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己拥有的杰出成就以外,杨广十分懂得如何收敛自己的脾气秉性,牢牢把握住父皇母后的喜好,把握住朝中大臣将士人心的归向。有一次隋文帝到杨广的家里去看望他,文帝看到了摆在一旁的琴瑟乐器。只见这些乐器上面盖满了厚厚一层灰尘,而有些琴瑟的弦也已经断了许多。
隋文帝本来就是个严谨朴素的君主,看到琴瑟已经弦断声绝,显然很久都没人弹奏过,想必二儿子平日里并不以和歌舞伎弹琴奏曲为乐,空出来时间做的都是些正经事,因此对杨广更加关注。
前文说到,文帝的皇子都是独孤皇后一人所生,其他嫔妃都没有机会生育,可见独孤皇后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极端忠贞的理解。对于母亲所坚守的爱情婚姻观,杨广矫饰地坚决执行着。虽然也有不少姬妾,但是看上去杨广专宠萧妃一个人,婚姻生活幸福美好,这点颇得独孤皇后的赞赏。
除了毫无保留地表现对妻子的爱,杨广还将对士兵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日去观赏狩猎,在荒郊野外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皇子之躯,自然十分尊贵,旁边有侍从立即为杨广递上雨衣。没想到杨广却坚决地将雨衣推到一边,说道:“将士们都淋着雨,我怎么能一个人穿着这雨衣呢?”听他的意思,自然是和将士们同甘共苦,是没有丝毫骄横的一位皇子。在场的将士无不心头一暖,为杨广效命之心更加坚定。
与杨广的好皇子、好主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子杨勇。不同于杨广的内敛矫饰,杨勇的性格率意任情。他文饰蜀铠,过冬至节时在东宫接受百官的祝贺,这些都有违于文帝一向提倡的节俭低调的作风,因此父子之间蔓生出许多罅隙。
不仅如此,杨勇还在女人的问题上惹恼了母后独孤氏。和文帝极其简单的后宫不同,杨勇的宠妾很多,而且他尤其喜爱一个叫云昭训的宠姬,对于独孤皇后为他亲自选的嫡妃元氏几乎是不理不睬。后来元氏突然身亡,云昭训在后宫中擅权专权,独孤皇后更加不满。
在做足了前文的铺垫以后,杨广又开始打悲情牌,他假惺惺地跑到独孤皇后面前,哭诉说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太子,几次受到他的陷害,并且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的地步。这出戏一唱,独孤皇后对于心爱的儿子杨广更加同情,而同时对太子杨勇愈加愤恨不满,更换太子的心意已决。
有了母后的支持,杨广开始大胆地筹划具体的夺位大计。在宇文述和张衡智囊团的帮助下,杨广和当时在朝中盛极一时的大臣杨素一拍即合。于是杨素开始在文帝、皇后面前诋毁太子、褒赞杨广。此外杨广还采取不少见不得人的龌龊手段,买通人造太子杨勇的谣。
终于在开皇二十年,文帝废杨勇,另立杨广为太子。仁寿四年,文帝病重,当他察觉到杨广的阴谋,希望再次召见杨勇废杨广时,却已经没有了回天之力。在杨素等人的帮助下,杨广伪造诏书,杀死杨勇,谋害生父,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
登上皇位的隋炀帝把自己多年以来压抑扭曲的感情完全释放出来,他过起了极其奢华享乐的日子。他大兴土木,修建东都;广集民力,开凿运河;频繁出游,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关于大运河的开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但是它实现真正南北贯通,成为震惊世界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却是在隋炀帝时。
链接:邗沟
邗沟是连接长江和淮河的中国古代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故名邗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前484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这条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沟通,史称邗沟东道。邗沟的修建,得以使吴国的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东汉以后,逐渐显示出了它的经济价值。后来隋代开凿大运河,就部分利用了这条水道。
隋文帝于开皇四年开凿了广通渠。隋炀帝即位以后,迁都东都洛阳,这样粮食的运输又成了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富庶又美丽的江南也强烈地吸引着炀帝悸动的内心。于是,炀帝分别三次下令开凿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前前后后征集了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河北军民百余万等。几百万的百姓在烈日酷晒、严冬寒风之下终日挥动着小小的铲子,掘开一寸寸的土地,最终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蜿蜒4800多里,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几大水系的人造河流。
