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老陈说鄱阳事
5113900000030

第30章 大明王朝 走进繁荣和勃兴(7)

五、祀神活动越来越频繁,敬畏也越来越多。明朝的鄱阳民间,既有对祖先神灵的信仰与崇拜,又有对天地万物神灵的信仰与崇拜、宗教神灵的信仰与崇拜和民间俗神的信仰与崇拜,这种多样性的信仰与崇拜,便派生出一系列的祭祀风俗与习尚。每有灾异、瘟疫发生,乡民便虔诚敬奉神灵,以求消禳灾祸。而消禳灾异的方式,除祈伏祷告之外,常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最隆重的数打醮和抬神游街。从这个时候起,敬祀活动中繁华的仪节、丰富的供品、参与者的投入、信仰者的真挚,既让人感动,又使人感概。人们不分贵贱,不分长幼,个个是主角,处处有表现,事事有讲究。“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给满月像”,“把猪头当作大祭品,也奉献最好的鸡鹅鸭及米饭,一大壶酒,把祭品摆在神面前,”“每早晚都献香及其他的香料”。就是平时,每有船只远行,或重大的渔事活动,人们也常常买来猪头,摆在船头,向经行的庙宇顶礼膜拜,以乞求平安顺达。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多彩的风俗

我曾经说过,从明朝起,鄱阳已经走向文化繁荣期,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文化有个重要的要素,它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即-代-代地相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作为精神范畴的风俗,据我所知,我们有不少的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并至今仍在延读。

我们知道,进入明朝后,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到明中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现象,不但有了市镇与市镇经济,而且城镇市民队伍也不断壮大,并成为社会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及生产力发展所推动的物质生活提高,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冲击。新思想、新追求、新风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明朝初期的或以前的拘谨、守成、俭约的“敦厚俭朴”风气有了新的突破,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商品的诱惑,催长了消费和享受的欲望,人们由“趋新慕异”的倾向,演变到“浮靡奢侈”的行为,日长月久,逐渐地形成了一种风气。鄱阳在明中叶以后,市场和市场经济,已经初具了一定规模,商业交往不断扩大,商业流动迅速加快,南北文化不断融入,使我们不少精神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不但从那个时候开始更加丰富和丰满了起来,而且-代一传承直至今天仍在沿袭。归纳起来,大概有下面这些主要方面:

一、商俗:我曾经在拙作《鄱阳风俗谈屑》中说过,本县人尤其喜欢打爆竹,可以说偌大的鄱阳镇,每天都能听到燃放编爆的声音。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城规模扩大了,街道纵横,商铺鳞次,天天都有新店开张,天天都有打爆竹祝贺的场面。尽管这都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但追溯起来,这种店铺开业不但要举行仪式,而且还须亲戚朋友相贺的商俗,就是从明朝传承下来的。明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说:“市肆初开,必盛张鼓乐,广结彩缯,贺者持果核堆盘,围以屏风祀神”,稍有不同的是,不持果核堆盘,不围以屏风祀神,而送花篮打爆竹而已,但开张的隆重这一商俗,仍在继读传承。此外,又如厨师这一职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至今经久不衰的;还有用响器并根据响器的不同来招徕顾客、伢人也就是现在的经纪人、茶馆、没有自来水以前的送水工以及挑脚夫等等,都是从那个时候才有的。尤其是店铺集中列肆,形成街市这一商业行为,也是自明中叶以后才有的事。可能有人对我这一说法持有异议,并拿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不可否认,历史发展到北宋,商业已经发达了,《清明上河图》也有-定的反映,且还没有发达到集中列肆的地步。

