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灵山秀水之间
5102900000008

第8章 桂林:山水背后的历史(1)

桂林:山水背后的历史

导读:

很多人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却不知道桂林的山水背后还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历史使这方山水更富神韵,山水使这里的历史更具活力。

“哒哒、哒哒”的摩崖刻石声,在桂林山水中已经响彻了上千年。上千年的琢磨没有中断,它刻下了一个城市悲欢离合的记忆,也带着我们走进了桂林山水的背后。山水向人们诉说着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也记录着平民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甑皮岩人的时代

公元1965年的一天,几个年轻的考古队员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时,路过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在独山西南麓的甑皮岩,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岩洞,洞口有一些吃剩的螺丝壳,看起来年代非常久远。他们猜想这里可能是古代先民的一处生活遗址,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普通的清晨发现的一切,却震惊了中外考古界——这处遗址是12000年前桂林先民的家!如今,已在这里建成了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而四十多年前发现遗址的几个年轻人中如今只有赵平先生还健在。

赵平先生说,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考证,甑皮岩洞穴遗址洞高约8米,面积约三百余平方米,洞深22米。洞内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器、骨器、蚌器、陶器以及食后抛弃的螺壳和各种兽类残骨,经过考古专家多种标本碳14年代测定,甑皮岩人是距今7500年至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中的穴居氏族。

甑皮岩洞内分为生活区和墓葬区。在墓葬区,从地表到墓葬最底层约有3米厚,这3米厚的墓葬被称为文化层,并且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层次。最上面是一层钙化板, 它的覆盖使得厚厚的文化层得以保留。在钙化板层掩埋着先民的尸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掩埋先民尸骨的地层。在距钙化板层更深的地层中也掩埋着尸骨。从最底层到最上面的钙化板层,地深 3米之内每一个地层都有先民的尸骨。

甑皮岩先后发掘出35具保存完好的先民遗骸。这些出土的先民遗骸,多数都是蹲坐着入葬,考古学家称之为“屈肢蹲葬”,那么先民为何要采取这种丧葬形式呢?

人在怀胎过程中,就一直处于曲肢蹲坐的姿势,所以这一地域的远古先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了这一姿势,歇息、吃饭,甚至睡觉也是蹲坐着。最后到了死亡的时候,先民就要将死者恢复常态,把死者处理成曲肢蹲坐姿势才能入葬。这实际上是一种回归母腹、回归自然的做法。

另外,墓葬中的先民,大多在头骨上留有一个三角形的穿孔,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说是疾病,也有人说是争斗,而考古界对此神秘现象的解释至今没有定论。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沿着先民的遗迹去追踪万年前的桂林人,他们曾经是怎样生活的呢?

从甑皮岩出土的大量兽骨来看,原始时代的桂林,还是亚热带气候,森林中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甑皮岩人主要就是靠捕猎这些动物为生的。当然,他们捕猎用的工具是一些简陋的石器,所以捉到动物很不容易,为了生存,他们还在河流湖泊里捕捉鱼虾来吃。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甑皮岩人生活的时代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那时,善于生育的年长女人受到特别的尊敬,并可能成为掌权的族长。从出土的文物推断,她们会用骨针、葛麻和兽皮缝制衣物,用兽牙、蚌壳做装饰物,甚至还用赤铁矿石进行文身。在万年前的蛮荒时代,甑皮岩人就像是一群充满野性之美的精灵。

甑皮岩遗址经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最多的就是螺壳。可见螺蚌是桂林先民们的主要食物,而且那时候先民吃田螺就已有讲究,为了容易嘬出螺肉,他们大都敲去田螺顶部。有趣的是,这“喝螺”的吃法,从远古一直沿袭到今天,田螺成为有地方特色的桂林小吃,来桂林游玩的人,大都品尝过这种美食。

猎捕到野兽可以用火直接烤着吃,但田螺是必须用水煮着吃的。为了吃田螺,桂林先民们用黏土烧炼出了划时代的发明——陶器,制陶工艺随之诞生。从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上万件捏制和贴筑的陶器残片。从原始的夹沙粗陶,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细夹沙加刻花纹的陶器,它们无不反映出在新石器时代,在远离中原的桂林地区,原始文明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据考古专家说,甑皮岩人可能是中国最早发明和使用陶器的人。

