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5119300000017

第17章 夔州孤城(1)

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

——(唐)杜甫

(一)

永泰元年(765)5月,杜甫携带家人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船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于9月到达了云安县(今四川云阳)。这一路杜甫的诗作不多,但从一首《旅夜书怀》中可以知道他们一家在旅途上的情形: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到了云安后,杜甫便不能再继续前行了,因为一路上感受湿气,他的肺病和风痹都发作了,导致他脚部麻痹,根本不能行走,而且又不幸患上了糖尿病。无奈,杜甫一家只好在云安停下休息,寄居在云安县令严某的水阁。

卧病期间,杜甫的心情十分烦闷,时而怀念家乡,时而又想念成都草堂。他所寄居的客舍建在江岸的悬崖上,背靠着山岩,面对大江,江上沧波翻腾,两岸林木青葱,树木缝隙间时而可见铁青色的山岩。

在床上卧久了,杜甫就起来到园中观望,日落黄昏,树林中传来子规的啼叫,那是一种奇特的鸣叫,诗人遂赋诗曰: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子规》

通过描写幽深凄凉的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当下凄楚无助的情绪。

不过,杜甫此时虽然疾病缠身,但对于政治的热情、对于参与朝政的幻想却没有减弱,甚至王朝虚弱、政治混乱、时局不稳、战火不断等现状也未能阻止他不时冒出来的幻想。他真的希望自己可以辗转荆楚,有朝一日返回故国京师,重返朝廷,像他心中仰慕的人物那样辅佐社稷,安邦定国。

因此,他经常担心自己回不了故乡,担心自己客死他乡,但又没有能力马上回去,只能耐心等待。

这时,一件差点造成大乱的事情发生了:9月,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过大功的唐将仆固怀恩暗中勾结回纥、吐蕃,忽然引兵10万人进逼奉天,致使京师震动,群臣惊恐。唐代宗无奈,打算御驾亲征,而大宦官鱼朝恩则试图带着皇帝丢弃长安、万民和宗庙逃跑。

危难之中,幸好被皇帝时用时弃的名将郭子仪用智用谋,兼用兵有方,才挽救了危局,令代宗免于出走京城,也使长安免于再遭毒手。

即便如此,吐蕃还是抢劫了数以万计的人口、无数的钱财和牲口,并毁坏了无数的田园庄稼离去。郭子仪设法与回纥结盟,使其去攻打吐蕃,夺取财富,为唐朝出力,回纥于是引兵而去。在此前,仆固怀恩也已死亡,不能再引兵攻唐了,唐王朝的边患才稍稍减轻。

初冬时节,当杜甫听说郭子仪与回纥结盟以破吐蕃时,对回纥的不信任令他难以平静。他始终都记得安史之乱中回纥对中原的破坏,也记得回纥可汗对大唐天子的傲慢和无礼,以及他们鞭杀唐朝大臣的血淋淋的往事,生怕将来重蹈覆辙。因此,他希望代宗不要太软弱,将治理国家的权力交到宦官手中,就连郭子仪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也不给他掌握军权的机会,以致暴乱频繁,最后连郭子仪都要出此下策。

(二)

杜甫卧病云安期间,白发增多,身体消瘦,幸亏严县令多方关照,到大历元年(766)春末,他的病情才稍有好转。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杜甫决定离开云安前往夔州(今四川奉节)。

唐代的夔州属山南东道,设有都督府,州治在鱼复浦和西陵峡中间、瞿塘峡附近,与后汉初年公孙述建立的白帝城相连,在现在的奉节县城东十余里的地方。

到达夔州后,杜甫一家在这里住了下来,这一住就住了近两年。这段时间,杜甫的生活还算安定。当时任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的柏茂林待杜甫甚厚,杜甫也得以在瀼西买下了40亩果园,又主管东屯的100顷公田,并雇了一些奴仆,如獠奴阿段,隶人伯夷、辛秀、信行,女奴阿稽等。

杜甫刚来夔州时,居住的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房屋散布在山腰,就像鸟巢一样。他到这里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的习惯,用竹筒将水从山泉中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因为山地不能掘井,要喝水就只能用这种方法,所以夔州的山中盘绕着无数引水的竹筒,有的长达几百丈。

他派遣仆人阿段到山中寻找水源。阿段是夔州人,干这种活很拿手。经过几天的忙碌,阿段终于在一个深夜将竹筒接入厨房。西阁出现了水声,身患糖尿病、正渴得难受的杜甫听见后非常高兴,写诗记道:“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示僚奴阿段》)赞扬了阿段出入山中而不畏惧的惊人胆量。

有一天,山上的岩石崩落,将引水的竹筒砸坏了,厨房里没了水。杜甫忙派仆人信行到山上去修。信行往返走了40多里路,直到天黑才回来,累得脸色通红。杜甫担心他会病倒,忙把自己养病用的浮瓜和裂饼拿出来,慰其劳苦。

这些,既反映了杜甫与仆人之间融洽的关系,也能看出杜甫对劳动人民品格的赞赏和肯定。

杜甫听说乌鸡的肉可以治疗风疾,因治病心切,便在院子里养了一些乌鸡,后来又孵出100多只小乌鸡。这些大大小小的乌鸡满院子乱跑乱叫,踏上窗台,蹬翻盆子,完全不听杜甫的指挥。杜甫想起《列仙传》上的故事,说山下有个祝鸡翁,本事很大,养鸡千只,皆立名字,而且呼之则来,挥之则去。自己没有这种训鸡之术,后来只好让大儿子宗文带领仆人建立鸡棚,把鸡都圈起来。(见《催宗文树鸡栅》)

为解决吃菜问题,杜甫还在庭院里开出了两席菜畦,种上莴苣。谁知道过了20多天,莴苣竟然没长出芽来,倒是那些不能吃的野草在院子里长得十分茂盛,把门前的道路都填满了。杜甫叹息之余,便联想到人间之事每每如此,那些政治上的小人往往容易得势,而正人君子却难以出头。(见《种莴苣》)

蔬菜长不出来,杜甫只好打发仆人到山野去摘苍耳。苍耳也称卷耳,可以食用,还能治疗风疾。采回来的苍耳洗净后,再用热水一焯,半生不熟,便可以充当蔬菜食用了。杜甫吃着苍耳,又想起了人间的苦乐悬殊,不禁叹息道: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

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

——《驱竖子摘苍耳》

在夔州生活期间,杜甫对当地的风俗颇不习惯,不免抱怨那里风土的恶劣及对故乡的思念:

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峡中览物》

对各种习俗也颇为不适:

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

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而那里妇女的遭遇更让诗人感到伤痛和不解;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常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负新行》

尽管如此,杜甫还是不得不在夔州定居下来。东下荆楚、北归京洛的计划一再拖延,岁月在烦闷和苦恼中悄然流逝,但杜甫的创作热情却出现了新的高潮。在夔州居住期间,杜甫写成了430多首诗篇,从而令夔州这个江边小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三)

在夔州期间,杜甫的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都在不断缠绕着他,最后他的牙齿还掉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但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杜甫还写了400多篇诗歌,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长篇,成为他一生中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

由于生活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那些作品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乏能与《同谷七歌》相媲美的、响彻云霄的悲歌,例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