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康熙帝国的那人这事
5011100000034

第34章 漫长的等待(4)

刘国轩说:“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这个情报,我已在上次会议传述过了,今天召集开会,主要是研究重定防务,我们台湾,港道迂回、地势狭窄、波涛湍急,可谓至险至固,从这点上看,这里不是可以力斗取胜之地,施琅当年固是一员海上猛将,可他在陆上生活十几年了,现在也已成为老旱鸭子了,不足为惧,现在军士中有恐施症,这是要不得的,我们要的是加强斗志、加强防务、加强防守,我们不怕打仗,更不怕施琅。我们中的许多将领身经四十年战争烽火,又拥有矢忠矢勇的官兵,我们一定能够打退施琅的各种进攻!”

会后,刘国轩率领有关将领,达澎湖进行视察,他乘坐快艇仔细巡视了这里的大大小小三十六屿,下令在控扼澎湖澳口的鸡笼屿、风柜尾各设一个重炮台,在四角山、中心湾以及虎中、楠盘屿各设一座炮台,东寺、西寺内外堑增设炮台,妈祖庙进一步加固城防,整个澎湖组成了一个火力纵横交错网,如此周密的军事防守,一些将领也称颂过去没见过。

刘国轩说:“我要亲自出守澎湖与施琅老儿在此决一死战!”

接着,刘国轩回到台湾岛,与郑聪、冯锡范等文武官员巡视了战舰和鹿耳门防务、鸡笼防务,指示加固城墙、开沟浚濠、架设火炮、紧严守御,立功者奖,失败者斩。

施琅抵达厦门,他的好多亲朋故旧都来拜见,可是他一个都不见,因为他没有时间应酬,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对台湾用武力征剿上,选拔将领,整船练兵,同时还对台湾派出密侦人员潜其内部搜集情报,联络过去旧部,作为内应。这些具体战备工作,他进行得很顺利,没受到大的阻碍,可是在何时进攻台湾这个大事上,利用北风还是南风,他与总督姚启圣的方案完全相异,发生了分歧。为了不影响征战,完成皇帝交给他的重任,施琅上书奏请皇帝,要求专征的报告,他说:“倘若皇上信臣愚忠,独任臣的讨贼,令都巡二臣粮饷接应,俾臣整搠官兵,时常在海上操练,勿限时日,风利可行,臣即督发进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何难一鼓而下。事若不效,治臣之罪。”

施琅这个意见,请求皇帝批准他独掌征剿台湾的指挥大权,是防止总督和提督之间由于对事情的看法不同,意见不一致,影响进军大事。

还是施琅刚到福州任上不久,总督姚启圣就对施琅说,要利用冬季常有的北风分兵两路:一取台湾,一攻澎湖。

“我认为季风不利于我,看来一路顺风,如果风向骤变,船舰飘散去指挥将不堪设想,明年三四月间,可利用北风减弱的时候进兵当为有力,我的意见不是兵分两路,而是集中兵力攻取澎湖,扼住其咽喉,台湾将自溃。”

这样,两个人的意见完全不同,明显的分歧,不但影响了军事计划的实施,渐渐涉及到个人的感情。

这个问题的出现,原因很复杂,它涉及到皇权、王权、体制,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我们只叙述这个中的故事。单说这清朝王权是“以满制汉,以文治武的办法,作为统治一切。各地遇有大的战争发生,前线最高指挥官一般都由满族八旗将领担任;而作为文官的各省总督、巡抚对直接统兵作战的提督、总兵等武将拥有节制权力。

攻台方略是经皇帝谕准,进行朱批,按照惯例所有的武力攻台决策中,均都提出在福建的八旗将军喇哈达、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同水师提督共同进剿。皇帝决定重新任用施琅并在瀛台赐宴中,也语重心长地对施琅说:攻台要与将军、总督、巡抚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明确指定谁为攻台的清军主帅。如按一般常规,主帅应是八旗将军喇哈达。可是康熙又看到,这个喇哈达让他骑射,无疑他是一员骁将,称得上是“巴图鲁”,要是他指挥渡海,他才是真正的旱鸭子,过不了江,而且这个人对于攻占的言行,都是同康熙唱反调的,能把这样的人作为攻台这台戏唱主角吗?所以,康熙曾启用汉将。

可是这件事闹到他的面前,确使康熙有点头痛,一时踌躇起来,这时正好李光地上奏,回闽探母,就问他:“李爱卿,施琅在福建情形如何,你可知道一二?”

