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5119100000017

第17章 《城市之光》大获成功

穷苦既不是可爱的,也不是崇高的,穷苦……只使我歪曲地解释了价值标准,过高地估计了富人和上流社会的品质和美德。

--卓别林

(一)

《城市之光》的构思早在1928年底就已经有了,一直到1930年才逐渐成型。同以往一样,卓别林设计的故事架构单纯而有趣:他要通过流浪汉与卖花盲女、百万富翁之间的关系来一步步展开剧情。

此时,卓别林手头上已经有了一个素材,这将是他故事的主轴:一个小丑,因为在马戏场上出了事故而双目失明。他不想告诉女儿,因为他的女儿是一个多病而神经质的孩子。当他出院时,医生也嘱咐他,要等孩子的身体强健了再告诉她。小丑也怕孩子受刺激,就假装没事,但他走路总是跌跌撞撞,让小姑娘看了哈哈大笑,还以为父亲在表演呢。

这个故事挺令人伤感的,卓别林又把故事进行了改良,就有了盲人卖花姑娘的形象。

故事该如何展开呢?这个次要情节卓别林酝酿了好多年,这回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富翁俱乐部的两个会员闲聊,他们认为:人们清醒时是不可靠的。于是,他们就用河滨马路上一个睡熟了的流浪汉做实验。他们把流浪汉送进寓所里,让他恣意享受美酒、声色之乐,等他烂醉如泥时再把他送回原地。当流浪汉酒醒后,根本不相信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为自己做了一场梦。

这个题材让卓别林想到:流浪汉救了富翁的命,当富翁沉醉时和流浪汉很要好,可清醒后就不理睬他了;而流浪汉又在盲女面前假扮富翁。

这样,两条线索就能串起来了。他又把之前想过的一个“沉水自杀”的情节加入其中,重新排列组合就构成了下面的故事:

一个城市的的雕塑纪念碑落成,许多市民和各界人士都围拢来观看揭幕式。当几个大人物将绳索拉开的时候,3个身体裸露的铜像上居然躺着一个睡着的流浪汉(卓别林饰)。

人们惊愕万分,也议论纷纷。一片喧哗声将流浪汉吵醒了,当他看清楚自己是睡在裸露的女塑像身上时,羞得赶快慌张地沿着塑像腿部溜下去。

这时候,一系列幽默的表演开始了:

流浪汉的裤腰被塑像的大脚趾头挂住,整个身体吊在半空,他只得不断挣扎。广场上更加混乱,市民们哄堂大笑……

最后,流浪汉终于摆脱了雕像,向市内公园旁的大街走去,排着长龙的汽车将马路堵得水泄不通。流浪汉灵机一动,从空车里左边车门进入,从右边车门出来,来到了马路对面。而此时,一个盲人姑娘正在这里卖花。听到车门声后,她以为有个富翁下了车,便向他兜售鲜花。

流浪汉看到姑娘如此可怜,便心生怜悯,并绅士般地付出他仅有的一个银币。姑娘拿到银币非常开心,还赞扬他的好心。可流浪汉却不小心把姑娘手里的花碰掉了。

看到她蹲下去摸来摸去,他才发现这女孩看不到,于是赶紧帮她找到花,再送到她手上,流浪汉跟姑娘道了别。

这时,一个富翁正开走停在街边的汽车。姑娘以为恩人已走,便到水池边洗手。流浪汉则倚在旁边看着姑娘的一举一动。姑娘洗完手,顺手一泼,流浪汉满脸的水……

当天晚上,流浪汉经过河滨时救起了一个醉鬼。醉鬼是个有钱的富翁,他请流浪汉喝酒,并慷慨地送给流浪汉一些钱和一辆汽车。

流浪汉拿着这些钱买下盲女的全部鲜花,并开车送她回到贫寒的住所,然后他去富翁家还车。这时富翁酒醒,根本不理流浪汉……

盲女病了,流浪汉打工挣钱帮她治病,他还想帮助盲女重见光明。一位维也纳医生给姑娘检查了眼睛,认为这需要一笔数额不小的钱。流浪汉只得铤而走险地去参加有奖拳击赛,结果因为身材瘦小单薄,被人从拳台上打了下来……

流浪汉再次遇见喝醉酒的富翁,富翁又慷慨地给了他一笔钱。此时,几个强盗刚好入室来抢东西,打昏了富翁后又追赶流浪汉。警察来了,发现了流浪汉的钱包。而清醒后的富翁又不认识他了,情急之下,流浪汉夺回钱包,跑到盲女家中,把钱交给盲女治病。警察抓住了他……

姑娘治愈了,靠流浪汉给的钱在街上开了自己的小花店。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被从监狱放了出来,他到花店隔着玻璃窗看望姑娘,受到小孩的攻击。卖花姑娘觉得这个流浪汉很可笑,便同情地施舍些零钱给他。他并不要钱,只想默默地转身离去。

姑娘送给他一束花的。当接触到流浪汉的手时,她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当她闭上眼睛触摸时,终于认出这就是她恩人的手。她既激动,又有些怅然若失。

“原来是你!”

