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5119100000015

第15章 《淘金记》的诞生

对于一位伟大的演员来说,他的基本特点在于演出时热爱他自己(即自己扮演的角色)。

--卓别林

(一)

卓别林认为:在创作喜剧时,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每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用嘲笑的态度去反抗自然的力量,否则我们就会发疯。

而最能体现他这种思想的创作,就是在1925年制作完成的著名影片《淘金记》。

受在朋友家看到的两个素材的启发,从创作之初,卓别林就想到了影片中最好笑的镜头:

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查理把自己的皮鞋煮着吃掉了,而且一面吃还要一面剔出其中的钉子,它们好像就是美味的鸡肉的骨头;他还津津有味地嚼起那些鞋带,它们在查理眼里就是一些细面条儿。这样饿得发狂,他的同伴把查理想成了一只鸡,要把他夹着生吃了……

这一定会非常好笑。就是冲着这份热情,一离开道格拉斯家,卓别林就开始构思这部作品,设计其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大部分镜头。因为卓别林想把所有的细节都呈现在剧本上,所以,这个剧本从构思到创作长达半年之久。

卓别林给这个动作喜剧片取名为《淘金记》,开头的字幕写道:

“在阿拉斯加形成疯狂般的淘金热潮时期,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个角落蜂拥而来。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在艰苦、严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这块地方,不知道要遭受多大的困难。而等待他们的,就是这样的困难。”

故事的情节大体为:

在阿拉斯加的严冬时节,一大群采金者拉着装有帐篷的雪橇,背着沉重的旅行用具,纷纷前来寻找金矿。一个带着圆形礼帽,穿着大皮鞋、肥裤子,拎着竹手杖的采矿者查理(卓别林饰)紧随其中,在山崖上的羊肠小道中穿梭,他并没有看到近在咫尺的大熊……

饥寒交迫的查理发现雪地上竖着一根木桩,上面写着:

“毕格·吉姆·马克所有,面积:东南西北方圆250英尺,不准任何人在此采矿。”

他继续前行,由于搞错了方向,居然来到了亡命之徒拉逊栖身的小木屋。拉逊正在驱赶查理时,帐篷被风吹走的大个子吉姆(麦克·斯旺饰)也来到了这里,他就是那个金矿的发现者。拉逊与大个子吉姆发生了激烈的搏斗,他们拼命争夺一杆猎枪,而不管查理怎么躲闪,枪口总是对着可怜的查理。(这个镜头成为后世导演经常模仿的经典镜头。)

最后,吉姆取胜,三人只好和平共处。暴风雪太大,根本无法出门,饥饿难耐的三人便抽签决定派一人去寻找食物,拉逊抽中了。他出去寻找食物,被警察认出后,就枪杀了他们,并获得了警察的雪撬和口粮。在往回赶路的时候,他发现了吉姆的金矿,便开始挖金矿,自然不会再回小木屋了。

留下的查理和吉姆饿极了。这时候,卓别林精心设计的好戏上演了:

查理把自己的一只皮靴煮来吃,并像啃骨头般津津有味地吃着鞋钉;无可奈何地吉姆也跟着吃了起来,还无奈地咬着鞋帮。

又过了一天,大个子吉姆饥饿难耐,在幻觉中把查理当作火鸡,举枪要杀,他们不断地追打。最后在混乱中跑进了一头大熊,查理一枪把熊打死。两人饱餐一顿之后,分道扬镳。

至此,故事的第一个高潮结束了。如果用音乐来比拟的话,接下来就是抒情的部分了。

(二)

吉姆和查理各自展开自己的故事,而吉姆的故事则颇为凶险:

他回到自己的矿坑,发现了拉逊。罪恶的拉逊打昏了吉姆,逃跑了,在逃走的路上失足跌下深谷(卓别林在此段字幕中打出“恶有恶报”,让观众看着十分痛快。)。

吉姆渐渐醒来,但他却失去了记忆,只记得自己发现了金矿,但并不记得金矿在哪里了。他茫然地走着,寻找那个在小木屋的依稀记忆。

而查理来到了采矿人聚集的小镇上,邂逅了美丽的舞女乔治亚(乔治亚·海尔饰)。乔治亚与暴发户贾克发生矛盾,便借跟查理跳舞而气他。懵懂不知的查理以为乔治亚对自己有意而高兴不已。