说到陶器,我们看到在一块陶片上,甑皮岩人刻绘的房屋图案的花纹,居然很像壮族现在还在居住的干栏房屋。不过,甑皮岩人是生活于原始洞穴

为食田螺而发明了陶器时代的,他们为什么能画出房屋的图案呢?有专家说,甑皮岩人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走出洞穴住进房屋的,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但无论如何,最终甑皮岩人走出了洞穴,桂林也开始了它更加辉煌的历史。

靖江王府与岭南第一陵

据史料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始安县建立,这就是桂林城的前身。到唐代,桂林城已经呈现出“殿若长城,南北行旅皆集于此”的兴旺发达景象。公元1133年,桂林被南宋朝廷升为靖江府,成为“南控岭南,西抑滇黔”的西南都府,这种战略地位一直延续到近代。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汉高祖之后又一位布衣出身的开国皇帝。他踌躇满志,希望江山永属朱明王朝,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分封到全国重要州府,建藩封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驻藩桂林,统辖西南。洪武九年,朱守谦正式驻藩桂林。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当朱元璋日理万机,吃饭走路都想着政务时,朱守谦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却骄奢淫逸,“好比群小,粤人怨咨”。为了维护统治、稳固政权,朱元璋只得将其废为庶人,调离广西。建文二年(1400年),朱守谦的嫡长子朱赞仪承袭王位,永乐元年(1403年)到桂林复藩。自此世代相袭,靖江王在桂林统治共历时280年,王位共传14人,是明藩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藩王。

靖江王府自洪武五年起在独秀峰下营建,历时20年建成,所耗人力、财力难以统计。王府占地18万平方米,王府建筑以独秀峰为中心,山南为宫殿,山北为“御园”,规模宏伟,堂皇富丽。

公元1650年,明朝灭亡后,定南王孔有德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1652年,农民军围攻桂林时,孔有德力战不敌,举火自焚,王府也付之一炬。从王府的大火中逃出了一个小姑娘,她叫孔四贞,是孔有德的小女儿。小姑娘逃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室的庇护,慢慢地长大了。为了笼络汉族将领,也为了巩固清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深谋远虑的孝庄皇太后将在宫中生活了几年的孔四贞收为义女,并赐予“和硕格格”的封号,又把她下嫁给广西军事首脑孙延龄。但是,和硕格格的丈夫在西南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早逝,她只能重返京城,度过孤独的后半生。后来,和硕格格郁郁而终,她的陵墓所在地至今仍被称为“公主坟”;再后来,这位汉族格格的传奇故事被一位叫琼瑶的作家演绎成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又被改编成了清宫电视剧,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还珠格格》。

昔日的靖江王府走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当年几乎焚烧殆尽,如今只有保存下来的宫殿基址、勾栏望柱、云阶玉陛、青石甬道及出土的琉璃瓦当,依稀可见王府当年的恢弘气势。清代,靖江王府改为“贡院”,民国时期成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现在这里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了。早已不见了龙子龙孙,只剩下院子里的龙爪树,仿佛还在述说着遥远的往事,渐渐变成若有若无的传说弥漫在校园的空气中,飘向它的归处——靖江王陵。

刚刚下过雨的清晨,天地有些迷朦,再加上草深林密,连向导也会一不小心走错了路。寻寻觅觅,直到发现地上的明代瓦片,才知道已经进入靖江王陵的地界。

在靖江王陵,随便捡起地上的一块砖瓦仔细观看,都能感受到那些绿色琉璃瓦的釉面上静静散发着的明朝的气息。

靖江王陵背倚桂林城东最高峰尧山,气势雄伟,占地105平方公里,共有明代王亲藩戚墓葬三百多座,其中王、妃合墓11座,现存石刻三百多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保存之完好为我国藩王陵寝中仅有,被称为“岭南第一陵”。