流浪汉憨厚地咬着手指甲,点点头……

(二)

《城市之光》拍摄了一年多,影片的许多情节都让人回味不已,而很多女性观众也认为这是卓别林最富感情色彩的影片。好的影片让观众欣喜,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却是艰辛和繁琐的工作。

在一旁参观卓别林拍摄的捷克斯洛伐克记者基许对此深有体会:流浪汉从汽车中出来,盲女以为他是富翁的这一场戏,我们在银幕上只放映了75秒钟。但为了拍好它,卓别林总共花费7天的时间,一再重拍,直到让观众完全领会他的意图。

基许回忆,当影片片头拍完,在试放映的时候,卓别林问基许:

“您可不可以跟我谈谈,您在银幕上看到了些什么?”

基许如实回答:

“当然,我很愿意谈:一个女郎在街上卖花,这时查理走了过去,……女郎问他要不要买……”

“等一等,等一等,你漏掉了一点东西。”卓别林打断基许的话,然后用锐利的目光看着基许和他的同伴辛克莱,“要知道,这时候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了!”

基许接着说:

“当然啰,有辆汽车开过来了,一位先生下了车,走过查理身边,查理向平常一样跟他打了招呼。”

卓别林又问:

“汽车后来又怎么样呢?”

“不知道。”

这时辛克莱补充说:

“我似乎觉得,汽车往前开走了。”

“完了,完了!”卓别林喃喃地嘟哝着,“这下子全糟了。”

原来,是观众没有领会到故事的意图:汽车一直停在大街拐角的地方。正当卖花女郎接受查理的请求,把第二朵花别上他的衣襟时,那位先生回来了,并坐上了汽车。

卓别林决定重新修改,直到每位观众都把它看得一清二楚为止。

同时期的电影导演亚历山大·洛夫在后来回忆卓别林时也说:

“我很幸运地在好莱坞参观过拍摄《城市之光》的工作,看到卓别林如何给这个影片拍一场引人发笑的戏。流浪汉查理挣到钱以后,就到自己所爱的盲女家中去,他在路上碰到一个乞丐。这不是一个普通、平常的乞丐,而是一个特别的、拿着机器的乞丐:他坐在人行道上,手里拿着一个镍制的小钱柜,每次得到施舍时,都打出一张收据交给施主。流浪汉对于这种玩艺儿很感兴趣,特别喜欢钱柜里发出的铿锵的声音。于是,他就一个接一个地把自己的硬币全都给了乞丐。当他一个钱也不剩的时候,他的手里就换成了一大把收据……”

在拍摄时,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很喜欢这场戏。在试映厅里,大家也看到了这场戏,并都为这一片段俏皮而出色的演出而感到高兴。可是,《城市之光》在拍好之后,这一场戏并没有出现。

当亚历山大·洛夫问起原因时,卓别林解释说:

“这种场面在别的影片中有存在的权力,可是,我所追求的是另外一种效果。这场戏的效果是以机器的特殊效果为基础的,而我认为艺术中主要的东西还是人。”

正因为如此,卓别林成熟时期的电影才不会重复,而且,每部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而闻名于世。

电影拍摄完成后,多才多艺的卓别林又自己作曲,音乐柔美而富有浪漫气息,他想以此来衬托流浪汉的个性和片中的主题。但是,仍然有人不解地问他:

“这是喜剧片,你为什么不配上滑稽有趣的曲子呢?”

“我不要音乐喧宾夺主,我要它优美悦耳地配合着表达感情。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感情没表达出来,它就是不完整的。”卓别林微笑着回答说。

(三)

影片的试映过程也充满戏剧性,如同试映《寻子遇仙记》时一样,卓别林依然没有声张。由于经济萧条,他选的这家戏院只有一半的座位有人,另一半则完全空着。这些观众根本就没有想到他们看的会是一部无声笑片。当电影放映了一半时,他们才从迷茫中醒过神来,并且发出一些轻微的笑声。如同卓别林所设想的一样,观众观看电影的兴致很高,并时不时地发出大笑。

结束后,戏院经理笑着对卓别林说:

“查理,影片十分精彩。”

卓别林微笑了一下。

但接下来的话却让卓别林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下一次,我想看到一部有声的。查理,全世界的观众都在等着啦。”

卓别林又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通过试映,他已经心中有数,但推广工作依然困难重重。这时,有声电影已经大行其道3年了,各大公司对卓别林的态度都相当暧昧。联美公司经理乔·申克甚至警告卓别林说:

“现在已不比放映《淘金记》的时候啦。”

这让卓别林的这部无声片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般电影院已不准备给他以前那么高的待遇了,轮流上映的大电影院网也看别家公司的行动再做打算。而最大的电影市场纽约方面则痛快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所有的电影院都已被预定,卓别林先生如果要放映新片只能排队等候了。

一时间,所有的人都慌了神,但卓别林依然心平气和,他迫切需要找个地方公映,进而开展推广。工作人员跑遍了纽约的各家戏院,最后在一家根本不适合放映电影的戏院谈妥了放映条件。虽然老板狮子大开口,每周索要租金7000美元,但保证放映满8周。就凭借这点,卓别林答应了如此苛刻的条件。