河流本是自然的创造,河流的流向也是自然的选择,可隋炀帝却有这般的胆识,愣是硬生生地从坚实的土地上开凿出一条自己决定流向的河流。撇开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主观目的不讲,京杭大运河的确将重新统一起来的中国南北地区联系起来,此后不管是人,还是物,都可以方便自由地南北穿梭;而与此同时,偏居北方的国家统治者凭借这个有力工具控制了日益富庶的南方地区,防止它跳出自己的手掌心。
但是对于那个曾经逼迫数百万民众夜以继日地完成那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的隋炀帝而言,这一切都源于内心深处隐藏许久的一阵阵悸动。这悸动既是对魂牵梦绕的江南地区富庶美景的无限渴望,也是身为一国君主对自己广袤领土强烈的控制欲,更是为自己手中通过弑父杀兄夺取帝位而获得的至高权力的疯狂满足感。
隋炀帝狂妄的统治激起人民激烈的反抗,而隋朝的统治根基也在这一次次的起义中变得支离破碎。
四、李渊太原起兵
隋炀帝的一大爱好是乘着华丽的船只沿着大运河南下游玩,殊不知当他在风景如画的江南,沉浸在自己无限权威中醉生梦死的时候,全国各地的起义军风起云涌,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控制范围。隋炀帝的骄奢暴政不仅在众多受剥削和劳役的农民心中植下了反抗的火种,而且促使隋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分裂,而这部分企图窃权的内部势力所燃起的烈火甚于前者。
在隋末的混乱局势中笑到最后的,正是后者中由李渊率领的一支队伍。他将中华大地上的旗帜,尽数改写成李家的字样,并且延续了隋朝以来统一的中国的黄金时代。
同杨广一样,李渊出身显贵。虽然关于他的祖籍有不少争议,但是从他祖父开始就位居高官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他的祖父李虎同杨忠一样是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权的有力帮手,是北周的八柱国之一,死后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昺袭唐国公,官至柱国大将军。
北周权倾天下的八柱国中,还有两柱国是隋文帝的父亲杨忠和“三朝国丈”独孤信。在此我们可以将掌控隋唐历史动脉的三大家族:杨氏、独孤氏、宇文氏的关系捋顺。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毓,即北周明帝;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昺,他们的儿子就是唐高祖李渊;七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即隋文帝。在整个贵族集团中,这三个家族凭借姻亲关系编织起一个异常亮眼的权势网络,针脚缜密,丝丝入扣,因此即使朝代更替,江山易主,不变的血亲关系一直维系着整个关陇贵族集团的关键地位。
李渊正是这个权势网络的受益者之一,他7岁的时候就袭得唐国公的爵位。隋代北周后,隋文帝的文献皇后更是因为同李渊的外甥姨母的关系而偏爱他,李渊也颇受重用。开始时做文帝的侍卫千牛备身,后来到地方做刺史、太守。积累了充足的基层工作经验后,李渊又被召回京师做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要职。当隋炀帝发动第二次高丽战争的时候,李渊到怀远镇监督军需的运输;当杨玄感发动叛乱的时候,李渊又奔赴弘化郡主持军事大局。李渊出色的工作能力被炀帝看中,但一向嫉妒心颇重的炀帝在内心深处隐约地潜藏着些许不安。
链接:千牛备身
千牛备身是一种高级禁卫武官,出现时间应该早于北魏宣武帝初年,与北魏鲜卑族的军制习惯有关。千牛备身的名字是由千牛刀到千牛备身再到千牛卫,一步步演化来的。《庄子·养生主》说:“(庖丁)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是,有一种帝王随身携带的防身御刀,叫做“千牛刀”,名字就是典出《庄子》,寓意“锐利可斩千牛”。后来,北朝北魏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执掌御刀“千牛刀”,这种禁卫武官就是“千牛备身”。
就在这一次次历练中,李渊接触到了诸多有志有识的杰出人士。李渊本来胸怀宽厚,爱惜人才,对于这些思想火花跳跃闪烁的贤人,他用宽广的胸怀关照爱护他们,于是这批江湖上游走的豪杰纷纷投奔到李渊的门下。有了这许多力量的支持,又听到撼天的起义声,看到统治日益残败的大隋,李渊的心也不免躁动起来。但即使是细微的躁动都被已经精神紧张到崩溃边缘的隋炀帝悉数捕捉入眼,炀帝的猜忌之心愈加明显。
一次炀帝下令召见李渊,却被李渊用身体不舒服推脱。这件事更是勒紧了炀帝原本就紧张过度的神经。当时李渊的外甥王氏碰巧在后宫,炀帝强忍着心中的怒火,责问他:“李渊怎么没有来?”
王氏显然是被吓坏,赶紧答道:“李渊觉得身体不舒服。”
这样的答案显然不能让炀帝满意,更触发了他的怒火,只见他嘴角略带冷笑,讥讽道:“既然是病了,那是不是快要死了呢?”
