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5063400000006

第6章 古语精言(5)

【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出自《淮南子·说林训》。铢:古代的重量单位,相当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两,形容极其微小。意思是:决定买卖千金价值的货物的人,不会计较极其微小的价钱。

【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出自《管子·乘马》。意思是:通过市场的行情可以知道国家是安定还是混乱,可以知道国家物资的多少。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出自《礼记·大学》。悖:不合理。意思是: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来的财物,也会从不正当的途径失去。

【富润屋,德润身】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富有的人,必然使其家中金碧辉煌;而有德行的人,却可以使自身的行为更加美好。

【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出自《左传·昭公十六年》。贿:财富。令名:好名声。意思是:君子不为没有财富而担忧,而应为长大后立不起美名而担忧。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出自宋代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义:合理的方法。意思是: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没有一定的物资财富是不行的;要治理好天下的财富,没有合理的方法是不行的。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出自《史记·货殖列传》。辐:车轮的辐条。意思是:致富没有固定的行业,财货也不会总是属于某一个人。对于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车的辐条一样聚集在车轴的周围,对于没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破碎的瓦片一样,很快就消失了。

【逆旅整设,以通商贾】出自(三国·魏)曹操诗《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逆旅:迎接宾客的地方。意思是:把旅店都准备好了,来迎接往来贸易的商人。诗句表现了曹操对国家安定繁荣的渴望和对商业的重视。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出自唐代张籍诗《贾客乐》。意思是:商人为了追求利润整年在外面奔走,以致于连县里的户籍策上都没有了他的姓名。

【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出自《汉书·货殖列》。商旅:指商人。谷:指粮食。意思是:经商的人多了,就会使粮食生产不足,而货物有剩余。说明农、商之间要平衡发展。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出自元代马祖常诗《河湟书事》。赊:遥远。意思是:来自波斯的老商人穿过浩瀚的沙漠来做生意,晚上听着单调的驼铃声,知道路途还远着呢。

【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序》。三宝:粮食、物品、财富。虞:古代掌管山泽的人。意思是:如果商人不作买卖,粮食、物品和财富就无法流通;如果掌管山泽的人不开发利用资源,那么财富就会减少。说明商业流通是十分重要的。

【善贾笑蚕渔】出自南朝宋鲍照《观圃人艺植》。善贾:善于经商之人。蚕渔:养蚕、打渔的人,这里指贫穷的人。意思是:善于经商的人耻笑那些以养蚕捕渔为生的人。表现了财大气粗的商人看不起贫穷的“蚕渔”。

【商贾者,所以通物也。物以任用为要,以牢固为资】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务本》。任用:实用。意思是:商人的任务就是要使货物流通。而货物,最要以实用为主,以结实为资本。阐述了商业的根本任务。

【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出自《荀子·修身》。折:亏。阅:卖。意思是:精明的商人不会因为亏了本就不再做生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熙熙:指和乐的样子。壤:同“攘”,壤壤,即众多的样子。意思是:天下人和和乐乐,都是为利益而来;天下人纷纷嚷嚷,也都是为了利益而往。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出自《史记·货殖列传》。贵:价格上涨。贱:价格下跌。意思是:货品的价格上涨到极高时就会降下来,下跌到极低时就会涨上去。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当货品的价格极高时,就要像扔掉粪土一样赶快抛售;当货品的价格极低时,就要像购买珍宝一样趁机购买。说明贱买贵卖的商业道理。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出自《史记·货殖列传》。作力:努力。少:同“稍”。大经:常道。意思是:在没有财力的时候,应该努力创造财富,等到有了一些财富后,就要靠才智来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努力争取赚钱的时机,这才是发财的常理。

【赋敛厚,则下怨上矣】出自《管子·权修》。厚:重、多。下:指百姓。上:指君主。意思是:赋税过于繁重,老百姓就会怨恨君主。说明要减轻百姓的负担,才能平复民怨。

【春贷秋赋民皆欢,春赋秋贷民皆怨】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春天放贷,秋天收税,农民就都会欢喜;但春天收税,而秋天放贷,农民就会都抱怨。

【农夫税多常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出自唐代张籍诗《贾客乐》。弃业:放弃农业。古代以农业为本业,而工商业则常为人所不齿。意思是:农民的赋税太繁重了,总是辛苦不堪,因此,他们放弃了种田的本业,宁愿作个贩卖珠宝的商人。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出自《孟子·尽心上》。易:修治。意思是:治理好他们的田地,减轻他们的徭役和赋税,就能够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出自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是:这个。意思是:有谁会知道徭役比这毒蛇还残酷呢?诗句深刻揭露了当时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出自唐代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最大的弊政莫过于贿赂猖獗,赋税繁多了。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出自《管子·权修》。意思是:向百姓征收赋税有限度,花费有节制,即使国家小也一定能够保持安定;向百姓征收赋税没有限度,花费又没有节制,即使国家再大也必然会有危机。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出自唐代姚合诗《庄居野行》。意思是:政府不让经商的人服役纳税,却将这些赋税全都加在了农民的身上。诗句反映了当时的朝廷轻农重伤的政策。

