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5087600000031

第31章 成功心理常识(1)

毛毛虫效应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进行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盘几英寸以外的地方放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地爬行。这群毛毛虫就这样一小时、一天、两天地兜圈子,连续七天七夜后,终于筋疲力尽而饿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应该很快就会停止这毫无意义的绕圈,转向旁边的食物。然而,毛毛虫却因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白白付出了生命。后来,心理学家们把这种习惯于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人称为“跟随者”,把跟随带来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在自然界中,其实不只是毛毛虫这样,许多更高级的生物身上,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鲦鱼,它们因个体弱小而群居生活,所有的弱小者都跟随群体中最强大的鲦鱼活动,即使它们的首领因某些原因而失去了自制力,行动发生紊乱,其他鲦鱼也一样盲目追随,进而遭遇和它们首领相同的悲惨命运。毛毛虫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便是在人类社会,这样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我们沉湎于坏习惯中难以自拔,因循守旧不思创新进取等,都是毛毛虫效应在起作用。

要想打破毛毛虫效应,我们就必须做到放眼未来,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创新的能力。

时代在前进,一切都在变换,人们的思维水平也要跟随时代变化。要想在现在的时代取得一席之地,就要做个现代人,知道现代人的内心所想。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是不一样的。在战乱时期,人们需要的就是一些安宁;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在温饱有了保障之后,人们想要的就是一些基本的享受了;而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发达的时期,人们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百业俱凋。美国有一家规模不大的缝纫机厂也是一样,生意特别不好,基本已经撑不下去了,工厂老板杰克看到战时只有军火是个热门,而自己却与它无缘。无奈之下,他盼望着战争的结束,想等和平之后继续做生意,于是他把目光转向未来市场。他觉得不能再继续做以前的生意了,他告诉儿子,缝纫机厂需要转产改行。但是究竟该改成什么呢?他认为战争结束之后大量的人会需要轮椅,于是他让儿子把工厂改成生产残疾人用的小轮椅。

儿子当时大惑不解,不过还是遵照父亲的意思去办。经过一番设备改造后,一批批小轮椅面世了。这时战争刚刚结束,许多在战争中受伤致残的士兵和平民,纷纷购买小轮椅。杰克工厂的订货者盈门,该产品不仅畅销美国,还远销国外。

一段时间之后,正当生意做得越来越大时,父亲又提出了新的想法,市场快要饱和了,再继续做下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战争结束之后,人们都想过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需要健康的身体,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才能有美好的生活。因此,做健身器材的生意一定不会有什么差错,应该早一些准备好健身器材。于是,生产小轮椅的机械流水线,又被改造为生产健身器材的流水线。

终于,在战后十年左右,健身运动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健身器材也开始走俏,当时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眼力,在美国还只有这样一家器材店,他们的健身器材很快便成为热门货。

一味地说老话、走老路,沿用老习惯,必定没有出路,甚至会碰壁,只有尝试着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去寻求创新,才会有新发现、新创造。创新能够让我们更加接近成功。

1998年,诺基亚击败了摩托罗拉,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的手机销售额一度占全球手机销售额的70%左右。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诺基亚公司投入了巨大的金钱、人力、时间在手机设计上,锐意创新。当竞争对手还在聘请工程师生产手机的时候,诺基亚已经开始着手于聘请市场推广专家、社会学家和时装设计师,针对不同的用户设计独特的手机。

在工作和生活中,只要有所创新,具有前瞻的眼光,我们就能摆脱毛毛虫效应的消极影响,摆脱因循守旧的束缚,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蝴蝶效应

为了争夺英国的统治权,理查三世和亨利准备决一死战。战斗开始前的一天早上,理查派一个马夫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快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要骑着它打头阵。”

“您得等一等,”铁匠说,“前几天给所有的战马都钉了掌,铁片用完了。”

“我等不及了。”马夫极不耐烦。

铁匠埋头干活,他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依次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到第四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了。

“还差几个钉子,”他说,“我需要点儿时间砸两个。”

“我说过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

“那我得先告诉你,你如果不等的话,我现在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牢固。”

