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山庄春秋(高平作家丛书)
5115600000025

第25章 李泡出逃(1)

李沟河的人都恋土那是非常肯定的。也不全是说参军参战、利国利民的大事情都不愿意去做,而是宣传发动工作做得不十分到位,大家对李沟河的行事有看法。你把事情做得公道了,做得大家无话可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谁又能说出个甚?他们养活大的孩子,有一个顶住门事,另一个为国为民去战场上拼杀,弄不好还会跟李金一样,也会成为英雄呢,为自己家能争回老大的光荣。这个理老百姓们能琢磨透能理顺。问题是你李泡硬性指派,我家的孩子就不去。拿俩眼看着你,看你能怎样?

东方老人正在忙着土地改革的大事情,急当腾不开手,还顾不上管征兵的事情。他也是看李泡近些年做事情太出格,故意让他把征兵的事情做成功,好给他自己争回个脸面,能在李沟河站稳脚。李金已经征战四方没了一点音讯,他已经老了,不把李泡培养出来是他的一块大心病。在目前的情况下,把李沟河的大权不加考虑地交给李泡,老人家那是有点不十分放心的。

那次老马岭伏击日伪军辎重车辆的战斗,区武工队逮住了野川的维持会副会长。后来经过调查得知,虽说那个副会长没有做过多少恶事,还有点中国人的良心,但归根究底已经给日本人办了事。你李泡竟然敢收了他一根金条未经组织讨论,私自开路条把他给放了,那不是把事情做得太胆大包天了吗?金条你虽然当时就交给了组织,但这种做法也太有些独断!功过相抵组织上没有给你什么处分,那也是我老汉出面给你争取回来的。这次征兵,虽然柏村参军的四名小伙子已经确定下来啦,但是,别村的参军人员还没有一点音讯,再有半个月新兵就要走,我看你泡孩向我怎么样交差?东方老人一边忙着自己手头里的大事,一边旁观着李泡,看他用什么办法在其他四个村征出十二名青年去参军。

李泡眼下是忙人。全李沟河一百五十多户人家,谁家也有个婚丧嫁娶、修房盖屋的大事情。李泡识文断字,红白两项、喜丧大事谁家也请他。事情经过他的手去办理,总能周周全全,谁也说好。下雨天和冬闲日,李泡更是闲不住。

他沿着李沟河从下到上的五个村,从松村开始,每天夜里一场书,讲《三国》,谝《隋唐》,侃《三侠五义》,讲《说岳》,轮流转。在书场上,他先宣传一会儿党和政府的各种新政策,然后才开始各种书目。听书的,老的首肯,男壮感奋,女人挥泪,小孩不吵。说到中间他再穿插一会儿政策和条例,最后才把要讲的书目说完。他这种对老百姓寓教于乐的说教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读书不多、识字很少的老百姓们不光长了见识,也对民主政府当前的政策、条例有了个深刻的了解,李泡也多少赢回了些人心。

今天,为了李沟河完成征新兵的任务,李泡开了个大书场:他让编村秘书通知各个自然村的村长,吃过早饭后,让他们把全李沟河的所有民众都集合到沟里的最后一个村——榆村的大庙上。

东方老人到区里开会不在家。

这座庙是李沟河民众为纪念他们的先祖李龙二百五十年诞辰,于光绪五年集资修建的,起名叫龙祖爷庙。

龙祖爷庙有上下两个院落,之间由九级石台阶相连。阶沿左右有细石研磨雕琢的护栏。上院北为正殿,修得朴实厚重,无任何奢华雕饰,供奉着龙祖爷的溜金全身彩塑。东西厢房的下层为祭祀时准备存放祭品的仓房,也是主祭的长辈们更衣休息的地方。下院从平地砌起三丈高的砂石墙和下院房基齐平。砂石墙的地基上筑有一个小小的戏台,它四角飞檐,五兽屋脊,青褐色的琉璃瓦。