【六月禾未秀,官价已修仓】出自唐代聂夷中诗《田家》。意思是:刚到六月,禾苗还没有吐穗开花,官府就已经早早地开始修筑粮仓了。诗句含蓄而又深刻地揭露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出自宋代苏轼诗《鱼蛮子》。赋租:即租税。意思是:这个世界上,连走路都十分困难,只要脚一踏在地上,就得交租纳税。诗句表现了封建剥削之繁重和苛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出自唐代白居易诗《买花》。深色花:阿指牡丹花。中人:家产中等的人家。意思是:一丛牡丹花的价值,要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交一年的赋税。可见统治阶级是何等奢华。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出自宋代梅尧臣诗《田家语》。意思是:谁说农家的生活安定快乐?春天的赋税到了秋天还没有交齐呢!

【能知岁事报阴晴,不知官租重与轻】出自明代冯惟敏诗《禽言》。岁事:一年的农事。意思是:能够知道一年的收成如何,能够预测天气的阴晴,但却无法知道税租是轻还是重。诗句巧妙地揭示了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常常掌握在官方的手中。

【民贫轻揖让,力尽畏征输】出自清代沈德潜《夏日述感》。揖让:主客相见时的礼节。意思是:人民贫苦的时候,不会注重那些繁文缛节;在他们财力匮乏之时,害怕的是官府征收赋税。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那:同“哪”,怎么。栽禾:种田。意思是:国家规定农民的赋税是三升米,但实际上,农民却要交纳一斗米,那么,杀牛怎么会不比种庄稼强呢?诗句揭示了当时的统治者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恣意盘剥。

【一饭中人产,千金匹马装】出自清代陈恭尹诗《所见》。意思是:特权阶层的一顿饭的价值就相当于一户中等人家的全部财产;一匹马的行头就要耗费上千两黄金。诗句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特权阶级的穷奢极欲,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盘剥之重。

【天为之农,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出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农:耕种。意思是:上天给了我好时机耕种,而我不耕种,也就不会收获到粮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出自宋代翁卷诗《乡村四月》。插田:插秧。意思是:在乡村,四月间闲着的人很少,因为刚忙完了蚕桑,又得马上去插秧。描写了农事的繁忙和农民的辛劳。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出自汉代晁错《论贵栗疏》。意思是:目前最重要的莫过于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了。说明国家应将农业作为根本。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出自宋代虞似良《横溪堂春晓》。染:指春风将秧苗吹绿。意思是:春风吹来,绿绿的秧苗一望无际,连白鹭飞来都没有地方落脚了。描写了秧苗茂密旺盛的景象。

【田家何待春禽劝,一朝早起一年饭】出自宋代邵定翁诗《插田》。春禽:布谷鸟。意思是:种田的人哪里用得着等待布谷鸟来催促耕种呢?每天早起,关系到一年的吃饭问题啊!

【无奈今年又苦旱,塘水少于衣上汗】出自清代赵俞《踏车曲》。意思是:无奈今年又逢大旱,水塘里的水甚至比衣服上的汗水还少。

【务民于农桑,薄收赋,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出自汉代晁错《论贵栗疏》。畜:同“蓄”,储藏,积蓄。意思是:让百姓专事于农桑,减轻徭役,多积蓄粮食,充实仓廪,以备水旱之用,这样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了。

【救荒不如备荒,备荒莫如急农时】出自清代魏源《吴农备荒议》。农时:指春耕、夏耘、秋收三个时令。意思是:与其等灾荒来了再想办法补救,不如早防备灾荒,而防备灾荒最好就是抓住农时。

【东家道熟早芟草,西家豆稀懒打虫】出自清代袁枚《劝农歌》。芟草:锄草。意思是:东边一家的稻子获得丰收,是因为他们及时地给稻田锄草,而西边一家的豆苗长的稀疏,是因为,他们懒于给豆苗治虫。意在劝戒农民应勤于耕作、不要懒惰。

