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倘若某意识由你内心本源生出,那则为心底深深的烙印,无时无刻不准备为你指明道路,鸣响警钟。防止错误,令你成长。
也许有人会认为,此二者有如此之大的区别吗?获取的意识,如果自己洗耳恭听,躬亲实行,怎不如自身悟出的意识?
非常简单。贪婪,人之本性。
首先,失败、跌倒,是人在追求成功时的副产品。成功,是追求的目的。
无限大的成功,是追求的终点。
“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希冀取得更大的成功。但假如太过于追求,乃至不惜越过底线,不惜以不该作为代价的事物作为代价,则为过分之欲望,则为贪婪。
在追求的时候,除了自己内心的准则,外界的因素都只是分量不同的参考。
所以,外来的意识,无论是以何种状态主动吸收抑或被动灌输,都需要经历刻骨铭心的实践和影响重大的结果,才有可能被同化。跌倒受伤,就是这样。
打个比方,一个孩子,我告诉他拉完屎一定要擦屁股,但他爸爸告诉他千万别擦屁股,他应该会践行后者。而当孩子践行之后,才会清楚地意识到正确的做法。
失败后,若不大贪婪,此意识可能会被你接纳;成功后,你必会追求更大的成功,此意识,或许只能成为稍清晰的参考,因贪婪程度而异。
送给所有正在追求、准备追求、不再追求、永不追求、不知何为追求的人一句话:能在赢时退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无所可得,无所可失。
沿着某一轨道走久了,不论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正轨,是不是将近尽头,你都会浅浅地爱上它。
我从未去过任何我未曾去过的地方
我从未去过任何我未曾去过的地方。这句话忘记从哪里看来。
对于它,我有自己的想法。
说实话,这是许多人内心的写照,在生活中许多小事上都有侧影。比如吃饭,渐渐不喜欢去没去过的餐厅;比如逛街,渐渐不喜欢去没去过的商场;例如聚会,渴望只有老朋友;例如旅行,渴望故地重逢……
我从未去过任何我未曾去过的地方。而且,我也不想。
这是为何?拥有感,控制感,这是两种很难解释且微妙的感觉。
当你熟悉并习惯一些事物、一些方式、一种空间、一种状态后,你便不想改变,既不想前进,也不愿后退,只想保持原状。然后在有需要的时候不断重复。
不管何种事物,不管它以何种姿态存在,不管你高大或渺小,都会在这之后对其产生拥有感和控制感。在潜意识中感觉它是你的,并感觉被你控制,甚至被你占有。因此,无形之中,冥冥之下你就对此喜爱,同时不希冀甚至厌恶变革。
比如你天天去吃麦当劳,有一天去肯德基,虽然说不出有何不同,但就是觉得不太爽快,不太自在,不太放松,不太舒服,还想回麦当劳,并近期都不想再来肯德基。我若问你,你只会挠着头说自己也不大能说清楚只是习惯旧的东西。
究其本质,你已经对麦当劳产生拥有感和控制感,就是这样。
沿着某一轨道走久了,不论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正轨,是不是将近尽头,你都会浅浅地爱上它。虽然浅浅的,却忠贞不渝,不想变化。
因为难以察觉、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拥有感和控制感。
不知道这是不是有点儿太扯了。
但“地球是圆的”当年也很扯。
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尽量多地顾及他人的利益。
世界,需要正能量的翅膀。
换位先于感受
身体不适,不得不去医院。
我对此极其厌烦,虽然在家也没什么重要事情,但仍旧不想打破一成不变的平静。
到达医院,下午一点半。不惊讶于挂号窗口一列列的长龙,只是奇怪为何长龙于原地盘旋。
队列,没有丝毫的移动。起初,我还为这不增不减的现象而疑惑,后来才明白原来窗口尚未打开。
我有点儿感觉莫名其妙,认为医院是否应该十二点半或一点便开始挂号。
经询问不耐烦的护士,才得知还需要一刻钟才开始挂号,即为一点四十分。
这时间,是否应该早些,这么多人从大街小巷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风尘仆仆地赶来,带有各自的不适,怀揣病痛,这时间,是否应该早些?