“那能挂住吗?”马夫问。

“应该能,”铁匠说,“不过我没有把握。”

“那好,就这样吧,”马夫叫道,“快点,不然国王会怪罪的。”

理查国王骑着马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突然,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倒在地,理查国王也被掀翻在地上。受惊的马跳起来向远处逃去,理查国王的士兵也纷纷转身撤退,这时亨利的军队包围上来。

理查国王气急败坏,他在空中挥舞宝剑,大喊道:“马!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从此人们开始传唱这样一首歌谣:“少一个铁钉,丢一只马掌。少一只马掌,丢一匹战马。少一匹战马,输一场战役。输一场战役,失一个国家。”

一个铁钉与一个国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就是这样无法相提并论的两件事物却联系起来了,因为一个铁钉的松动,却导致了一个国家的败亡。也就是说,细小的、看似没什么关系的因素往往能够对事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类似的现象,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演讲中也曾提到。他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有可能是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中扇动翅膀引起的。其原因在于: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周围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气流的产生,虽然相当微弱,但却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从此以后,人们便用“蝴蝶效应”来指细小因素和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的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的现象。

俗话说,秤砣虽小压千斤。这就是说,一个事物所起作用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该事物自身的大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一句无意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有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成为“成大事”或“乱大谋”的决定性因素。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极小的部分也会影响到全局。因此,忽视了一个细节,就可能酿成大错。

家乐福是欧洲第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国际化零售连锁集团,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家乐福的成功运作,与他们注重细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单是选择商圈一项,他们就做得细致入微。他们通过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步行距离来测定商圈范围;用自行车的行驶速度来确定小片、中片及大片;然后再进一步细分这些区域,以及考察某片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和特征,包括年龄分布、文化水平、职业分布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这种细致入微的规划和考察,是家乐福一直保持在零售业第一梯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的人因为注重细节而成功,有的企业因为注重细节而壮大。同样,也有人因为忽视细节而一事无成,有些企业因忽视细节而逐渐走向下坡路。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关注营销这个环节了,很多时候,企业本身策划的活动并没有什么战略失误,只是由于细节上的处理不当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一个人也好,一家企业也罢,要想少走弯路,就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先哲之所以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是因为小是大的基础,重视小的才能做成大的,而忽略小的就可能败坏大的,无论是古人讲的善与恶,还是我们面临的成与败。因此,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专注于每一件小事,关注细节的变化,同时学会防微杜渐、亡羊补牢。

得陇望蜀效应

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地(今甘肃东部地区),公孙述割据蜀地(今四川中西部地区)。

光武帝不能容忍自己的江山不完整,于是,便派大将军岑彭率军去攻打魄嚣。岑彭果然不负厚望,一举攻占了陇地。然而,这时光武帝又要岑彭继续去讨伐公孙述,否则自己寝食不安。

岑彭看完信,非常感叹地说:“人是因为不知足才寝食不安,既已平定陇地,又盼望得到蜀地了……”

后来,人们就用“得陇望蜀”来形容人的欲望没有止境。而人的这种心理现象就被称为得陇望蜀效应。

生活中,我们大都对此持否定批判的态度。但是如果从心理学上来看,这是人的一种客观的属性。在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想要新的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需求是变化的,递进的,这是由“幸福递减定律”所决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言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了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5个需求依次形成阶梯状分布。生理需求是人类最根本最直接的需求,但是给人的满足感小;而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最高层的需求,往往是在前面4种需求都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去追求,但它带给人的满足感最大,满足这类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

每个人都沿着需要层梯向上攀登,一个需求满足以后,又会有新的需求产生。而新需求的产生有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个体感到缺乏些什么,即不足感;另一个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即求足感。一般说来,当人们有不足感和求足感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为了摆脱这种情趣,进而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去努力追求,一个需求被满足以后,随着满足感逐渐消失,又产生了不足感或求足感,进而引起新的需求。这样的周而复始,不断递进。得陇望蜀,永不知足的心理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实,就欲望本身来说,只是中性的,是因为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不同,才使欲望有了善恶、好坏之分。