饥饿的查理暂住在淘金工程师汉克家,并帮助汉克看家,又巧遇乔治亚。乔治亚知道了查理的心思,便想逗逗他,于是答应新年的晚上来这里吃晚饭。

待乔治亚走后,查理兴奋极了。他抛起枕头,绒毛和羽毛一阵乱舞。正当满身羽毛的查理尽情发泄快乐的时候,乔治亚又回来取手套,撞见了这一幕。查理窘迫极了,结果可想而知。

新年晚上,乔治亚在酒店里彻夜狂欢,早就忘记了可怜的查理。而查理在等待中,幻想着为乔治亚表演了小面包舞(这段卓别林自创的舞蹈,诙谐有趣,亦成为经典)的情形。

吉姆迷迷糊糊地在小镇上重遇查理,要他帮忙找寻金矿。两人回到了小木屋,却遇到大风雪,整间木屋被刮到悬崖上,并且一半悬空,屋里沉睡的两人却懵懂不知。此时,查理和吉姆又上演了一段精彩而冒险的逃生……

最终他们发现了金矿,查理与吉姆成了富翁,坐头等舱回乡。潦倒的乔治亚也坐船回家,碰上三等舱寻找偷渡者。当查理穿着以前的装扮拍照时,从船上摔了下去,掉到三等舱乔治亚的身边。乔治亚以为查理就是那个偷渡者,连忙把他藏了起来。在警察发现他后,乔治亚又极力说自己会为他付船票。重遇乔治亚让查理大喜过望,他告诉乔治亚,自己已成为百万富翁,并向侍者宣布乔治亚就是自己的未婚妻,在记者的镜头前两人热烈地拥吻……

联美的销售经理看完这部片子后,高兴地拥抱卓别林,说这部片子一定能卖600万。这个预计数字果真达到了。几年后,有声片流行时,联美公司又发行了由卓别林解说的有声版,配有柴可夫斯基、H·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里·瓦格纳的音乐。

《淘金记》成为了1925年至1926年最为走红的影片。影评家们这样评述它:

“真实而夸张地描写了发生在北极圈的淘金热潮及淘金者面对危险和暴力的奋斗态度,影片是肯定人类意志的。”

《淘金记》也是卓别林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影片,在多项世界性的影史十大佳作评选中均居前列,堪称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剧。它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进行了巧妙而平衡的结合,使之成为卓别林作品成熟期中的代表作。卓别林此后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社会批判色彩,相比较而言,反不如这部影片直接关注小人物来得那么单纯和乐观。

法国评论家吕西安1926年在巴黎的《电影杂志》上写道:

“如果设立诺贝尔电影奖,卓别林应当得奖。”

(三)

《淘金记》带来的盛赞让卓别林欢喜不已,但就在不久前,电影刚刚制作完成时,他自己却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了。这件事发生在影片初映结束后,卓别林突然感到透不过气来,慌忙打电话给一个亲近的朋友:

“我快要死啦,找我的律师来呀!”

朋友惊讶地说:

“你应该请一位医生,而不是请律师。”

“不,我要立遗嘱。”

朋友赶紧为卓别林请来医生。经过认真仔细地检查,医生宽慰了卓别林,称他只是神经衰弱,因为过度劳累加上天气炎热才会如此。医生建议他最好到海边去静养几天,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并且一扫工作留给他的阴霾。

卓别林接受了这一建议,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赖顿海滨静养。闻讯而来的影迷也跟随他来到这里,并在旅馆外边高呼:

“喂,查理!”

“查理,你好!”

……

卓别林只得离开窗口,可由于人太多,他们相互拥挤想一睹卓别林的风采,居然有先后3个人掉入海里。这让卓别林更加紧张不安。住了两天后,他感到身体差不多恢复了,马上就离开了那里。

《淘金记》在商业价值上也是非常成功的作品。拷贝总共卖了600多万美元,给卓别林带来了200万的收益。加上《寻子遇仙记》的红利,卓别林有300万美元进账。

事业的蒸蒸日上,却没有为婚姻带来好运。此时,卓别林与自己的第二任妻子丽泰·格雷的婚姻纠纷越演越烈。

丽泰·格雷是麦克·茂莱夫人的女儿,曾在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中饰演过天使。当卓别林为《淘金记》寻找女主角时,麦克·茂莱夫人便把自己这位17岁的女儿推荐给了卓别林。她的甜美长相和可爱赢得了卓别林的喜爱,随与她签订了合同,让她饰演女主角。