没办法,医院就是如此规定的,我默默地站在了队尾。
当时,等待的过程中,我就不停地在心里抱怨,抱怨医院为何挂号时间如此晚,等等。而后想来想去,觉得有点无聊,便放任眼光四处游荡。忽然,发现挂号室的帘子上似乎有些空隙,仔细看,看见几个护士坐在椅子上歇息。
“我要是护士,希望再晚点开始挂号。”脑海里,一个声音这样说。这个声音清晰得仿佛是我自言自语。
这,就是换位。
当身为患者,我希望早开始挂号,越早越好;当身为护士,我希望晚开始挂号,越晚越好。我们都有各自的道理、理由、难处、苦衷……
我们谁都不高尚,只希望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当身处相异位置时,我们的第一想法,总是如何可以得到更大更多更好的利益。其次,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考虑,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这是层次的递进,依每位参与者的思想道德优良高尚的程度不同而决定此人可达到何种层次。就好像今天我身为患者,第一想到的是挂号时间太晚,而后才可想到其他。
这再正常不过,但每一个人,都应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想想“其他”,想到的“其他”应该多一些。
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尽量多地顾及他人的利益。
世界,需要正能量的翅膀。
对于自己,希望有一天,可以换位先于感受。
人不能总是缺乏深谋远虑,不能总是仰仗怀抱侥幸心理。
不可触及才感受
一天晚上,家庭聚餐,饮少辄醉,兀自溜达。
突发奇想,打算收拾衣柜。
遂打开衣柜,胡乱翻腾一阵,便准备关柜门。恍惚间发现柜门有可能夹到手,但因酒醉头脑昏涨,行动快于思考,关门先于缩手。
真的被夹了。
后来,我认为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懒得动手,先把门关上吧,看看是否会夹到。而且,那时潜意识中一定存在侥幸的成分。
即使醉酒,也不应该这样。
对于许多事物,不可触及才感受。
很多时候,许多事物,假若尝试后才发现结果,好的就罢了,但若是不良之后果,岂不要自己承受一切?
所以,无论处于何种情况,均应提前作出判断,事先预料未来情况,然后再产生行为。就如柜门,先观察会不会夹住手,然后再关门。
其实,你可能会认为被夹手不足挂齿。不过,倘使以这种消极的状态行走于尘世,夹到的就不只是手了。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至桥头自然直。”这句话有时候不能坚信并以此安心。人不能总是缺乏深谋远虑,不能总是仰仗怀抱侥幸心理。
有时候,只不过恰好有路。
鼓掌应契合时机,跺脚应确凿无误。
沉默,不是哑巴
在某些场合时段,常常需要鼓掌。
但假若鼓掌不合时宜反而办了错事。
假设一个场景,讲座。
别人安静时,你鼓掌。别人鼓掌时,你安静。
哪个正确?
这非常复杂。
摒弃倒掌以及神经病种种可能。
第一种情况极可能是你猛然间感觉演讲者的某句话异常精彩,情不自禁地拍击双手;第二种情况极可能是你一直处于酣睡状态,从始至终心不在焉。
但大多数情形下,第一种情况你会遭到白眼和鄙视,会被认为是个傻缺二百五;第二种情况无人关注,你是个合格的倾听者。
事实上应该如此吗?
你认为,谁该受到表扬?谁该负担批评?