二、饮食:鄱阳历为水码头,饮业业一向发达,如果认真追溯起来,不少饮食习俗,是从明朝传承下来的。在前面谈明朝风尚变化时,我稍微涉及到一点饮食方面的话题,讲究时鲜、排场、阔气、奢侈。除此之外,明朝在吃俗还有大特点,一是官绅食俗讲究等级,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看客下菜;二是改进了豆制品的做法,扩大了豆制品的品种。虽然我国饮用豆制品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但制作技术的提高却在明朝。豆腐制作由“自淀”法改为凝固剂生成,用行话说下卤或点石膏,于是才有了豆腐皮等多种多样的豆制品。皮蛋的制作也是从明朝才有的。三是茶肆酒楼渐成规模,而且具有社交生活的重要功能。在明代,不但大酒楼兴建成风,而且文化色彩特别浓重,名人题字的匾额,衣冠鲜丽的招待员,也都是从这个时候形成时尚的。精美小吃,经济实惠成了酒楼茶肆的经营特色,人们开始将重要的社会交往安排到这些场所。

三、居住:到了明朝,居民住宅不仅讲究以封闭式院落为单元,沿纵轴线布局的格式,崇尚风水、注意禁忌,以及有了上梁的仪式。上梁选择时辰,多在夜半;砌灶有讲究,备料有要求,朝向更重要。像这些风俗,至今仍为不少人津津乐道。

四、器用: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用的追求也越来越讲究。尤其是一些已经富起来的人,他们由于资本和资金的积累,远远超过了一般生活水平的消费,追求的目光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于是出现了一股仿古热潮,以家具为例,表现得更为突出,然而对于这些仿古家具,无论从式样或用料看,又都以明代家具为样板,比方说实木方桌、太师椅、圈椅、靠背椅等等,都数明代最讲究,从式样到用料至今仍以明朝的为好。

五、婚育丧葬:这些年来,我愈来愈深刻地体会到,鄱阳无愧礼仪之邦。婚育喜丧,只要一到鄱阳,名目不但繁多,而且不断翻新,不是一般的复杂。其实,这之中我们的不少礼节,多是人云亦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道来自何时,为何才有。据我所知,有不少这方面的风俗,早属古已有之的,至少有这几个方面,如:育儿方面,妇女怀孕称有喜,小儿出生吃喜面,做满月、剃胎发;婚娶方面,如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备礼到女方家催妆,女方派人到到男家看新房陈设,即俗称的铺房等,从明朝起鄱阳便有了这类的规距。至于老死病故,坟墓的大小由官阶而定,但平民百姓坟地面积不超过六尺起盘的规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又如在亡人头前点引路灯、丧家搭彩棚、哭丧、为亡人合拢眼睛、摔丧盆、追七等风俗,都是起于明朝并一直传承至今。

六、岁时:年节的风俗有不少是从远古传下来的,不过到了明朝,鄱阳的岁时活动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以春天为例,至少在三个大方面至今仍在传承。一是过年的喜庆色彩增加了,这时候开始赛放报竹、打年糕、吃隔年饭、搭牌楼、打太平鼓等;二是立春日的活动多起来了,鞭春牛、吃春饼的风俗渐渐地在鄱阳时行;三是清明节多了不少规矩,为死者烧香、上供、而且必须烧一种特制的纸,在坟头除草添土或修墓立碑,再是在这个节令前后踏青郊游;到了夏天,端午龙舟竞渡已带普遍性质,龙船的制作都有十多丈长,五月十三的关公生日,吃立夏粑、六月六晒虫等习俗,走进了千家万户;七月十四、十五为亡人烧纸衣、放河灯,八月中秋以西瓜圆饼赏月等秋俗;进入冬季,十日朝的打麻糍果、过冬至,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神,除夕晚上点岁灯、关门,初一五更的开门等岁时风俗,寻根溯源,也都是从这个时候形成并沿袭下来,直至今天人们仍津乐道的。

当然,这些风俗也不完全是鄱阳绝无仅有,但这些风俗在传播和保留上,却有着我们鄱阳自身的特色和特点,归纳起来我认为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接受的速度快,虽然多是移植,但能很好融入,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特色风俗,比方饶埠的太平鼓,凰岗的放河灯。