李光地微笑地说:“听说督都、将军等人都与他合不来,并且上奏到皇上这里!”

“爱卿不妨说说看。”

“这两个人,一个一心为国,不为己,一个一心为国,二心为己,所以把事情闹到皇上这里了。”

“爱卿再把这为国为己详细为朕说来好吗?”

李光地道:“姚启圣不惜官位、身家性命多次举荐施琅,他的出发点是一心为国,为我大清一统江山荐才;同时姚总督在对台湾招抚工作,著有成绩,在争取郑军、瓦解郑氏集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他想征台湾,再立新功!而姚总督文攻他是强手,但他在武备上是纸上谈兵,施大人与姚大人的意见相左,便出在这上,施大人以他一个海战军事家的眼光而不顾友谊情面,力陈要圣上交给他专征大权,为的是不受干扰、掣肘,心存只有国家统一这一条。”

“你这样一说,朕的心里明亮了。”康熙说:“这两个人不合的缘起,是由南北风之争。”

“这是征台比起练兵、选将还重要的一个问题。”李光地说:“乘南风用兵,在我看来这是施琅一生海战经验的一个总结、创造,十分中有九分胜。而乘北风呢?十分有一二分胜。”

“朕不懂海上的学问。”

“海上风讯,北风夜间大,白日小,南风则白日有,夜间无。澎湖与台湾有海沟,这里不可轻进,要进需要急进,若不能急进,白日北风小,尚可在水上依泊,至夜狂风作,即便有百万战舰,都可能被吹得七零八落,无踪无影。战舰一入大洋,辽阔无垠,即便再高的指挥者,要想把北风吹散的舰船再聚拢来,非一月之久不可。乘北风这不是侥幸于万一吗?这种胜败由天,难道不是十分中只有一二分胜?”

“那么,用南风呢?”

“我先向圣上描述一下船舰入海的情形。”李光地说:“我们向澎湖、台湾进取,施琅清楚那里的情形,可并不是所有几百上千只船舰的指挥者、水兵们都熟悉,就是施琅,他也只熟悉他那时候的郑军布防情况,今日刘国轩不知在那里加强了多少倍,具体情形他也不掌握,这在军事上需要侦察,甚至火力侦察。用南风,首先于侦察敌情有利,南风缓,夜更静,一日不进,则可抛岸一日,两日不进,则可抛洋两日,而于此间可获得大量敌情。”

“施琅用兵、用心于此,朕明白了。”

“船舰一入澎湖沟,则有进无退。只能顺水而进,而不是顺水而退。”

康熙听得津津有味,不住点头。他这时才认识到施琅《密陈东征论》的真实用意,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古者用兵,正如施琅采用奇计,声东击西……然后出其不意而收之”。

康熙听了李光地的一席话,豁然开朗,但他对征台事宜慎而又慎,还是召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召集大学士议论,最后他采纳了明珠的奏疏,曰:“如果专用一人领兵进剿,可以保证成功。若两人同往,难免彼此掣肘。陛下不妨只派施琅一人进军。”

康熙挑灯彻夜不眠,为征台事做了新的部署,朱批道:“消灭海寇,关系重大,着施琅相机自行进剿。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同心协力,攒立粮草,不得有误。”

现在,施琅全力为攻台作最后军事准备,他现在有水师官兵二万有余,大小战船三百余艘。他的这些部队分别部署在厦门、金门、海坛、铜山四个水师总镇和闽安、烽火、围头、平海、浯屿水师五营。

关于军情的报告是:刘国轩已将大批商船改成了炮船,所有文武官员的私船也被通知进行修缮,以备征用。调集到澎湖的军队已有二万多人,各类大小战船二百多艘。刘国轩又抽调了大批屯田的佃丁民兵增援澎湖。在台湾岛,郑军镇营的官兵已把所有眷口集中到承天府、安平镇,要各要塞、港口兵死战到底。

还有市情报告为:台湾同日本、吕宋、南洋各国所有贸易中断、洋贩无资,仅台湾田赋所入,不足供官兵俸饷;再加上大批种田青年人被抽丁入伍,耕获不能及时,稻粮不给,米价腾贵,每把价银五六两,饿殍遍地,人心摇动……

施琅考虑对兵用兵,光有水师还不够,必须还得有陆师,姚启圣应其所请,从督、抚标下,陆路提督标下,福宁、兴化、漳州、漳浦四个陆师镇营中,抽调了大批兵力,总计两万多人马,两百多艘战舰拨付施琅统一指挥。这样,水陆两军合计,施琅麾下已有四万多人马,五百多艘战舰,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康熙二十二年元月,康熙皇帝向施琅发布急令:“速进兵!”