有的人在自己低层次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时候,就向高层次发展,进而以欲望为动力提升了自己、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等有较高精神追求的人,已经把金钱只“看成一个数字”,而他们的衣食住行也尽可能从俭,保证了照顾好自己以后,他们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还把遗产捐给社会,因为他们追求的已经超越了物质的低级层面,而追求比较高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反,有的人,永远将需求层次停留在低层次,而且不断地把它扩大化。他们大都精神空虚、虚荣自私、骄奢淫逸,最终在这样的低级欲望中走向堕落。比如:某民航局售票员易芳利用职务之便,伪造机票,贪污公款几万元,她尝到甜头后,变本加厉,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伪造3.73万余张机票,贪污人民币313万余元,等于一架“波音737”飞机在天空中白白地飞行一年。

总的说来,人的欲望的确是无穷无尽的,这是客观的必然存在。但是,如果能用积极的价值取向加以引导,它便会成为人们积极进取的强大动力;反之,则会拖着人们下地狱。

体貌效应

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某某一看就不是个好人”,“某某面善”。对于那些看起来“贼眉鼠眼”和“慈眉善目”的人,相信大家在内心都会对二者有个最基本的判断,通常情况下,多数人都会认为前者非奸即盗,后者却是大慈大悲。无论是小说里描写的人物形象,还是荧屏上诠释的人物角色,大都与普通人对人物本质的判断相似。很显然,这是以貌取人。

据说在我国春秋时期,有位名为澹台灭明的武城人,字子羽,此人长得丑陋无比。他想拜孔子为师,但是孔子看他体态相貌丑陋,便没有产生好的第一印象。当时,孔子认为,如此丑陋的人怎么会有才华呢?因此,便表现得极其冷漠,不愿将子羽收为弟子。对此,子羽也有所察觉,因此便主动告退,回家自学。在家中自学的子羽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处事都要光明磊落,坚决不走邪路,他不攀附权贵,不鄙视贫者,努力修身养性,刻苦自强,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周游各地时,一路上有三百人追随其后,并且这些人都以做他的学生为荣。他的行事风格被众人纷纷效仿,其美好的声誉被到处传颂。

而孔子所收的弟子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人。此人眉清目秀、玉树临风,且能言善辩。第一次见面,就给孔子留下了好印象,认为此人将来必定会很有出息。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孔于也渐渐发现了宰予虽面貌端庄,却缺乏品行。他既无仁德又懒惰成性,一天中的很多时间,他都是躲在屋里睡觉,而不去读书听讲。为此,孔子骂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后来宰予做了齐国临淄的大夫,由于其才疏学浅,再加上欲望无穷,在一次同田常一起同谋作乱中,被诛杀灭族。

孔子非常后悔,他为自己的错误判断感到很惭愧,他说:“我仅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发生了错误;仅凭相貌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也发生了错误。”

在第一次见子羽和宰予的时候,孔子因为单从对方的体态相貌上来判断人的品德才智,因而有了冷漠丑陋的子羽而青睐善辩的宰予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按说,孔子是优秀的大教育家,他的学问可谓渊博,他的见识也比一般人广,因此他在识人方面应该是有一套较为深刻的见解的,然而,他也出现了判断上的错误。孔子的这种“以貌取人”的行为,就是“体貌效应”在起作用。

心理学上这样定义体貌效应:它是指因人的身材和相貌而导致的认识上的偏见。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身材和容貌对其生活、工作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多数人在判断人时都容易受到体貌效应的影响,从而导致判断上的失误。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羡慕那些身材匀称、容貌姣好的人,因为在众人看来,这样的人会散发出一种无形的魅力,让人羡慕的同时还想接近他。相反,身材不好或容貌丑陋的人往往会容易被冷落。

1969年,兰德和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名为“假扮法官”的试验。他们要求被试者以法官的身份来描述台下站立的“罪犯”的罪行,结果,那些魅力十足、英俊高大、容貌绝佳者被描述的罪行相对于那些身材矮小、面貌丑陋者而言,要轻很多。

由此可见,体貌效应影响着人们的判断。“体貌效应”虽然对我们在人或事物的认知上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方法,倘若完全遵循此规律,则难免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