多么不公平。
其实,世风日下,有时候被关注不是好事。出人头地,积极参与,甚至不如消极应付。
同样,在军训的队列中,原地转向需要跺脚,假如你跺得不好,反而不如轻移脚步,不跺脚。
当然,若每个人都这样想就忒好玩了。能这样,但不应这样。
鼓掌应契合时机,跺脚应确凿无误。
能做好还是要做好,不能做好要尽力做好。
但万事皆如,存一例外——说话,沉默,无人认为你是哑巴。
如果想做好咖啡,必须有一颗咖啡师的心。
没那么高尚
刚才在车上,无意间打开广播电台,听到一个节目,大致是在采访一位挺有名的咖啡师。节目中,那位咖啡师这样说:“如果想做好咖啡,必须有一颗咖啡师的心。”大致意思就是假如你想做好咖啡,就必须要多么多么热爱这个行业,心如止水、心无杂念,等等。
我听后,觉得他应该是咖啡因吃多了。
我说,大家都别装了,都把那层薄薄的窗户纸捅破算了。上面这些对于内心的要求与自我所要达到的境界,针对的是学者、艺术家、作家甚至苦行僧这类人。
你一个咖啡师,别一讲什么都要让别人瞠目结舌、五体投地,让自己悲怆不已、痛哭流涕。你没那么伟大,也没那么高尚。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敬业乐业”的问题而已。
就拿咖啡师来说,在做咖啡时,别觉得自己比买咖啡的人委屈,多多寻找职业的乐趣与成就。在挣钱的同时,感知到职业的乐趣,这就足够且相当好了。
有时候,有些职业的乐趣与成就从客观与事实上来看的确如海中珍珠般寥寥无几。这时,你必须要骗自己,告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多么多么牛逼。这样,你才能干好,才有机会找到职业的乐趣与成就。
为利而来,为名而往,没那么高尚。
许多人,许多人。
亲人,永远是最重要、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重要的父母
在与很多人的交流中,我越来越发现许多人认为父母不重要,认为自己生活中的许多与父母无关,而父母给自己更多的是拖累……总之,父母的存在,弊大于利。
当然,这些人并不是希望老爹老妈去世,他们只是想让父母如陌生人般存在,除了给予自己利益好处之外不要出现,也不要存在交集。
抑或,忽然想念时,触景生情时,浅尝辄止见一见。
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人不能总是相信感觉。有时候,感觉太肤浅了,远不如思想深刻。感觉的深层即为思想。有时可以一下子感觉到深层,即感觉等于思想;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却只能感觉到浅层,需要努力继续感觉和深入思考,才能够感觉到深层,才能令感觉等于思想。而这之前感觉却远远不及思想,不仅浅显,而且往往存有偏差。
浅层和深层,差异有时不仅仅在于层次深度,或许还在于方向。遗憾的是,感觉到浅层的浅层思想往往存在方向差异,往往是偏差甚至错误的。更遗憾的是,人们感觉到浅层之后,因为诸多原因,往往难以深入。
言归正传。许多人的感觉是错误的。无论何时何地,父母都以最重要的形式存在着。
许多人不知道,父母一直是他们一切行为思想的支持。他们感觉不到,是因为父母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只被他们的潜意识所感觉,于主观大范围意识中却被无意间忽视。
简单来说,是父母在供养着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的潜意识安心踏实,潜意识正向影响主观意识,潜意识与主观意识构成内心,继而使他们的所有内心感到安心踏实,使这整个人感到安心踏实。
他们的主观主体感受不到父母的重要性,但父母所给予的无价事物却被他们全部受用。
这样,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如此状态呢?
当然有。
假若是天生有思想,思想深刻者,莫须多言,一切清明,已然如是。假若是“许多人”,那么他需要思想上受到此方面的强烈冲击。何为“强烈冲击”?昔日炯炯之人,今朝一抔黄土,此乃极致冲击。
朝晖夕阴,不知晦朔,风云变幻,世事无常。
亲人,永远是最重要、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讲座,如果意义不大,请不要参与。
假若必须参与,请确保自己的本心思想足够强大。
洗脑的讲座
人们常说讲座有洗脑的功能,前日躬身实践,方觉的确如此。
何谓讲座的洗脑?
