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
5029000000019

第19章 交际课——从关照他人中得到自己的幸福(3)

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你会发现,你变成了别人肚子里的蛔虫,他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进入你的视线之中。在各种交往中,你都可以从容应对,要么伸出理解的援手,要么防范对方的恶招。

当然,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如何运用这条规则,这是导致他们人生失败的一大原因。可是,也许他们至死都不知道,由于不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丧失了许多可以成功的机会,因为没有人教他们。

在哈佛的众多校长中,劳伦斯·萨默斯是任职时间最短的一位,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资历不强,而是在教职员的第二次不信任投票的压力下,不体面地“被迫辞职”。

萨默斯在美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28岁时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2~1983年在总统里根经济顾问委员会任职;1983年受聘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并且成为哈佛大学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91年在世界银行贷款委员会担任首席经济学家;1999年担任克林顿政府第71任财政部长。2001年,47岁的萨默斯接任哈佛校长,由于他一向行事随意,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说话时喜欢“信口开河”,曾在公开场合说出“女性先天不如男人”的话,这种被斥为“性别歧视”的论调,直接导致哈佛大学引爆了一场“反萨默斯风”,导致他与同事的关系紧张,严重影响哈佛的团队精神,于是哈佛的教职员纷纷向萨默斯投下不信任票,在教职员舆论的压力下,萨默斯只好主动辞职。

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为他人着想,迟早要摔跟头。而那些做事处处为他人着想,不仅能为自己获得好名声,为周围的人所敬重,更能使自己拥有一个谦虚、平稳的心态。

给别人面子,自己才会有面子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你懂得维护别人的面子,你将会成为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相反,如果你剥夺了别人的面子,你将可能会因此而承受不友好的待遇,甚至会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命运前程。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有尊严,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给自己留面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你懂得维护别人的面子,你将会成为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相反,如果你剥夺了别人的面子,你将可能会因此而承受不友好的待遇,甚至会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命运前程。

记得曾有人向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参加工作那一年,公司一次性地招收了很多大学生,总经理专门抽出时间和我们座谈,并拿着人员名单,说要与大家认识认识,点到谁的名字谁就站起来做自我介绍。

开始的时候进行得很顺利,但点到一个仝晓晔的名字时,总经理停了下来,皱了皱眉头,然后念出了“工晓华”,但没有人站起来。我立马明白了——总经理不认识“仝”和“晔”这两个字,分别念成了“工”和“华”,而这位名叫仝晓晔的就坐在我旁边,我赶紧拍了拍他,让他站起来。不料,他站起来时说:“某总,我叫仝晓晔,不叫工晓华。”这让总经理感到很尴尬,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

看到这种情形,我立即站了起来,大声说:“某总,对不起,这是我的错。现在我在总经办实习,这份名单是我打的,因为打印机没有油墨了,所以字迹不清晰,有些字打得不清楚。”某总很大度地说:“咱们是一个大企业,以后不能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了,如果上报材料出现这种事情就麻烦了,记着散了会就把新墨盒换上。”接着就往下进行了。其实,我压根就没有见过这份名单,只是灵机一动,替人解围。当时只是觉得总经理在那种情况下太尴尬了,自己出于同情想照顾一下领导的面子而已。但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是我们那批员工中第一个转正的,工资比别人高一级,两年后就成了总经办副主任。更没想到的是,就在我被任命为总经办副主任没几天,那位叫仝晓晔的同事来找我签字办理辞职手续,理由是感到压抑。没想到一件很小的事情竟然造成了我们两个人完全不同的境遇。

故事中的主人公很理解他人的心理,他知道总经理也是要面子的,所以就及时地给他了一个台阶下。后来,总经理出于感激自然也给足了这个临时帮自己解围的“我”的面子,让他一下子就平步青云。而那个名叫仝晓晔的同事则由于不懂得维护他人的面子,也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回报,最后他不得不辞职离开这家公司。一个让别人失了面子,一个却及时地挽回了他人的面子,结果自然也完全不同。而且就是由于这么一件很小的事情,却导致了二个人完全不同的命运,其实一切都是“面子”的作用。

一位丈夫请妻子到餐馆吃生日餐,有道菜是“蚂蚁上树”,可端来的菜盘里只有粉丝不见肉末。

妻子故作不知,问服务员:“服务员,请问这道菜叫什么?”

服务员仔细一看,不好意思地回答:“蚂蚁上树。”

“怪了,怎么只见树不见蚂蚁?”妻子有些得理不饶人。

面对一声高过一声的诘问,服务员十分窘迫。

丈夫见状,马上接过话来:“老婆,大概蚂蚁太累了,还没爬上来。服务员,麻烦你给老板说一声,赶紧给我们换一盘爬得快的蚂蚁,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呀。”

服务员如释重负,赶紧为他们换了一盘名副其实的“蚂蚁上树”。

这位丈夫真是善解人意,他的话幽默风趣而又大度,既缓解了紧张的气氛,又让双方都找到了体面下台的契机。

妻子听了他的话,会展颜一笑;服务员呢,则带着感激的心情,想办法补偿过失。这样机智处理问题的人,才是睿智成熟的交际高手。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都会注意自己的社交形象。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如果让人下不了台,他会对你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同样,因为你为他提供了“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维护了自尊,他会对你更为感激,产生更强烈的好感。所以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你给了别人尊重,同时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英国首相狄斯雷利就是一个很善于给人面子的人。有位军官一再请求狄斯雷利加封他为男爵。此人才能超群,但尚不够加封条件,狄斯雷利无法满足他的要求。狄斯雷利便对他说:“亲爱的朋友,很抱歉我不能给你男爵的封号,但我可以给你一件更好的东西。我会告诉人们,我曾请你接受男爵的封号,但都被你拒绝了。”拒绝男爵封号这消息一传出,众人都称赞该军官谦虚无私,淡泊名利,对他的礼遇和尊敬远远超过任何一位男爵。军官非常感激狄斯雷利,后来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和军事后盾。狄斯雷利给足了军官面子,军官自然也回报了他一个更大的面子。

