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力量
5088700000026

第26章 人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能力、性格、态度、知识、修养等方面各有长处和短处。用人的关键是适用性。为此,管理者在用人时,先要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十个员工十个样,有的工作起来利落迅速;有的谨慎小心;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却喜欢独自埋头在统计资料里默默工作。在许多企业的人事考核表上,都有一些关于处理事务的正确性、速度等评估项目,能够取得满分这才称的上是优秀的职员。

作为管理者,不仅要看到人士考核表上的评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观察,结合每个员工的长处给予适当的工作。从他们的工作中观察其处事态度、速度和准确性,从而真正测出其下属的潜能。也只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灵活、有效、成功地管理他的员工、使事业蒸蒸日上。在员工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性格差异很大:有易于冲动、脾气暴躁者,有感情脆弱、内敛含蓄者,有得过且过者,有积极进取者……如果管理者不能做到因人施策,差别管理,就很容易造成人心涣散,离心离德。

如何让那些各具个性的员工团结同心,需要管理者在全面掌握员工性格特点的基础上,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内动力为原则,实施差异化管理。以下几类性格是管理者在团队管理中经常遇到的,该怎样去应对,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具体解决方案还需要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

1.冲动易暴型。这种性格类型的员工往往受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及家庭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工作中稍有不如意或不顺就会情绪发作,抱怨责骂,甚至无端生疑,大发雷霆,与同事的关系紧张,这非常不利于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面对这类员工时,首先必须保持冷静与耐心,不作任何表态性发言,在仔细倾听他们的谈话,让他们宣泄完愤怒的情绪,相对冷静后,再表达你的观点或看法。告诉他们,动辄发脾气的人一来有害身体健康,二来暴露出自己的不成熟,劝导其遇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智,这样对人对事都有好处。同时提醒他们,要改变这种性格缺陷,平时要多与同事沟通交流,主动参与班组的协作活动,使自己融入集体的氛围中,感受团队的关怀和力量。

2.敏感脆弱型。这类人多为经历过挫折或社会经验不足的女性,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她们既感到无所适从,诚惶诚恐,又对新的工作环境充满期待,表现在工作中,往往是谨小慎微,不苟言笑,内心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实,越是这样,越容易产生压力和不安,越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对待此类员工,管理者就应该多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平时谈话,还是安排工作任务,都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伤及员工的自尊心。即使员工在工作中出了差错,也应该多用提醒的方式,关切的话语,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要善于为员工分责,告诉她们这种差错可能是多种原因所致,与个人能力没有必然联系,防止员工因过于自责而丧失信心。当员工有了成绩,就要抓住机会对她们的辛勤努力给予充分肯定,这时适度的赞扬与鼓励会让她们产生被重视的感受,进而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

3.得过且过型。在员工中间,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胸无大志,没有明确的信念追求和长期目标,没有把自己置身于企业发展的大局中来严格要求自己,只注重眼前利益和个人所得,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在岗位分工和责任要求都非常明细的药品经营企业,管理者对持这种工作态度的员工绝不能视而不见,掉以轻心,因为他们的存在会对周围的员工产生极其不利的情绪影响。对此,管理者要掌握主动,与这类员工进行深度沟通交流,晓以利害,提醒他如此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不仅企业管理不容许,对自己的成长进步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4.积极进取型。这类员工最受企业欢迎,是企业经营稳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心向企业,时刻以企业利益为重,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做企业之所需,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管理者使用这类员工更应该量才适用,才尽其用,同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尊重这类员工的个性,结合企业特点,尽可能给员工的个性发展留出一点空间,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平时多与他们加强交流互动,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尤其是重大决策活动,要多召集他们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与想法;

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这类员工提供可充分施展才干的空间或舞台,让他们感觉到在企业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个人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释放,在推动企业稳步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个人最大的价值;

三是要充分发挥这类员工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当这类员工在企业受到高度重视和特殊“礼遇”时,对其他员工必将产生震动和影响,后进员工必然会自觉地以先进员工为榜样,自我加压,努力工作,以行动和成绩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5.注意提拔人才