一次有原因的拒绝竟会让炀帝暗指到生生死死的问题上去,李渊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十分担心,日夜思索,这该如何是好。他知道,在群臣叛乱、农民暴动的危机时分,炀帝心中的安全感降到最低,安全警戒系数上升到最高,更何况是对于无论是背景或名声都有相当深厚基础的自己。李渊已经感受不到炀帝眼中哪怕一丝的信任目光,而他很清楚这种极端的不信任引来的只有杀身之祸。
为了逃避这场灾难,李渊决定为真实的自己披上一套畸形的外衣。在死亡的威胁下,李渊只有佯装放弃自己的尊严。他终日捧着酒杯,夜夜笙歌,整日沉浸在享乐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同时又带上了伪善的假面,屡次接受满脸堆砌着谄笑的人的贿赂。
李渊费尽心机的保命之法很快奏效,炀帝看到的李渊已经自甘堕落成一个贪婪、昏庸、骄奢的人,而这样的人一定是成不了大事业的草虫一只。既然本是草虫,何必担心他会同自己争夺龙位?于是炀帝的防备怀疑之心慢慢放松了,而且李渊也在用屡次平叛的胜利来证明自己其实是为了保命才迸发的“忠心”。
在李渊成功平定了山西等地的叛乱后,炀帝将西北重镇太原交给他管理,任命他为太原留守,而后炀帝南下江都。
太原是北方军事重镇,它是抵御突厥的门户,同时也是隋末农民军起义猖獗的窝点,历来是重要的军事要点,易守难攻,而且很方便由此制定下一步战略,继续进攻关中地区,进入国家的心脏。
眼见大隋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手拥重兵、屯据重镇的李渊开始按捺不住原本躁动的心。很显然,拥有显赫出身和出色能力的李渊碰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策反良机。
本就十分具有政治眼光的李渊开始琢磨:现在所有的矛盾摩擦已经到了极点,人民的愤恨、官吏的反叛,使得大隋王朝命悬一线,只欠缺最后有力的一击;而有了炀帝亲授的太原留守的职位,自己又占据太原重镇的地理优势;在前几年风靡于民间的“李氏将要继起为王”的谶语更是成了百姓面对残酷兵役、徭役最后希望的寄托,这样算起来,自己似乎已成为上天注定的下一代君王,如果让这样的大好机会白白溜走,岂不可惜。
就在李渊犹豫未决的时候,围绕在李渊身边那些颇有远见的人,像儿子李世民、晋阳令刘文静等等,也整日劝说李渊把握时机,避免被动的局势,书写崭新的历史。这样,李渊暗自下定了谋反的决心。
在这个时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降临到李渊的身边:马邑校尉刘武周举兵谋反。有了这个借口,李渊开始了真正的行动。
首先是招兵买马。他借口平定谋反需要足够兵力,命令李世民和刘文静在太原招兵买马,同时又命令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地招募兵力。这样,李渊光明正大地招募到大量为自己效力的将士。除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李渊也开始清除潜伏在自己身边的炀帝的耳目。王威和高君雅是炀帝亲自为李渊挑选的左膀右臂,但他们实际上却执行着监视李渊的任务。在谋反之声四处喧嚣的时候,李渊借口这二人也参与了谋反而除掉了他们。
在硬件设备完善了以后,李渊想要推翻隋朝的统治,就要避免两面迎敌,处理好和突厥的关系。他派刘文静向突厥始毕可汗示好,争取到了他的支持,然后开始放心大胆地布置灭隋的计划。他建立大将军府,进行内部的分工规整。等一切准备就绪,为了粉饰自己的谋反行径,李渊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从太原起兵,派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则带领其他两个儿子率领大部队进攻关中地区,直指隋朝都城。
先是在李世民的劝诫下,李渊耐心地挨过连日的阴雨,利用宋老生喜功的弱点,赢得了霍邑的胜利,随后用计渡过黄河。在谋士们的帮助下,李渊制定了详尽的进攻战略。他令李建成、刘文静驻守潼关,防止敌人的袭击,又令李世民顺着渭水直攻隋朝都城。
李世民这一行并非没有任何准备的孤军深入,早在此前,他的叔父李神通、妹妹平阳公主早已搜罗了人马,等待与他们会师。另外,不少认清形势的起义军,看到李渊不俗的实力,以及他所引领的美好前景,纷纷投靠到李渊的门下。
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夺取长安的计划虽然耗费了李渊的不少心力,却也取得了成功。按照既定计划,李渊先是拥杨侑为傀儡皇帝,然后授予困在江都的炀帝太上皇的头衔。就这样,李渊实际操控了隋朝。此后,东都洛阳被攻破,炀帝在江都被杀,眼见时机成熟的李渊废了隋朝幼帝,自己登上了皇位。
五、玄武门之变
李渊太原起兵,将李姓王朝的旗帜深深地植入了中原肥沃的土地之上,并且生根发芽,美丽绽放了近300年。在大唐建国的军功章上,有一个人的名字光芒四射,那便是唐高祖的二儿子,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排行老二,母亲是皇后窦氏。在他之上有大哥建成,之下有三弟玄霸、四弟元吉。
说起李世民其人,要从他名字的由来说起。在李世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唐高祖到岐州,遇到了一个自称很会看相的书生,他对高祖说:“您一看就是必有大富大贵的人啊。”当书生看到还十分年幼的李世民时,不禁惊奇地感叹道:“这位公子容貌气质不俗,他到了20岁的时候,一定能够拥有济世安民的能力。”唐高祖听了很高兴,就为李世民起名为“世民”。而李世民果然没有令父亲失望,自小就十分聪慧机灵,处事也睿智果断,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