戏台面北,台面与龙祖爷的塑像齐平。东西楼上有敞出的看台。上下院落由青砖花墙隔开。

龙祖爷庙的格局精巧别致。北靠青山,南迎绿水,坐落在榆村绿草如茵、垂柳依依、青松翠柏的环抱中。春夏秋三季莺啼燕啭,蝉鸣雀噪。阵阵清风徐来,荡漾着新鲜的花香和清凉的水汽,沁人心脾。院子里也不另行养花栽草,而是由看庙人在上下两院各开出一小块菜地,分别种有两三垅豆角或黄瓜。顺着榆村曲曲弯弯的村路,再经过一小段庙门前青石铺成的五尺宽的斜坡,就进了庙宇的院子。

谁头一次进到庙院,都会惊叹庙宇的明亮、整洁和清爽。

李沟河人,不管你的家庭背景如何,经济状况又如何,如果有哪一个不孝顺父母或者长辈当家人,那是不能做人的。你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那不怕,毛病随着人对事情的慢慢领悟是会改过来的。如果有哪一个不孝顺老人那就很难在李沟河立住脚,其他事你做得再好、再漂亮,也不行,别想在李沟河堂堂正正活个人。

有这么一件事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榆村有一个在翼城做理发匠的年轻人,其人在家里排行老三。他只顾在外面闷头干活挣死钱,把父母扔给了两位哥哥。父母相继病重、直到下世,他都没有回家踩过一个脚印。每年的清明节,也从来没有回村上坟烧过一回纸。把他自己是从什么地方来到人世间的事情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和他一起在翼城的一位松村同行,给他介绍了一位对象,是柏村李楼的姐姐。其人仗着自己在外辛辛苦苦地伺候人,赚下了几个辛苦钱,好像要吓唬小地方的人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似的,耀武扬威地回到柏村来迎亲。他的身法动得不算太小,雇了四匹披红戴花的高头大马,请了一伙锣鼓家伙,由一辆马拉车拉着,浩浩荡荡、势势扬扬地想显摆。到了柏村的土坡下,柏村的男女老少站在坡上,人人手里晃着一块白布,都严板着脸,堵住了其人的迎亲队伍。其人良心未灭、人性尚存,知道大事不好,急急忙忙地从马上滚下来,不顾及自己的新人衣裳,赶紧跪倒在灰土地上,面向柏村人,把头磕在地上没完没了,嘴里不住气地央告老少男女们高抬贵手,让他能进村迎娶新人。这时候,李东方从人堆堆里走出来,亮起他那副清脆的好嗓子,大声训斥其人:“你,不识好歹,悖祖忘典,完全不把李沟河自古以来一直流传至今的百善孝为先的祖训当成一回事,你还是个人吗?今天,你要想把柏村的闺女娶到手,就得先到柏村上下村后人敬奉的两个祖坟叩头谢罪。如不然,你赶紧滚蛋,休想欺天瞒祖着做你要办的好事。”其人虽说无可奈何,却也大彻大悟。他赶紧让李楼带着他,在全村人跟在后面的监视下,身穿孝袍,头戴孝帽,腰缠乱麻,分别到岭上、君子阶的上下村祖坟焚纸上香磕头行了大礼。然后,他又到柏村各位长辈家里磕头谢了罪,才把李楼的姐姐顺顺溜溜地接走。后来,此人懂得了李沟河民风民俗的厉害,痛改前非,学得人模人样很像了一回事。每年的清明节,他再有塌天的大事情也要先放下,照时节回到李沟河,在自家的坟上,给自己的祖宗们安分守己地去尽孝,恭恭敬敬地上香、烧纸和磕头。他又有了回李沟河探亲的资格,李沟河总算接纳了他。

今天,大庙被看庙人收拾得纤尘不染。

李泡今天的书目是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大聚义的收场书。李泡跟大家伙说,《水浒》讲到大聚义挽总为一个大段落,下面征王庆、平田虎、剿方腊的事情,留待下一个冬天再讲。其实他这是拿话遮哄人。他心里合计,下面的内容如果讲下去,那是很可怜,很晦气的,里面净是些写书人宣扬的宿命观点,讲起来很倒人的胃口。他看《水浒》时,就经常抱怨施耐庵老先生和他的徒弟罗贯中。总要一个人边看书边嘴里嘟嘟囔囔地责问作古已经好几百年了的两位写书老先生:“你俩到底是怎么想的,为啥要把英雄们的下场写得这么样的悲惨呢?”因为他认为后面的内容继续讲下去很不好,很伤人的精气神,所以,从内心讲,他实打实地不打算给大家伙再往下讲喽。

