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后的无弋爰剑一路西行,来到了今天青海的湟水流域。羌人听说无弋爰剑被焚而不死的经历,十分敬畏,于是拥戴他为大首领。无弋爰剑把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传授给族人,他们培育了青稞,驯养了藏獒,把野牦牛驯服成了性格温顺的“高原之舟”。就这样无弋爰剑成了地地道道的青海先人。同时他也是最早记录于汉文史籍中的青海人。据当地的羌族人说,羌族的“羌”字下面那个弯着写的“人”,表示的就是一个跪着的人,因为羌人的祖先无弋爰剑曾经做过奴隶。
青海湖四周丰美的水草,养育了游牧民族——羌人,而羌人则创造了青海湖的文明历史。
羌人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中的大禹是羌人,炎帝也是羌人。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长期的征战中,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直至今天,中国人仍以“炎黄子孙”自称。可以说,青藏高原、青海湖曾是我们祖先最早的家园,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古老的羌族在青海湖边繁衍生息,那么,汉民族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呢?
青海湖畔的古城故事
沿着环青海湖的公路行走,就会在海北州海晏县县城附近的公路边看到一个个土堆。据历史文化学家谢佐教授描述,这些土堆是汉代的西海郡古城遗址,是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时所建。那么,为什么王莽要在青海湖地区建立城池呢?这又引出了一段古老的故事。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篡权。西海郡如今被称为三角城。在这里居住的人们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用心感受着古老城池的故事。他成为汉代的最高统治者后,认为国家有东海、南海、北海,唯独缺少一个西海,于是就把青海湖从羌人手里买了过来,并在这个地方建了一个西海郡。西海郡城建立以后,王莽就认为这已经是四海归一,天下一统归他所有了。不幸的是,王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公元23年,短暂的王莽政权落败后,羌人又重新回到了故地——青海湖。汉人在匆匆离开时,只留下了一座空旷的古城。
据谢教授介绍,西海郡古城建于公元4年,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古城的遗址。由于只剩下三个城角,当地老百姓就把它叫做三角城。现在古城边的海晏县城就叫三角城镇。今天,在西海郡遗址中,人们还能拣到汉瓦的残片。在这一片片残瓦中,人们仿佛可以看到汉代的文明和那段盛衰兴替。
就在中原大地上战火连绵的时候,古羌人却在青海湖边享受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们载歌载舞,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然而,不幸却没有放过他们。公元320年,一个叫吐谷浑的鲜卑人带领他的族人闯入了青海湖地区,又一次打破了青海湖的宁静。
吐谷浑本是鲜卑人,原名慕容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部的首领。他带领族人从现在东北的辽宁一路远行,想要找到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当他们来到青海湖畔时,为这里迷人的景象所震撼,于是决定留下来,并建立了国家。从此,他们的部族为了生存和土地与羌人展开了多年的争战,最终建立了吐谷浑国。第一任国王叶延,在伏俟城建立了都城。
1 700年之后的今天,人们还能在伏俟城看到吐谷浑国的古城遗迹。伏俟城位于青海湖的西面,距青海湖二十多公里。伏俟城中清晰可见当年的国都遗址。古城遗址今天看来依然规模宏大。它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高十余米,宽17米,城内有棋盘式的道路相互贯通,这让整个古城显得沧桑壮阔。
吐谷浑立国近350年。吐谷浑的族人与羌人的一部分融合,共同开发着青海高原,对青海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羌族的另一支,则吹着悠悠的羌笛,退居到了青海湖西南的大山深处。
羌人后来慢慢被其他民族所同化,青海湖周围地区开始进入多民族聚居的时代。藏民族,继古羌人之后,也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书写着传奇。
神灵眷顾的土地
在环青海湖的公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藏民们不顾烈日,不避风雨,虔诚地磕着等身长头。当地人把这叫做“转湖”。据说,以这种方式绕湖一周,最少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藏民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崇拜一湖清水呢?其实,这源于一个古老的信仰。
在每年秋季的一个特定的日子里,青海湖边都要举行祭海仪式。人们将包着金银或五谷杂粮的布袋投入湖中,奉献给青海湖的水神。在这本来就不富裕的地方,人们竟然舍得这样抛洒财物,实在是匪夷所思。原来祭海的活动是当地百姓的一种佛教信仰。对于长期生活在青海湖周围的藏民来说,青海湖是养育了自己的母亲湖,是不可触犯的神灵,祭海活动是他们向青海湖感恩和致意的最高仪式,是对青海湖养育之恩的虔诚回报。同时,这也说明藏民族对山山水水都非常热爱,所以他们崇拜山神,崇拜青海湖。如今位于青海湖北岸刚察县的沙陀寺,就是为了青海湖的祭海活动而建立的。相传,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进京受封,返回途中曾在青海的沙陀宿营,并在此主持了祭祀青海湖的活动。
青海湖边有一座亭子,叫做海神亭。亭子里的祭海石碑是用蒙、满、汉三种文字刻写的,上面写有“灵显青海之神”的字样,是清朝雍正皇帝在青海湖畔立下的。可见祭海活动在当地的重要意义。
人类选择了青海湖,因为它富饶、宁静,是神眷顾的土地。许多动物也将青海湖作为自己的家园,因为这里是没有被污染的净土。
青海湖畔的中华对角羚
青海湖畔有一块羚羊活动的区域。尤其从11月到第二年的1月,羚羊特别多。生活在这里的羚羊中,有一种特别珍贵的品种——中华对角羚。中华对角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等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某些人为因素 ,目前全世界仅存三百多只中华对角羚,全部生活在青海湖周边地区。
葛玉修是青海有名的摄影家,他曾以青海湖的鸟类为对象,拍摄了大量的作品,人称“鸟王”。近十年来,他迷上了拍摄中华对角羚。据他介绍,中华对角羚原来一直被称为“普氏原羚”。这是因为1862年,俄国博物学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中国内蒙古草原探险时发现了这一独特的羚羊物种,所以以后这种羚羊就被命名为“普氏原羚”。但是,由于它毕竟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而且雄性的羚羊长着一对极特别的相向对弯的犄角,所以在葛玉修的提议下,羚羊最终被命名为 “中华对角羚”。
神奇的青海湖里隐藏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关于它的点点滴滴总是让人心驰神往。美丽的湖泊,是各族人民融合的地方,是各族人民齐声欢唱的地方。古老而神秘的青海湖令人迷醉,千百年来,更以它那久负盛名的传奇吸引着人们前去领略它的风采。
行走视点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湖面开阔,烟波浩淼,是大自然赐予青藏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青海湖由于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也同样凉爽清新,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肥沃的大片良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适于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在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 “秦马”。《诗经》中就曾描写过“秦马”的神骏善驰。在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与“乌孙马”、“汗血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以神骏善驰、能征惯战著称。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但请不要食用湖中的湟鱼,因为它是国家保护动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附近除了鸟岛宾馆外,没有更多好的餐厅供旅游者选择。青海湖的湖水非常咸,不能饮用,建议自带日常饮用水和食物。鸟岛附近有当地藏民经营的帐篷旅馆,在那里可以品尝到简单的藏餐,如羊排、血肠、糌粑等等。另外,到牧民家中可以喝到地道的奶茶,因为牦牛奶是现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