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教书的时候,同事、朋友或多或少都卷入了国共两党的争端,但梁先生始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过他从容质朴的生活——上课、听戏、下馆子、游园子。他从来不将自身和政治挂上钩,无论是身边哪位同事又高升进政务院了,抑或是自己的哪位知己又收到某政府机构的邀请了,梁先生都装作不知。观其一生,这种淡然从容的生活志趣梁先生从未改变过。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梁先生才在旁人都忙于世俗杂务的时候,能够潜心于书斋,把精力放在提高文化修养上面,他先后发表的《雅舍小品》等散文著作开创了一股清新的文风,成为后世争相效仿的对象。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多么荒凉或不和谐,或者一个人的生活条件是多么艰难,这都无关紧要。在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着巨大的潜能,这使我们在每一次暴风雨和外在不利环境的重压下都能保持真诚和平静,做自己的主人。
许多人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无法回答。依照老子的观点,若想生活得充实而从容,只需记住两个字——徐生。徐,有缓慢的意思,只有明明白白、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才能心平气和、生生不息。南怀瑾先生强调,“动之徐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也教人做一切事都不暴不躁,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北大课堂笔记】
生命是一种缘,你刻意追求的东西也许终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遇的灿烂,反而会在你淡泊从容时不期而至。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只有做到了平淡、坦然,才能达观进取,笑看风云。
第五堂 低调做人是一种谦逊
大智慧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大骄傲者往往谦逊平和。有巨大成就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周国平】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
§§§第一节 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
蒙田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趋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虚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称作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但是他说:“我之所以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学问广博的人,总认为自己知道得还不够多;学识浅显的人,却急于让人知道自己。有大智慧,又懂得如何光而不耀,想来这便是苏格拉底最值得人们尊敬的地方。
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你无往不胜的要诀,因为谦和、温恭的态度常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巨大收获的开头,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易经》有云:“人道恶盈而好谦。”一个人可以豪气万千,但绝不能傲气半分,纵然有超人的才识,也要虚怀若谷。西方哲学家卡莱尔说:“人生最大的缺点,就是茫然不知自己还有缺点。”因为人们只知道自我陶醉,一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态度,殊不知这种态度会遭到多数人的排斥,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认为:“没有什么能比谦虚和容忍更适合一位伟人。”一颗谦逊的心是自觉成长的开始,就是说,在我们承认自己并不知道一切之前,不会学到新东西。
许多年轻人都有这样的通病,他们只学到一点点,却自以为已经学到了一切。他们的心关闭起来,再也没有东西能进得去,他们自以为是万事通,而这恰恰是他们所犯的最严重的错误。
清晨的未名湖总荡漾着氤氲的雾气。一学子捧书于石上。晨风中,过来一位老者,问道:“你在看什么书?”
答:“朱光潜的《美学》。”
老者说:“这书不值得看。他的东西都是从国外的美学理论那儿来的。你直接看几本西方美学史就行了。”
学生不由得有些愤怒:从哪儿来的一个老头,竟敢如此贬低朱先生?他猛然站起来,合上书就走。
走不了几步,忽听见耳边有人招呼道:“朱先生您好!”
回头一看,是几个挂红牌的研究生正恭恭敬敬地向刚才那老头行礼。
学生冲上去问道:“您就是朱先生?”
老者笑着说:“我告诉你,不要看他的书嘛!当年外国的美学还没有进来,大家看它很稀奇,现在,那些书都介绍进来了,你可以直接看原著。最好是英文原著,翻译得一般会有偏差。”
学生面对朱先生,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朱先生中等身材,小四方脸,一双眼睛笑盈盈地看着学生。
后来学生才知道,朱先生患有极重的眼疾,近乎失明,可是那天学生记忆里的他分明双目炯炯有神。
朱光潜先生不愧是大师,他这种谦逊、和蔼、朴素的精神足以令我们感动。意大利的达·芬奇在《笔记》中感叹道:“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谷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谷穗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其实,越有学识、越有成就的人越懂得谦虚,也正是这种谦虚的精神促成了他们学术和事业上的成功。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作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比方:“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真正的谦虚,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事物都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来自任何方面的意见,都能听得进去,并加以考虑。这样的人能做到在成绩面前不居功,不重名利;在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主动进取。他们的谦虚并不是卑己尊人,而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一个成熟的人,必定是个谦虚谨慎的人。谦虚谨慎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低头”处世,不仅能够保证自己的额头免受伤害,还能让我们赢得世人的尊重。
【北大课堂笔记】
愈是成熟的稻穗,头垂得愈低。一个人只有低头,才能积蓄向上攀登的力量。越是有成就的人,态度越谦虚。谦虚谨慎的品格能使一个人在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而将其视为一种激励。
§§§第二节 人外有人,要学会看轻自己
谦逊是通往进步之门的钥匙。没有谦逊,我们就会太过自满;没有谦逊,我们就不会睁大两眼满怀好奇地去探索新的领域。如果我们不能保持谦逊的态度,我们或许就不愿承认错误,也就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谦逊基于力量,自负基于无知。一个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他的浅陋无知所致。一个真正成熟睿智的人,会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并从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诗人鲁藜曾说:“还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会有被埋没的痛苦。”如果在一个群体里,老把自己当作主角,别人不仅不会接受,反而会嘲笑你。要知道,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看轻自己,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才能平稳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不自以为是的人,才能够对事情判断分明;不自夸的人,他的功劳才会被肯定;不骄傲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一个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已经非常渊博,且对我们的疑惑解答得也十分正确,但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存有疑问呢?”芝诺随手在桌子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他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这就是芝诺著名的“知识圆圈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正所谓“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在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中,唯有意识到未知面的广泛,才可能在知的领域有所进步。而人一旦有了自满之心,便再无进取之可能了。
冯友兰先生说:“人往往如醉汉,‘扶得东来又倒西’,人必须有自尊心及自信心,但不可有自满心。有自信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自满心是失败的充足条件。一个人做事失败,虽不必由于有自满心,但有自满心的人,做事一定要失败。”尤其对做学问而言,自满无疑是最大的障碍,就连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体”的创立者柳公权,也差点因自满而停滞不前。
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写字,到十四五岁便已写得一手好字,所见之人皆对他称赞不已。日子久了,他便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他和几个伙伴玩耍,比赛谁的字写得好。柳公权写了一些,心想:我肯定是第一了,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得意的神情。这时,来了一位卖豆腐的老汉,看出柳公权的傲气,决定给他泼点儿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