就是把一些事物灌输给你,而且你接受了,同时你被同化了。甚至讲座开始之时,你所认为的一派胡言在最后阶段却被认为无比正确。
原因何在?
究其根源,有一种潜意识使然。
在听讲座时,坐在下面的椅子上,看着上面有一个人滔滔不绝地口若悬河。万籁俱寂,你与其他听众安静无声,专心与否不重要,你们都处于台下,都注视着上面那个人。
无论身份如何,不管内心何种状态,你都会认为台上的人是高你一等的大师。被这样的环境裹挟,你会认为演说者的话语都是正确的,应该被听众吸纳的。
真是这样的。
你的内心可能会有不和谐的声音,比如假意肯定他是招摇撞骗,假意肯定你听到的是胡言乱语,假意肯定他是花钱才得以站在此地……但你已经身处此种境地,落入旋涡,进入系统,无法脱离干系。你的潜意识会告知你,他能对这么多人讲话,肯定是有本事的;他对这么多人讲话,应该是正确的。而你坐在这里,必须带走些什么。
现在,他已经开始攻击你的思想了。
你固有的思想意识在这样的境遇下弱不可言,忽略不计。而假如你的本心不够强大,你就没有任何防御了。
就像城堡,围墙破败羸弱,且没有守军。
这,就是框格形式的力量。
对待讲座,或心不在焉,或全神贯注。所以,讲座,如果意义不大,请不要参与。假若必须参与,请确保自己的本心思想足够强大。
倘若,本心思想足够强大,请调动所有力量,尽力吸收或全力抵抗。
倘若,有一天我去给别人讲座,衷心希望听众不明白这些。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座右铭,不该如此低贱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此为当下十分流行的一句话,甚至很多人都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的人本没有座右铭,看见这句话,有了;有的人本来有座右铭,看见这句话,改了。
有些人的“箴言”、“格言”、“座右铭”等等真是改得好快啊,比对老婆编瞎话、向情人吹牛皮还快。
看见觉得好似更加契合自己的便将曾经的一脚踹开,然后某天又重新认为还是以前的更好,就又换回来。
这属于什么?属于,你真的没有独立的思想与意识。
那么,没有座右铭的人呢?其,尚不如前者。
连对自己的规则、守则、准则、要求、清规、戒律、禁忌、底线都没有,对自己想说的话都没有。
你,真的没有思想与意识。
何其悲也!
座右铭,不该如此低贱。
本宫的座右铭,多年未变,以后应该也不会改变。但若有一天,它有改变的必要了,我也不会挽留曾经的发髻。
这一切,只能说明我曾经思想还不够成熟。
对于改变,想说,任何的改变我都不喜欢而且抵触。
但若必须,该变,就变。
原谅我用低贱这个词,因为有的东西真的很贱。
真的很贱
闲来无事,去逛奥特莱斯打折店,发现川久保玲COMME DES GERCONS PLAY竟然打五折,顿时大吃一惊。
曾经热爱潮流的我,青春年少,常常游走于各个潮流聚集地。平时,也常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论各类潮流单品。
多少年,大概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我,认为CDG PLAY永不打折。
在时尚潮流界,不打折的都是好东西,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因此,在同级别的商品中,CDG PLAY的单品被我们认为是比较不错的。不打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但现在,却变成这样。
不打折,这是PLAY曾经的承诺。过人之处在于,这是有延时效果的承诺。
因为一开始不打折,我们觉得这个品牌牛逼,这就是影响。而日后,它也加入了打折的行列,但这个原先的影响犹存。因为在最初,它存在与众不同的优点。即使现在打折,我们还是认为它仍然存在许多优点,仍觉得它不像其他潮流品牌那么低贱,好似LV与GUCCI,LV就是不打折的。
原谅我用低贱这个词,因为有的东西真的很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