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始终珍藏着两件心爱的东西:一条红领巾,一个大队长臂章。1960年10月间,他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和本溪路小学少先队组织的校外辅导员。他的工作任务很紧张,但他经常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或者在大风大雨不能出车的时候,跑到学校去,和教师、辅导员和少先队员们谈心。平日里,他也抓紧一切机会,从报纸上、刊物上搜集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的故事,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一有工夫就讲给孩子们听。他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他,把他看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
雷锋和孩子们相处久了,发现有些孩子本来很聪明,可因为调皮惯了,自己管不住自己,经常违反纪律,影响了学习。因此他觉得当辅导员,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雷锋叔叔”这个称呼,就是在那个时候叫起来的。
当时,陈雅娟是学校少先队的副大队长,雷锋能成为本溪路小学的辅导员,她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1961年8月,陈雅娟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在新建的本溪路小学读书。一个星期天,陈雅娟和几个同学到学校对面的公园去玩,在那里遇见了几位解放军战士。那时,小学生对解放军叔叔是非常崇拜的,他们亲切地问小朋友们是哪所学校的,不知是谁忽然冒出来一句:“解放军叔叔,做我们的校外辅导员好不好?”一位解放军战士说:“做辅导员我们恐怕不够资格,你们还是找雷锋吧。”“可是,雷锋在哪个部队我们可不知道啊。”这时,那位解放军战士又说了:“雷锋就在你们学校旁边的那个部队。”那时候雷锋在抚顺已是大名鼎鼎。当陈雅娟听说雷锋的部队就在学校旁边,雷锋可以给他们当课外辅导员,她高兴得一宿没睡。第二天一早,她就跑到学校向大队辅导员汇报了这件事,并且亲自跑到雷锋所在的部队硬是软磨硬泡地把雷锋“抢”来了。
当时,雷锋已经是建设街小学(今雷锋小学)的校外辅导员,雷锋在部队又是班长,工作特别忙。但在陈雅娟他们的诚恳要求下,部队首长还是答应了让雷锋担任本溪路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回到学校,陈雅娟又找到大队辅导员,说:“雷锋叔叔既做学校辅导员,也做我们五年级四中队的辅导员好不好?”就这样,雷锋又成了陈雅娟所在班级的校外辅导员。在校外辅导员的聘请大会上,陈雅娟又非常荣幸地亲手给雷锋叔叔戴上了红领巾。
1962年大年三十晚上,陈雅娟带着整个班级的同学到雷锋所在部队参加联欢会。联欢会结束后,雷锋送同学们回家。在路上,雷锋问同学们:“你们长大后都想做什么呀?”“我要当工程师!”“我要当画家!”“我想当作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陈雅娟说:“辅导员,部队要不要女兵啊?要女兵的话,我也想像你一样去当兵。”
雷锋说:“我们国家需要工程师,需要作家,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人从事的工作。你们一定要记住,只要是国家需要,干什么都是有出息的。”
“只要是国家需要,干什么都是有出息的。”雷锋的这句话影响了本溪路小学五年级四中队的少先队员们。等他们长大了,会更深切地体会雷锋:“他平凡,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做着平凡的事情。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驾驶员,但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他做到了最好。”
现在,在抚顺雷锋纪念馆和雷锋小学,给雷锋塑像戴红领巾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微风吹过,红领巾在雷锋像胸前拂动,像一团火,像一颗跳动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