“速进兵!”施琅命令进剿台湾各路大军,开进铜山平海澳集结。这里原是郑成功的一个造船地,由龙虎山和牛眼睛头两片低矮的山脉合围而成的一个大海湾,东北方向就是澎湖,晴朗天气,从这里南遣可以看到南澳。

铜山码头,旌旗招展,万头攒动,船舰如标……

施琅将在码头上举行誓师。

这天骄阳似火、万里响晴、南风习习,确为出征选了一个好天气。施琅健步从兵士中间走出,精神矍铄、银发飘飘,他的后面由四个大汉抬着一口楠木棺材,上有一副对联:

为统一捐驱,

以花甲报国

人们见施琅到来,全场一片肃敬,此时掉地一根针也能听见响声。这个瞬间,让人感到悲壮、振奋。他的后面是吴启爵等将领陪同。

施琅一一检查了各路兵马配备的大小火炮、鹿铳、喷筒、角弓、战舰、火箭、火罐、药弹、炮子、枪械、英国药品及火柴、粮禾、干练袍套、缎靴、笠帽各类军需物品。

南风刮起来了……

红日东升,紫云高照,排空卷浪,码头上战旗猎猎,战舰都在忙着做起航准备,紧张有秩序的忙着。

“升帐!”

旗舰立刻响起三声礼炮。

海面南风吹来,和风温柔,浪花追逐着浪花,拍打着出征的船舰,海面上飘着白沫和海藻,海鸥在上空飞舞着,也在观看着出征的将士。

施琅拔出宝剑,这是皇帝在他临行时所赐,向空中一指,道:“皇恩浩荡,本提督奉天子圣命,出征征剿郑逆,代天行道,祈望我军出师顺利,一统凯旋。”

下面是一片欢呼:“我师必胜!”

“全军起锚开拔!”旗舰上的旗手打出了旗语。

在南风中,施琅率领的大清舰队浩浩荡荡地向东而发,在战舰中,旗舰上一面面宝兰缎面的将旗迎风招展,旗上两边绣着“钦差大臣,太子少保,统领水师靖海将军左都督,旗中间突现一个大字:“施”。

大旗下面,施琅身披战袍,手握单筒望远镜,精神抖擞地站在指挥塔上,指挥船舰编队而行。

铜山很快就落入后面沉入海中,前边是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海,浪涛翻滚。

“全速前进!”舰队迅速地执行着旗舰的统帅、指挥。

就在施琅乘风破浪挥师向澎湖时,刘国轩的密探向他报告:“施琅已调集水师在铜山集结,看来不日即行向我进取……”

“下去。”刘国轩根本不要听这种报告,他对密探轻蔑地说:“你以为施琅是玩水的孩子,六月风涛莫测,我不相信他会贸然行师!他在铜山集结水师,不过是虚张声势给你我看的罢了!”

施琅指挥的战舰已在海上行驶一整天了,大海在一片火烧云中渐渐隐去了它的热情,拉起了黑色的帷幕,将天、海和船全罩在其中了。

“挂灯!”旗舰上发出了指令。

海上立刻出现奇观,千点万点灯火连成一片,就像一座飘动的城市,光辉璀璨,美不胜收。

新的黎明在海上升起,喷薄欲出的红日一下跃出海面,把海水染红,海鸥也醒来了,围着战舰在歌唱,好多鱼儿追迎着船舰,饱食着船上抛下的残食,这仍是一个暖烘烘而和风轻柔的好天气。

施琅的旗舰上,在指挥着战舰不断变换队形向前挺进,朝着澎湖岛进发。

“报告,前面就是澎湖……”

施琅:“传令,各舰做好战斗准备。”

传令刚下,只见船行对面出现一片黑糊糊的蘑菇状东西,再驶近一程,用望远镜已经查看清楚了,澎湖,接近澎湖了。

正在这时,澎湖外堑的瞭望楼上,响起报警炮声。

一名传令急急跑进刘国轩的作战室,报告说:“由西南方向开来大批船舰……”