另一方面,里夫斯在洛杉矶市区找到了一家刚落成的新电影院作为举行首映的地点。卓别林还请来了他们的朋友爱因斯坦夫妇。那家新影院附近几条街都挤满了想看电影的观众,警察局只得派出了警车、救护车。

新电影院老板显然还不会放映电影,在卓别林的指导下,第一个镜头终于出现了。5分钟、10分钟后,观众们渐渐发出了笑声,接着大笑不止。

剧情发展到最关键的时刻,银幕上的影像居然消失了。影院内灯光齐明,麦克风里传出电影院老板的声音:

“先生们,女士们,在继续放映这部精彩的笑片之前,谨让我占用诸位5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这个美丽新影院的优点……”

卓别林气得直跳脚,冲向前排进行抗议:

“那狗娘养的混蛋老板在哪儿?我要宰了他!”

观众们也都纷纷表示出不满,击掌、发出嘘声,老板不得不停止了他蹩脚的广告宣传。电影继续放映,笑声又起……

直到最后一个镜头,观众起立为大师鼓掌。

(四)

4天之后就是联美公司的全面公映了,卓别林赶紧马不停蹄地奔赴纽约。到了之后,他又大吃一惊:联美公司对他的新片相当低调,只在报上登出一条例行公事的启事:

“我们的老朋友又要和我们见面了。”

卓别林气急了,他警告那些职员们:

“不能全凭观众对我个人的好感,必须要向他们做广告。要知道,我们是在一个平时不放电影的戏院放映。”

卓别林很清楚宣传的作用,他花3万美元在纽约最大的报纸用半个版面,接连3天向影迷观众发出新电影广告:

查尔斯·卓别林在《城市之光》中演出

假座科汉大戏院

全天各场连映

票价5角至1元

接着,他又花了3万美元在戏院门口竖起一块大电气招牌,自己动手试验放片,定下银幕上的影片大小,矫正有差距的地方。

第二天,卓别林又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谈自己坚持拍这部无声片的理由。但他定的票价让联美公司的同仁们十分担心,在当时轮映的各大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的首轮影片定的票价最低3.5角、最高8.5角,演员还亲自亮相与观众见面;而卓别林的这部新的无声片票价定为最低5角、最高1元,比他们多出了许多。因此,联美公司的职员们都担心这样更没有人去看了。

但卓别林跟他们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说:

“正因为我们放映的是一部无声电影,就更需要抬高它的票价。”

公映的前一天晚上,卓别林一直忙到半夜。当所有工作都准备妥当后,他才放心地回去睡觉了。

第二天中午11点,当卓别林还在睡梦中时,负责宣传的职员便兴奋地冲进他的卧室,大声喊道:

“伙计,真有你的!一炮打响,上午10点起,排队买票的人绕过了整个街区,交通堵塞了。观众都争着抢先进影院,去了10个警察维持秩序。你赶紧起来去看看吧。”

科汉戏院的对面是拥有3000个座位的派拉蒙影院,当时正上映走红的有声片《风流寡妇》,担任主角的是歌星、法国著名演员莫里斯,一周卖座3.8万元。而与之相比缺少了一半多座位、仅有1150座的科汉戏院放映卓别林的无声片《城市之光》每周收入高8万元,并超出合约连映了12周。

纽约轮映网的大影院也看到了该片的商机,纷纷要求科汉戏院停映,随即高价订下了这部影片。

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卓别林登上了“奥林匹克”号轮船,去伦敦主持《城市之光》在欧洲的首映。这一年是1931年,与上次回国相比,又过了10年,古老的伦敦街头到处都是欢迎他的人群,并打着“查理仍然是我们的宠儿”的标语。

不出意外,卓别林这次又见到了许多名人:文豪肖伯纳、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原首相劳合·乔治、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

《城市之光》设在伦敦西区首映,虽然当天暴雨如注,交通不便,但伦敦的观众依然争相先睹为快,冒雨前往。在自己的国家出席自己的影片首映,卓别林心情非常激动。肖伯纳看完这部影片后,赞誉卓别林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

卓别林借机还游览了英国、法国,一方面休养,一方面也找寻新的灵感。他到法国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哥哥雪尼。哥哥早已在法国南部港口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尼斯安了家。各自忙于事业的兄弟俩也很少见面了。

在雪尼的陪同下,卓别林还游历了意大利,随后他想经过亚洲再返美,游览了埃及、开罗、突尼斯、卡萨布兰卡等北非城市,又去了新加坡。在那里,他看了三天的京剧,看到一位15岁的女子竟然气势如虹地饰演男性角色,他觉得尤其惊奇,说:

“有时候你不懂得一国的语言,反而对你更好。我从来不曾像看到那最后一幕时感动至深,也从来不曾听过那种很不调和的乐调:如泣如诉的丝弦,雷声震响般的铜锣,再有那充军发配的年轻王子,最后退场时用尖厉沙哑的声音唱出了一个凄凉绝望的人的无限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