倘若狄斯雷利处理此事采取公开揭露的办法,或挖苦奚落,乃至严厉斥责对方,使其体面大失,无路可退,势必导致军官恼羞成怒,撕破脸皮同他人闹一场。到头来,双方都是输家。狄斯雷利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成就的是两个乃至众多的赢家。

人人都爱面子,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尊严和地位。面对弱势群体或者失败者,我们往往由于自己的优越,或有意或无意地丢失了别人的面子,抹杀了别人的感情,伤害了别人的尊严,却还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孰不知,今天你在这件事情上丢了别人的面子,来日别人一定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为难你。这就是你没有给别人留面子,别人自然不会给你面子了。所以,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一点,就一定要记得适时地给他人留一点面子!

莫为小事而斤斤计较

人生是由许多烦恼所组成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点烦恼都没有。倘若我们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斤斤计较,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永远都处于苦闷之中。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学会放下,千万别为一丁点小事斤斤计较。

很多人常常为一些小事而生气。但是,生气的情形各不相同。有的人大发雷霆,有的人沉默不语,还有的人让你看了哭笑不得。虽然生气时的样子千奇百怪,但生气时脸上显示的大多是丑态。不管是发脾气还是生闷气,长期下去,都会使你面部表情呆滞,无精打采。

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行事。人生是由许多烦恼所组成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点烦恼都没有。倘若我们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斤斤计较,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永远都处于苦闷之中。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学会放下,千万别为一丁点小事斤斤计较。

从前,有个妇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生气,和邻居朋友的关系都搞得很僵。她非常恼火,想改吧,一时又改不了,于是终日闷闷不乐。

有一天,她和一个好友聊天时,说出了心中的苦闷。朋友听完后就对她说:“我听说南山庙里的老和尚是个得道高僧,他也许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难题!”

于是,她去找那个高僧,对高僧说:“大师,我怎么总是生气呢?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高僧笑而不答,却说:“哦,施主,请跟我来!”高僧把妇人带到了一个小柴房的门口,说:“施主,请进!”妇人很奇怪,但又不明白高僧的意思,她硬着头皮走进了柴房。这时,高僧迅速把门关上并上了锁,继而转身走了。妇人一看,更加生气了:“你个死和尚,为什么把我关在里面啊?”“快放我出去……”

骂了很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了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最后妇人总算是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回答说:“我只是在生我自己的气,我为什么会到这鬼地方来受罪。”

“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够原谅别人呢?”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许久,高僧又来问她:“还生气吗?”

“现在不生气了。”妇人回答说。

“为什么呢?”

“气也没有办法啊。”

“你的气还没有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以后仍会很剧烈。”高僧说完便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立即上前说:“我现在不生气了,原因是不值得气了。”

“还知道什么叫不值得呀,看来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的。”高僧笑着说。

当高僧迎着夕阳站在门外时,妇人这样问高僧:“大师,气是什么东西呢?”

高僧把手中的茶水倾洒在了地上。妇人看了很久以后,顿悟,叩谢后回去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生气之所以不快乐,那是因为自己太过计较于生命中的得与失。面对生活中的锁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太放在心上,因为实在太不值得了。

何必因为一些小事而搞得自己气愤难平呢?气其实就是别人吐出了但是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就会觉得反胃;你不在意它的时候,它也就会自动消失。

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曾说:“我从来没遇见过不喜欢的人。”

那你呢?也和罗吉士一样,每天都开心地与人交往吗?还是早上一起来,看到任何人都会感到心情郁闷呢?

1898年冬天,威尔·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

有一天,他养的一头牛,为了偷吃玉米而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最后被农民杀死。依当地牧场的共同约定,农民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民没这样做。

罗吉士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于是带着佣人一起去找农民去理论。

此时,正值寒流来袭,他们走到一半,人与马车全都挂满了冰霜,两人也几乎要冻僵了。

好不容易抵达木屋,农民却不在家,农民的妻子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等待。罗吉士进屋取暖时,看见妇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后还躲着几个非常瘦小的孩子。

不久,农民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而来的。”

罗吉士本想开口与农民理论,忽然又打住了,只是伸出了手。

农民完全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便开心地与他握手、拥抱,并热情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这时,农民非常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

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

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正事,以便处理杀牛的事,但是,罗吉士看起来似乎忘记了,只见他与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

饭后,天气仍然相当差,农民一定要两个人住下,等转天再回去,于是罗吉士与佣人在那里过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们吃了一顿丰富的早餐后,就告辞回去了。

走了这么一趟,罗吉士对此行的目的却闭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佣人忍不住问他:“我以为,你准备去为那头牛讨个公道呢!”

罗吉士笑着说:“是啊,我本来是抱着这个念头的,但是,后来我又盘算了一下,决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吗?我并没有白白失去一头牛啊!因为,我得到了一点人情味。毕竟,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然而人情味,却并不是很容易得到。”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表现在言行上便是为了小事斤斤计较,然而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的心是否真的充实呢?

人与物之间是无从比较的,真正的无价必定表现于无形,就像大师的雕刻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价格与实体上,而是创作者对作品付出的情感与附在作品身上的生命感悟。

在这个故事中,罗吉士虽然失去了一头牛,却换得农民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难得遇见的人情味,这段经历更让他懂得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莫为小事而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