对杜甫关怀备至,使幼年的小杜甫得到了极为细心的关怀。

有一年,杜甫和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了流行性传染病,姑母请来女巫禳灾。女巫告诉她说,在她家房柱子的东南角睡觉是吉利的。于是,姑母就把本来属于亲生儿子的东南角床位让给了杜甫。

结果很凑巧,正像女巫所预言的那样,小杜甫果然在东南角的床位上一天天好了起来,而姑母的儿子却不幸死去了。

虽然女巫的话是迷信的,杜甫的那位表兄弟夭折很可能是因体质不敌病魔所致,但也不排除两个孩子同时生病时,姑母将更多的关怀给了杜甫,结果耽误了自己儿子的病情。

这件事发生在杜甫还不记事的幼年时期。后来,杜甫得知姑母的这种舍己为人的义举后,十分感动,为已逝的姑母写了一篇情意深长的墓志。

的确,这位当母亲的称得上深情而又忍情。她挽救了兄弟孩子的性命,使年幼的杜甫度过一劫,却不幸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对她来说,除了考虑到杜氏家族血脉的延续,一个没娘的病孩子本身也一定能唤起她更多的怜悯和爱心吧。

在二姑母家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杜甫便又回到瑶湾自己的家中。童年在一个孩子的感觉中是漫长的,姑母短期的爱抚怎么能弥补一个孩子因缺乏母爱而丧失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呢?

据史书记载,杜甫性格急躁偏狭,比较固执,这可能正是由于他童年时期失却母爱所致。幸好他在早期教育中所接受的儒家思想挽救了他的心灵,让他没有因此失却对人的亲善之情和对天下的关怀。

总之,母亲的早逝让杜甫度过了一个缺乏母爱、童心无依的早年。而父亲又常年在外做官,使他连父亲的关怀也难以体验到。虽然父亲后来又娶了妻子,杜甫也又有了弟弟妹妹,但那离他的童年已经有些时间了。在最需要关怀的童年时代,这个体质虚弱、常常患病的孩子,忍受着感情需要上的严重匮乏,在寻找慰藉和压抑自我的精神矛盾当中,凭借家风的理性力量,渐渐学会了以理智的态度约束自己的烂漫情感。简而言之,这样坎坷的童年,让这位敏感的孩子的精神提前成熟了。

(三)

杜甫出生的时代,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进取的时代,整个唐朝都正处于上升的时期。广远的疆域,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使人们都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奔逐大漠,封侯万里,寻求冒险和刺激,成为许多青年人的生活目标。

在杜甫出生的这一年,唐玄宗正式登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唐朝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杜甫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当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这个时期,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敞开胸怀,对外开放,重视吸纳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来丰富和充实本国的文化。许多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商人、艺术家、僧人等都纷纷来到长安和洛阳,在这里做生意或生活。一些来自国外的音乐舞蹈也不时在各地演出,外国艺术家的绘画雕像在很多寺院中都能看到。无论是他们的音乐舞蹈,还是绘画雕塑,都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异国情调,为人们展示了一个魅力无穷的新天地。

6岁时的一天,杜甫在堰城街上观看了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浑脱》。这是由《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而成的舞蹈,来自西域,是属于力量型的舞蹈。

公孙大娘的表演当时轰动了整个郾城,观者众多,人山人海。6岁的小杜甫也挤在人群中,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

杜甫紧张而又如痴如醉地观看着,视线随着公孙大娘的动作一下飘飞起来,一下又落了下去。公孙大娘舞动着的剑闪动着耀眼的光芒,舞姿矫健多变。向前时,剑光如闪电;终了时,又干净利落地收住剑,但剑光仍然如静止不动的江海一般,泛着幽清的光亮。

公孙大娘惊心动魄的舞蹈激发了童年时期杜甫的想象力和豪情壮志。以至于在50年后,杜甫还能清晰地记得公孙大娘舞蹈的每一个细节。

杜甫很早就开始读书写字了。7岁那年,他已经开始学习作诗,第一首诗是歌颂凤凰的。在我国古代,凤凰是吉祥、光明、高贵的象征,被认为是百鸟之王。在杜甫以后的诗中,有六七十处都写到了凤凰,有时他还把自己比作是凤凰,以表示对光明美好的超凡脱俗的高贵品性的向往。

9岁时,杜甫又开始练习写大字,临摹虞世南的书法。他写的大字纸稿积累了许多,甚至装满了整整几袋子。

少年时代的杜甫不断读书、思考和写诗,他读过《诗经》、《楚辞》、《文选》等古代的作品,读过屈原、宋玉、司马相如、扬雄、曹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虞信和“初唐四杰”等人的诗,对自己祖父杜审言的作品更是烂熟于心。少年时期的“读书破万卷”,无疑为他日后的“下笔如有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杜甫渐渐长大,身体也逐渐强壮起来,精神世界也不断丰富。到十四五岁时,他的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后来,他曾在自己写的诗《百忧集行》时回忆起那时的情景: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少年的杜甫充满了活力,但心理上仍是一个贪玩的孩子。每次看到成熟的梨树、枣树上,累累果实挂满枝头时,都忍不住要上树去摘果子。

这个时期,杜甫也开始与洛阳的文人有了来往,他的诗歌和文章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的文人崔尚、魏启心等人都对杜甫十分赞赏,认为杜甫的文章可以比得上汉代的班固和杨雄了。

而少年时期的杜甫也满怀豪情。他的《壮游》诗中曾说,自己在少年时,“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对于杜甫来说,家乡巩县已经太小了,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在吸引着他去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