来听书的人都知道,编村今天肯定有大事情要与大家伙商量,时间一准短不了,上了些岁数的老人们都各自带了小马扎或小坐凳。

全李沟河六百多号人,跟赶庙会似的往龙祖爷庙上涌。在路上或榆村的村路上行走时,人群还吵吵闹闹的,脚一踏上青石坡,男人们就各自吆喝住自家的孩子和女人,静静地进庙门,在上下院取其便找地方安生生地坐下。

上下两院已经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李泡从戏台左侧为唱戏人做化装用的小屋里走出来,站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张桌子后面,先咳嗽数声,台下没有了嗡嗡声,静悄悄的。他缓缓地坐在桌子后面的一个木杌子上开言道:“今天编村政府召集大家来,是要说一项编村的重大决定。事先,我先把《水浒》挽个总,也就是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汉齐集聚义厅,按天意排座次,竖起替天行道、忠义报国大旗这一回。也是今冬的最后一段书。”

李泡开讲了。他讲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一会沉思,一会喟叹,一会激昂,一会大笑。沉思如子牙垂钓,喟叹若诸葛告天,激昂如火山爆发,大笑若狂飙倏起。他的出口之流利,声音之清脆,如淙淙清流,如洪波万里,如云起云涌,如潮起潮落……在说书的过程中,他把社会、人生、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有回顾,有总结,还有哲学的味道,也有治国的韬略。李沟河人听李泡的书都认为是一种享受,都有一种既妥帖又慰藉还感奋的精气在身上窜动……都忘记了抽烟,忘记了便厕,忘记了饥渴……

人们还沉浸在故事中,突然间,李泡在桌子上一拍说书用的梨木块,高喊一声,今天的书我给大家伙到此讲完了。戏台下的人稍一打愣,随后都使劲地向他拍起巴掌来……

李泡端起村秘书送过来的一大铁茶缸凉茶水,咕咚咕咚先一口气灌在肚里,用手背揩一下嘴,然后洪亮慷慨地说:“乡亲们,《水浒》的故事咱今天先说到这儿。

《水浒》中的英雄们忠义报国,一个忠,一个义,就是这些英雄们的全部。在座的都是李闯王起义军的后代子孙,咱今天言归正传,在龙祖爷的身边,跟大家伙说一个事,也是让大家伙讲忠和义的事。咱李沟河上下五个村,除我们柏村不算,另四个村的征兵名额还没有落到人头,今天,咱们就解决这个问题。”

庙里上下院的大人小孩都在静悄悄地听……

李泡又喝了几口水,接着说:“大家伙都知道,现在,我们村我的李金老哥效命国家,已经为国征战到中华大地的不知什么地方了。他早几年已经被太岳军分区树为杀敌英雄。那块‘杀敌英雄李金’的彩绘镏金大匾眼目前还挂在我们编村的村干部们经常议事的堂屋门上,咱们全李沟河的人都欢迎过这块匾。

李金同志是我们李沟河人好男儿中的楷模,更是我们柏村人的骄傲和自豪。咱们都是龙祖爷的后代,也是炎黄子孙。人生富贵岂有限,男儿要在能死国。咱们在座的年轻人都应该向我的李金老哥看齐,为国效命,为穷苦的老百姓打天下。

问题是都嫌我这次征兵搞摊派,指名道姓地让谁谁家的年轻人出去征战不公平。

今天,咱们就来它个公平的。”

大庙上下两院的人,眼睛瞪得都能从眼眶中飞出来。他们眼巴巴地望着戏台,每个人都在呼呼地喘着粗气,彼此间的出气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李泡讲了公平的三个条件:一、有弟兄三个的家庭,每户必须出一名服兵役;二、有弟兄两个的家庭出一名集合起来从柳村伏击日伪军那条山沟的沟口往龙祖爷庙搬方石,方石已经准备好,都堆在沟口;三、谁家的孩子搬石头用的时间短,继续留在家种地,谁家的孩子用的时间长,谁就得去当兵。

