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族救亡(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5111900000029

第29章 皖南事变(1)

皖南事变,新四军九千精英损耗殆尽,是继湘江战役、西路军失败后中共军队又一次严重挫折。项英为什么采用拖延战术件?中共中央的判断又有何失误?叶挺被俘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

何、白《皓电》故意颠倒黑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倡导并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奋战,取得了重大胜利,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但国民党顽固派坚持片面抗战和反共立场,始终把共产党以及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视为异己,千方百计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和英、美等国劝降的情况下,加剧反共活动,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并在华北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3月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将反共磨擦中心移向华中,把矛头指向新四军,制定《防制皖南新四军具体意见》,加紧了对新四军的限制封锁,先是下令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的第四、五支队开赴到江南的南京、芜湖一带,以隔断新四军与八路军、华中与华北根据地、新四军苏北与江南、苏南与皖南部队的联系,陷新四军各部队于危境;同时,制定三路进攻新四军的计划,命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二游击区副总指挥冷欣、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品仙向新四军皖南、苏南、苏北、皖东及皖中部队大举进攻,企图各个击破。阴谋未逞,又于7月16日提出《中央提示案》,无理要求削减八路军、新四军编制,要在华中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到黄河以北,妄图在与日伪军夹击下加以消灭。为此,国民党顽固派一面通过谈判要共产党接受,一面组织20多个师的重兵围逼压迫八路军、新四军就范。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积极准备扩大重新瓜分世界的法西斯战争。此后,德、意、日和英、美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都积极拉拢蒋介石。蒋介石把这一形势看作是大举反共的极好时机,于是,又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在蒋介石指使下,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新四军军长叶挺发出《皓电》,诬蔑八路军、新四军“不守战区范围自由活动;不遵编制数量自由扩充;不服从中央命令破坏行政系统;不打敌人专事吞并友军”,宣布将《中央提示案》“正式抄达”,限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这标志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开始。

《皓电》之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全面掀起反共高潮中,加紧策划围歼皖南新四军的阴谋活动。他们在严令逼催新四军北移的同时,命令顾祝同在皖南部署包围,命令李品仙、冷欣分别在江北、苏南部署堵击,并将新四军即将北渡和北渡路线透露给日军,其阴谋是:如皖南新四军移动,就乘机围歼新四军于行军途中,或借日伪军之手。消灭新四军于渡江之际;如新四军不动,则以不服从命令为借口就地歼灭。

朱彭叶项驳斥谰言

面对《皓电》以后空前严重的反共形势,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民族团结抗战大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独立自主的方针,同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分裂、倒退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共中央领导人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此次反共形势严重,国共间的严重斗争不可避免。国民党顽固派决心驱逐八路军、新四军于黄河以北,然后沿河封锁,置八路军、新四军于日蒋夹击之中而歼灭之,其计甚毒。中共中央要求全党保持高度警惕,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做好一切应变准备,但为顾全大局,挽救危亡,在国民党顽固派没有动兵以前,仍取缓和态度,以期延缓反共战争的爆发时间。

1940年11月6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就加强国内外联络以制止顽固派投降分裂作出指示,指出:目前不但共产党、中国人民、苏联这三大势力应该团结,而且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以期制止投降,打击亲日亲德派活动。剿共则亡党亡国,投降日寇必使中国四分五裂,要向国民党方面奔走呼号,痛切陈词,以图挽救投降分裂危险。

中共中央于11月7日向全党发出《关于反对投降、挽救时局的指示》,强调时局危机极端严重,全党必须动员起来,反对投降分裂,挽救时局危机。全党中心任务是反对投降与内战,对于顽固派斗争的火力,现在主要转移到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与内战挑拨者身上,以此为中心而痛击之。并且指出,蒋介石目前还站在投降、加入英美集团、或继续独立战争的三条道路的交叉点上,因此还要争取他,以延长其抗日时间,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也好。

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发出了致何应钦、白崇禧的《佳电》,对何、白《皓电》作了公开答复。《佳电》驳斥了《皓电》的造谣诬蔑;揭露了亲日派妄图“以内战代抗战,以投降代独立,以分裂代团结,以黑暗代光明”的险毒用心,历陈了八路军、新四军数年来团结抗战,御敌保国,收复失地的事实;拒绝其要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到黄河以北的无理命令;同时表示为了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可以将皖南新四军移到长江以北。

11月15日,毛泽东发出《关于发动大规模反投降反内战运动,对付蒋介石的反共高潮的指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于蒋介石此次反共进攻,决对皖南取让步政策(即北移),对华中取自卫政策,而在全国则发动大规模反投降、反内战运动,用以争取中间势力,打击何应钦亲日派的阴谋挑衅,缓和蒋介石之反共进军,拖延抗日与国共合作时间,争取我在全国之有利地位。”

皖南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北移的指示,进行了必要的准备。《佳电》发出的第二天,叶挺就前往上饶见顾祝同,交涉北移路线、军需补给和保证北移安全问题。新四军参谋长、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也派部队到无为沿江地区侦察,布置接应,但屡遭李品仙所部袭击破坏。1940年12月初至中旬,皖南新四军已组织北上先遣队1700余人携重要资料1300多担,克服重重困难,分三批移往苏南北渡,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新四军主要领导的眷属也随之先行。

挥军北移惨遭围攻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抗敌报》发表长篇社论《临别之言》和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的《告皖南同胞书》。当晚,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共9000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踏上北上抗日的征途,拟绕道茂林,由三溪、旌德洞宁国、郎溪经苏南北渡。部队编为3个纵队。一纵为左路纵队,约3000人。二纵为中路纵队,约2000人。三纵为右路纵队,约2000人。军直机关约2000人,随二纵队行动。

6日晨,二纵队老三团三营派出一个排向高坦方向警戒,7时许,遭四○师一二○团搜索部队袭击;9时,三纵特务团一营二连在麻岭也遭四○师一一九团搜索部队袭击。下午,军部在潘村召开会议,讨论行动部署。决定仍按原计划,一纵全部出裘岭,二纵出丕岭,三纵特务团出高岭,五团为全军后卫,随二纵前进。要求各部黄昏出发,7日拂晓通过各岭,午前会集星潭,待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