“再仔细观察。”刘国轩同时传令:“海面发现大清船舰,陆路诸将进入战斗准备,用炮火横截攻打,勿使敌军湾泊寄碇。水师诸镇,将大山炮舰环泊于娘娘宫前,东西峙各要口守候。”

刘国轩将令箭发出去后,仍处在一种惊疑之中,他喃喃地说:“在这种风波不测的季节,他还是来了……”

在施琅的指挥下,清军大队舟师已经逼近澎湖,并向西南面的花屿、猫屿、八罩岛一带靠近。这些孤岛正如陈四孩和谍报人员侦察所说,没有郑军阵地,只在海面上设快哨守讯,这些小船根本没有战斗力,望风而逃。

施琅的旗舰发出指令:分队,寄泊。

战船如同轻捷的燕子,向陡峭的海边靠去。

施琅对他身边的吴启爵说:“吴公,这里的刘国轩是我的老搭档,我们来到此地,不可不同他打个招呼。”

“好多年没见面了!”吴启爵笑笑说。

施琅把在厦门由笔帖式起草给刘国轩的信函,令人送到岛上。

刘国轩看过施琅给他的信,冷冷一笑,不无讽喻地说:“这个施琅原是明朝游击,亡归延平,再投清,可谓勇于舍旧的三姓之臣啊!”

在清军压境的情势下,大家不知怎样回答他的话好。

刘国轩说:“此书是施琅对我劝降的。我刘国轩比不上你施琅见风使舵,我只有一句话:君存与存,君亡与亡。”

刘国轩当即给施琅送信人回复道:“请你转告施将军,他与我是昔日的旧交,今日是敌手,他想打,我想防卫,胜败未卜,我如何能自丧志气,甘作大明叛将?”

施琅听完信使对刘国轩的话传达之后,说:“刘国轩确实老了,好不识相,那只有用我们的船舰跟他‘对话’了!”

“我们已经做到了,先礼后兵!”吴启爵说。

澎湖岛上一片阴云飘过,刘国轩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他冷笑一声说:“我在这里等你呐,棺材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开炮!”施琅在旗舰上传令船舰,按预定方略展开攻势。

“开炮!开炮!”

“开炮……”

海上顿时升起炮火的烟,遮天蔽日,炮弹落在敌军的阵地,掀起一团团砂黄尘和砂石,整个海面上、岛上不久便弥漫在烟雾、火海之中。

“围攻岛屿,抢占滩头!”经过半天的血战,前锋蓝理已经冲过敌人火网,驶近岸边,施琅急速向他命令:“冲上去!”

一颗流弹在蓝理身边爆炸,他手捂着肚腹,肠子顺着炸开的伤口流出,他仍高声指挥:“督战速进,怯战者斩!”

“集中兵力,五打一,梅花阵!”施琅根据战事,变幻着战术。

大清舰队向敌舰勇往直前,拼杀过去。

两军的前锋战舰已经接阵,火炮已经失去作用,两舰相对、相接,先是箭如雨星,炮如爆豆,火箭激射,接着是双方跃入对方的船舰,展开白刃格斗,进行厮杀。

炮火、硝烟、箭矢、刀枪、火……澎湖列岛的海域上演着亘古没有的战斗,死伤战士的血染红了海水,在搏击中,大清军队由开始时的失利转为占据上风,将士们愈战愈勇,各个奋不顾身,杀得刘国轩渐次不支,有受伤的船舰开始撤退,顺风而逃,有的跳入海中,泅水向清军投降。

刘国轩怎么也没想到,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澎湖是这样不堪一击。他的指挥舰开始撤退、逃离,只有他的前锋舰仍在负隅顽抗。

施琅在旗舰上指挥,发令:“全线追击,抢占滩头,登陆!”

“全线追击……抢占滩头……登陆……”

大清水师发挥着它无比强大的威力,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叫爹叫娘……

炮声渐渐小了,刘国轩带着他残兵败将,指挥着他的残破的船舰撤出了澎湖,硝烟也渐渐飘散了,初战告捷,夕阳西照下,施琅、吴启爵等将领首先登上了澎湖岛。

施琅在岛上传令各船舰将领:“严密把守、监视澎湖各出口要地,兵不卸甲,弓不离身,炮不离膛,严防刘国轩乘夜潮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