第二、能有机地消化与吸收,使其更加本土化,比方说我们的餐饮业。

第三、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增强了渗透力,壮大了生命力,所以能沿袭到今天。

明朝的士人和几个典型人物(上)

进入明朝,鄱阳正式入榜的进士前后有63位,姜金和考得最好,嘉靖二十九年庚戊科唐汝揖榜探花,也就是说按照朝廷规定,属一甲即进士及第,名列第三;第二名即榜眼叫吕调和。尽管如此,明朝鄱阳的进士与江西进士总数相比,人数要少得多,明朝江西进士为2690人,鄱阳只占当时总数的2·3%。不过,除进士之外,举人的名额还可以,除考上进士的还有124人。加上荐辟入仕的,包括贤良、明经、人才、老椽等名目在内又有100人,这样算起来,取得做官入场卷的一共有287人,总体数字还是可观,多少体现了一点大县地位。

由干明朝鄱阳的进士少,进入上层的概率地低。举人和荐辟人虽然有这么多,他们毕竟资格不够。所以很难有个把宰相副宰相出现。明朝官职最高的是童轩和余祜,童轩为景泰二年辛未科进士,成化六年的南礼部尚书,从二品。明朝设两个六部,北京和南京,朝廷在北京,为北六部,是实职。而南京是朱元璋立都的所在,像征性的机构,属虚职,是只享受待遇的荣誉性职务。余祜为弘治十二年己未科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从二品。明朝那多鄱阳人,又都做了哪些官?基本上是地方官,品级不大高,运气好点的是知府,知县或相当于这个品级的多点,地方幕僚占的职数也不少。

就当时的教育情况看,那时鄱阳的教育并不落后,府学、县学、私塾同时并举,另外还开办了“白云”、“忠宣”、“浮洲”、“菁莪”、“里仁”、“芝山”6座书院。除“菁莪书院”为淮藩家族书院之外,其余5座全都面向社会。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明朝的科举制度,设科多,录取进士比例大,中举后没有官做的概率也很髙。第二,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人们脚下的路宽了、多了,能富即贵,不一定非要求得功名才能富贵。相反,对功名看得重的倒是贫寒家庭的人,以求得一官半职改变自己或全家的命运,如同现在走出农门。第三,明朝到了中后期,由于财政入不敷出,有钱能使鬼推磨,考不上功名同样能买得到官做。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明朝因为朱元璋的专制,给后来他们的子孙带来了很多的隐患。从表面上看,朱元璋为子孙后代的承传皇位打好了基础,凡是开国有功的,或在他眼里有能为的,都让他杀的杀,害的害死了,结果为宦官当权创造了条件。朱元璋满以杀了功臣,就替子孙办了件好事。没想到这事办得糟糕。他死后第四个年头,自己的儿子夺了法定孙子的王位,朱棣以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之造成这种局面,是因没有老臣、重臣站出保驾。从此以后,朝廷的乱,在人们眼底是朱家王朝自巳内部的事,也就不愿学狗咬耗子。自洪武、永乐皇帝之后,朱家敢做敢为的子孙,都当不了几天皇帝,胡而混之、不理朝纲的,反而顺顺利利地“万岁”几十年。可想而知,皇帝不理国是,宦官为非作歹,首辅重权在握,奸臣独揽专权,官场风云谲变,买官鬻爵成风,腐败日渐加剧。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从小受平民文化熏陶鄱阳人,一直接受着谋生容易,安土重迁,小富则安环境的影响,因此有着好争是非曲直,无心精于权术的习惯。就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并逐渐树立了工商为本的观念,仍没有抛弃长期过紧日子的传统,就把坚持以道德为立身准则,以诚信为处世待人信条,又不愿意放弃“有时当作无时过”的“美德”,其前途当然可想而知。尽管如此,这些多少还算是能应付官场的,至于一些不谙事体者,不仅失意官场,更有甚者,反落得家破人亡,株连九族的下场,这之中最典型的是胡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