李泡激昂地天花乱坠着说:“全李沟河我算了算,除柏村外,还有三十户人家须出十二名青年去当兵,挑出的这十二名青年去当兵我们要热烈欢送。你不要有怨言,谁叫你平时不好好动弹,没锻炼成个合格的庄稼汉呢?到部队中去锻炼吧,说不定能像我李金老兄一样,将来会有个大出息。”

瞬时,台下呈现的宁静被哄起的人声所取代,台下是一片片嗡嗡的议论声。

虽说人们都是压着声音在交头接耳,但是,那些浑身散发着泥土汗腥味的庄稼汉们,特意穿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佝偻着身子的老汉老太婆们……却都在低着头商议着他们眼下最关心的这件大事。

李泡扫视一下会场,亮起了他那令李沟河人陶醉的粗犷嗓门:“乡亲们,我是代表李沟河编村行政上在安排这件事情的。现在请大家安静一会儿,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下对这项动议的大会举手表决。我说的办法如果行,请十八周岁以上的男青年们举起手来。”

会场上下院的吵吵声安静了下来,台下呼呼啦啦杵起了七长八短的胳膊,蓦然间,会场上,像长起了一片森林……

李泡感激地说:“请孩子们都放胳膊。不同意的有没有,也请举手。”

台下有几条胳膊要举起来,见人们都用冷漠的眼光望着自己,又没敢举。

“好,这个办法咱们拍手通过。”李泡兴奋地朝台下说。

这时候,李泡发现戏台下面没有人随着他的话语拍手,他站起身来,在戏台的正中央带着头使劲地鼓起掌来,戏台下随着李泡的鼓掌声,响起了一片零乱的拍手声。

符合条件、集合起来的年轻人,由村秘书带着去了柳村堆方石的地方。先用抓阄的办法每五个人编成一组,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六个组编出了搬石头的先后顺序。

李泡在龙祖爷庙的青石坡下等,每组取后两名为服兵役的人。

本次会场说书连带征兵的任务圆满结束。

夜里,李泡向东方老人汇报了征兵工作完成的具体过程。东方老人两手一张,咧开嘴啧啧数声,好半天没有回上气来。他望着李泡沉思着,然后不紧不慢地说:

“泡啊,我该怎么说你才是好呢?你小子什么事情不做得出点格,好像就不是你李泡似的。不过,事情已经顺顺顺利利地办完了,只能随它去了。如果没有什么麻烦就好咯。”

柳村蛾儿的姑姑是几十年前嫁到榆村的。她姑姑不生女,就生男,连续生了七八个,除去夭折的,直至到现在,她的家里还有弟兄仨三个孩子。这次征新兵,他家的三个孩子中有一个也被征。当蛾儿得知她表弟这次征兵也被征的消息后,心里火烧火燎地到柏村找李泡,她走得忙行得急,一双小脚捣在路面上,踢踢踏踏地响。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走到柏村的土坡下时看好碰上了李泡。她一见到李泡,不问三不问四地抢上来,强拉硬拽着李泡,把李泡拖到柳村边一个小沟里的一棵大柳树下,站在李泡面前气得鼓鼓的。她的柳眉倒竖、杏眼圆睁,两只大眼睛里在喷血冒火,火花哧哧哧地都喷在了李泡的身上,李泡还呵呵地笑。

李泡的样子把蛾儿惹得更加心急难耐,把她那一张漂亮的白嫩脸蛋气得燃起了火烧云,火烧云的热气把李泡能喷倒。蛾儿的俩眼死死地盯住李泡,像盯住一个仇人似的责问李泡:“人家伺候你这么些年,要没有我,你能急死,你能憋死,你能伤死。临到了,我连自己的表兄弟都保不住,还得到外面去送死,你就能忍心不想想我?”

蛾儿愤愤地甩一下齐肩的乌发,两片薄嘴唇尖尖地撅起来,状如玫瑰花骨朵。

她那种生气的样子在李泡的眼里是一种特别的婉美和凄秀,面对此时此地的蛾儿,李泡的身上很有点魂不在、神不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