【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出自宋代陆游诗《乐池农家》。市朝:交易场所或官府治事的地方。意思是:农耕之家是最快乐的,不像那些经商的人或官府的人为了金钱地位而凶恶的争夺。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出自《淮南子·修务训》。禾苗从春天开始生长,但还必须有农民对其辛勤劳作,多下工夫,才能让五谷得以良好的生长。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出自宋代张耒诗《感春》。妇子:妇女和孩子。意思是:年景好了,妇女和孩子都感到特别快乐,太阳刚一出来,牧童就赶着牛羊到各处放牧。描写了丰年时农民无比欢乐的情景。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出自晋代陶渊明诗《移居二首》。纪:经营。意思是:人的衣食需要自己经营,只要付出劳动,田地是不会欺骗我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出自唐代张九龄诗《感遇》。岁寒心:耐寒的特性。意思是:江南的丹桔,经过了冬天还依旧常绿,不是因为南方的气候温暖,而是因为丹桔本身就具有耐寒的特性。

【昨夜新雷催好雨,蔬畦麦陇最先青】出自宋代徐玑诗《新春喜雨》。意思是:昨天夜里一声春雷,下起了一场春雨,菜畦和麦陇最先呈现出一片青绿。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镇出得齐】出自宋代卢炳词《减字木兰花令》。莎衫:蓑衣。筠笠:斗笠。惭愧:难得。意思是:农民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田间紧张地忙碌着,这正是家家户户农忙的时节。千畦的绿水中,细嫩的秧苗长得出奇的整齐,真是难得。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出自唐代杜甫诗《兵车行》。无东西:指庄稼生长的杂乱不堪。意思是:即便有健壮的妇女能拿锄掌犁,田里的庄稼还是长的杂乱不堪,排不成行。诗句揭示了兵荒年代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唐代李绅诗《悯农》。意思是:农民在炎炎的烈日下锄地,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田地上。可是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食物,每一粒都是如此辛苦得来的呢?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意思是: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个丰收年。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丰年的喜悦之情。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出自清代阮元《吴兴杂诗》。意思是:水深的地方适宜种菱,水浅的地方适宜种稻子,而不深也不浅的地方适宜种荷花。诗句描写了江南的美丽和富庶,反映了劳动人民充分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情形。

【春不夺农时,则有食;夏不夺蚕工,则有衣】出自《新唐书·来济传》。蚕工:与蚕事有关的工作。意思是:春天不耽误农耕的时间,就能有粮食吃;夏天不占用蚕事工作,就能有衣服穿。说明了农桑的重要作用。

【数夺民时,大饥乃来】出自《吕氏春秋·上衣》。时:农时。意思是:多次占用耽误农时,就会造成大的饥荒。说明农时不可违。

【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出自宋代徐照《促促词》。长:同“常”。意思是:男子努力耕作,但还是经常忍饥挨饿;老妇辛勤纺织,却总是没有衣服穿。说明了劳动人民虽然辛勤劳作,但却总是缺衣少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出自《管子·治国》。本事:指农业。末作:指工商业。意思是:抛弃农业而从事经商,就会使田地荒废,使国家贫穷。

【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出自《国语·周语上》。王事:公事。意思是:在所有的公事当中,最重要的是专力于农业。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妨害农事的。

【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出自《韩非子·解老》。数:多次。功:成绩。意思是:做工之人总是改变自己的行业,就做不出成绩来。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出自《庄子·养生主》。后常将此句用“目无全牛”来概括。意思是:在我开始杀牛时,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然而,三年之后,我再杀牛时,就再没看见过全牛了。说明实践能让人的技术更加纯熟。

【人间巧艺夺天工】出自元代赵孟頫《赠放烟火者》。意思是:人间的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胜过了天上工匠。

【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出自《商君书·算地》。手:技术,手艺。意思是:对于手工业者来说,他们的资本就在于他们手中的技艺。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出自唐代李白诗《秋浦歌》。紫烟:冶炼炉上冒出的烟云。意思是:冶炼炉的炉火将四周照得红彤彤的一片,红色的火星四处飞溅,与升腾的紫色烟雾交织在一起。

【工不兼事则事省,事省则易胜】出自《慎子·威德》。意思是:工匠不同时做两种工作,那么他们的工作就专一,工作专一就容易取得成功。说明只有专才能精。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出自唐代秦韬玉诗《贫女》。斗:比。意思是:贫家女敢用精巧的针线活夸耀自己灵巧的双手,而不和别人比试双眉画得好。诗句表现了贫家女儿对自己劳动的自信和朴实的性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做工的人要想做出好的器物来,就一定要先将他的工具搞好。

【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出自《列子·汤问》。造化:指天地。功:精好。意思是:工匠技艺之精巧,可以与天然媲美。赞叹工匠技艺之高。

【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务本》。工匠以制造出的器物有实际用处为根本,以弄巧粉饰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