有报道说,我国未来五年内将进入就业困难期,这对打工族和刚毕业的学生绝对是个坏消息;而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也在为招不到合适的人,留不住中意的人感到苦恼,虽然双方各有所需,但却不能相互选择对方,有的企业甚至无奈地招聘一些不称心的职员勉强凑数。虽然在人才观上,大家都知道“宁缺勿滥”,但现实中很难做到这一点。企业妥协的后果是,用原来不准备出的高价聘用了人才,一旦找到替代者,就把他替换掉。员工则抱这样的心态:现在暂时降价到这里做,一旦有适合的机会,就跳槽换个东家。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得不到重视,看不到自身发展的希望是个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的动作和全球化的深入,职场升迁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如何才能选拔合适的人才继任合适的领导位置,成为很多企业高层所头痛的问题。选对了人,企业的发展才能不断的扩大,蒸蒸日上;选错了人,不仅企业的发展受阻,甚至错误的领导和决策将会使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由此,如何提拔适合的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变得异常的重要。提拔人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员工卓越表现最具体、最有价值的肯定方式及奖励。提升合适,可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若提升不当,不仅会影响打击一片,还会对企业以后的顺利发展埋下后患。因而,在提升时,一定要作具体全面的分析、考虑,以确保正确的提升。

在提拔人才中,首先要针对缺乏的具体工作岗位的情况,然后再从企业中找出几个候选人,据他们的优劣来挑选。在提升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根据他过去工作的好坏,做出的成绩的大小,这是提拔最重要的依据,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次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领导喜欢根据个人情感来提拔人,据下属与他关系亲疏,品味是否相投来作为标准,有时还会出现据性别的差异来提拔人。应该说,这都是不恰当的,从长远来说,提拔错一个人,将会影响一大片。

所以,在提拔人才时,更应该注重员工的“硬件”——客观事实,少一些感情成分。同时,在提拔人时应注意适合某岗位的员工不一定是高智商、高学历的,最注重的是看重他的岗位经验及他的能力素质。我们来分享一下李嘉诚提拔人才的经验。

在长江集团创立之初,李嘉诚提拔了两位忠心耿耿、踏实苦干的人才——上海人盛颂声和潮州人周千和。自80年代初期,这二人就跟随李嘉诚南征北战,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是长江实业集团创业、兴盛的将相之才。当时,李嘉诚让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为长江集团崛起于各大财团之林立下了汗马功劳。

任人惟贤又以诚待人的李嘉诚1980年经过综合评价,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同时委托盛颂声负责长江实业的地产业务,周千和则主理长江实业的股票买卖。这两位忠心耿耿的得力干将一直跟随李嘉诚30多年,直到1985年盛颂声因举家移民加拿大才离开长江实业;而周千和则至今仍在长江实业集团发挥余热,而且其子周年茂也加入长实,成为新一代的骨干。

创业之初,忠心耿耿的左右手能帮助企业起家,但这些元老重臣不一定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个庞大的跨国企业集团中,商业竞争日趋高度复杂化和讲究科学性,相比之下,元老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准显得相对不足。

李嘉诚深刻地预见到这一点,他知道应该大胆起用提拔一些有闯劲、年轻有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弥补元老们胸襟和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有专才的干将,为集团带来新生力量,以更大的张力超前发展。

长江实业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股价由1984年的6港元急升至90港元,这和李嘉诚大胆提拔人才大有关系。李嘉诚不仅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起用不同的人才,而且在企业的不同阶段注重发挥人才专长,提拔有专长人员,担任重要职务,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毕业于香港大学的霍建宁,1979年加入长江实业,出任会计主任,是长江实业管理层后起之秀的佼佼者。霍建宁有着杰出的金融头脑和非凡的分析本领。虽然他为人处事低调,但却参与决策和策划了长江实业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和债券兑换等。这些项目动辄就涉及数十亿元资金,而且总能为集团带来可观的利益。霍建宁也被传媒称为“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

霍建宁的才华备受李嘉诚赏识,1985年委任他为长江实业的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当年,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任如此要职,在香港商界实为罕见。

曾由李嘉诚指定为长江实业专门人才而送往英国攻读法律的周年茂,是周千和的儿子。1983年回港进长实,被李嘉诚指定为长江实业董事和专门发言人。并于1985年和其父一道被提拔为董事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