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卓别林发现丽泰·格雷并没有什么表演天赋,可卓别林与丽泰·格雷之间却产生了爱的火花。尽管如此,出于艺术的考量,卓别林还是换了乔治亚·海尔担任《淘金记》的女主角,并答应付给丽泰罚金。

但麦克·茂莱夫人并不善罢甘休,她威胁卓别林要控告他诱拐妇女罪。卓别林无法承受这样的污蔑,只得屈服了麦克·茂莱夫人的压力,到墨西哥边境的教堂中与丽泰·格雷结了婚。

(四)

没有任何基础的婚姻毕竟会横生枝节,第一段婚姻的不幸并没有给卓别林拉响警钟。或许是艺术家对于浪漫的过分追求,使他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因此,卓别林仍然满心希望这段婚姻会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爱情起初还是很甜蜜的。在新婚的一年里,他们孕育了爱的结晶:小查尔斯·卓别林和小雪尼·卓别林诞生了。有了家,卓别林便认为自己有了坚强的后盾,他很爱孩子们,也很爱丽泰·格雷,他们也曾经试图美满地生活下去。但丽泰·格雷毕竟年纪尚小,她的所有想法都基于那个会谋划的母亲。因此,成为阔太太的丽泰尽情地享用着丈夫那数不清的支票,过着奢侈的生活。至于卓别林的事业好坏,她根本不关心。

在他们结婚的第二个年头,当正在拍摄新片《马戏团》的卓别林一身疲惫地回到家时,眼前的情形让他简直惊呆了:年轻的妻子正与她的朋友们寻欢作乐,地板上、床上都是些醉鬼,他们挤眉弄眼地跳着舞、唱着歌。

卓别林忍无可忍,将所有人都赶了出去。丽泰·格雷自然也不肯让步,与丈夫大吵了一架,搬到娘家去住了。

1927年1月,丽泰·格雷在母亲的安排下,向卓别林提出离婚;并以卓别林虐待她为由,要求卓别林赔偿她200万的精神损失费,并要求分割500万的家产。

卓别林的奋斗发家史让不少人眼红,此时自然正是攻击他的好时候。于是,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便利用这次机会,一些妇女俱乐部和道德联盟甚至要求卓别林要对当时的世风日下负责,还有人希望他进监狱。

《纽约时报》将法庭对卓别林的讯问内容印成小册子,以一本2角5分的售价卖给那些喜欢看花边新闻的人。因为离婚涉及财产问题,卓别林的住宅与制片厂也被法院查封了。无可奈何的卓别林只得再次带着新拍的《马戏团》胶片,到纽约他的律师家里暂避。

这一年,对38岁的卓别林来说可谓历尽风波,他的神经痛也越来越严重了。

尽管朋友好心地为他请来了一位精神病专家,帮助他缓解精神颓丧的状况,并且似乎有了一点儿效果,但谣言很快就把治疗的哪一点儿成果打碎了。一时间,盛传卓别林发疯了、自杀了的流言不绝于耳。某些报刊还要求驱逐他出境,并禁映他的影片。有个想出名的人甚至恶毒地写出“夏尔洛的卑贱的灵魂”……

不过,正义之声总会在恶毒攻击之后来临。

英国、法国以及来自大洋彼岸的一些媒体忍不住下去了,那些喜爱卓别林的观众们也忍不下去了,抗议之声也渐渐越过了大西洋袭来。法国一些年轻作家、艺术家组成了替卓别林辩护的团体,由著名诗人阿拉贡用英文写成《友爱之手》一文发表。随之,在美国的卓别林的支持者和同情者们也组成了联盟,纷纷发表文章和进行各种辩论。

感觉到舆论压力的麦克·茂莱夫人害怕再闹下去会无利可图,便指示女儿尽快了结此事。这样,卓别林与丽泰·格雷双方的律师最终达成和解,卓别林也终于卸下了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拖着一身疲惫的卓别林再次回到好莱坞,继续《马戏团》的拍摄、剪辑工作。几个月不见,工作人员发现卓别林突然间老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