根据当时的墓葬规制,第八代靖江王朱邦宁的陵墓正面建有神道,神道两侧陈列着两米多高的石人、石兽组成的仪仗。石人有文臣、武将、侍者,石兽中,站兽有神兽麒麟、獬豸,蹲兽有猛兽老虎和狮子,跪兽有驯兽大象和羊,各种雕刻栩栩如生。这些石像用于王陵前,显示着靖江王族的高贵、权威和尊严。

松软的黄土之上却树立了这些坚硬的冷石刻,每一座陵园都像举起了一面面神圣的旗帜。石刻雕像是王陵的盔甲,为陵园抵抗侵犯;是陵园的衣裳,为王陵遮盖历史。

仪仗的最前面是华表,在王陵中称为“望柱”。立“望柱”寄兴旺家族之意,可叹的是靖江王府早已衰败,王陵前一侧的望柱也只剩下了莲花底座,徒然地面对着苍天。

在文臣石像的身后立有一块碑,以前一直以为是一块无字碑,后来有专家考证说,碑上应该是有字的。那么字的内容又是什么,它讲述了怎样的历史?现在已无人确知。我们知道的是,昔日森然的王家陵墓,如今也会有牧人在这里放牛。平民和贵族最后都归于一 黄土,一切绚丽和辉煌,都在漫漫岁月中,被黄土掩埋成了一团迷蒙。

著名的北京十三陵也是明代的帝陵,陵前有一条总神道,这也是明代帝陵的一大特征;而靖江王陵中每一座陵墓前都有自己的一条神道。北京的十三陵里只有一套石座仪仗,但是靖江王陵里每一个陵寝都有一套完整的石座仪仗。目前已经发现的靖江石座仪仗大概有三百多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北京十三陵。从靖江王陵的规模上,专家推断出,明代的桂林是一座非常富庶的南方城市,而靖江王虽然只能称得上是南方的一个小王,但他所拥有的财富依然是非常可观的。

靖江庄简王陵刚刚完成修复工作,它分为地表建筑和地下墓室两部分,从地宫的入口看过去墓气森森。当年考古队进驻的时候,大部分的墓葬品都被盗走了,只剩下一些造型精美的梅瓶。与被盗的大量宝物相比,这些梅瓶虽然微不足道,却也是世所罕见、极为珍贵的物品。

靖江王陵共出土梅瓶二百多件,现在保存在桂林市博物馆。这些梅瓶口小、肩宽、体瘦,被当代学者誉为“桂林梅瓶”,其中一件“岁寒三友”美人肩青花梅瓶,是中国目前独一无二之作,堪称国宝。在桂林梅瓶的花纹中,还有大量龙的图案。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汉代起,龙就是皇帝的化身和皇权的象征,而作为皇室亲族的靖江王爷们,自然也可以使用尊贵的龙图案。桂林梅瓶以青花为主,花纹图案还包括婴嬉图、仕女图、连年有鱼、缠枝等等,几乎件件价值连城。

桂林石刻甲天下

桂林的历史不仅仅在帝王的陵寝中,还在文人骚客的诗文中,在山水之间的遗迹中。桂林月牙山下,有着著名的龙隐洞。龙隐洞顶的石槽有如龙迹,似乎真有巨龙隐伏其中。洞里有很多摩崖石刻,大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洞顶滴水使溶岩渐渐生长侵袭,可能还覆盖了一些石刻。

专家说有些溶岩已经生长了至少八百年,或许比这更为久远,不知道这些溶岩下面覆盖的,是不是一块块珍贵的石刻作品。

龙隐洞的一壁插入小东江,江水流贯洞中,在古代,是必须乘船才能进来的。要在这里摩崖刻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正因为交通不便,才使大量石刻作品得以保存下来。

桂林石刻的特点第一是数量多,第二是石刻传统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现在,第三是唐宋时期的石刻题名特别多。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其著作《语石》里评价桂林石刻说:“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认为桂林的题名石刻堪称天下之首。第四,桂林石刻和桂林的山水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桂林石刻两千件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处,而是分布在桂林的二十多座名山中。古代官员、游人游览之余,在所到之处,都会留下石刻,记载下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而这些事件也都会在史书中找到对照,可以说这种用摩崖刻石来记录历史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

龙隐岩中最受史学家重视的石刻为“元 党籍碑”,碑文记载了北宋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