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社科悲惨世界
49700000235

第235章 换了铁栏门

这园子,当初曾被用来掩盖邪恶的秘密,后来似乎已变得适合于庇护纯洁的秘密了。那

里已没有了摇篮、浅草地、花棚、石窟,而只是一片郁郁葱葱、了无修饰、处处笼罩在绿荫

中的胜地了。帕福斯①已恢复了伊甸园的原来面目。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悔恨心情圣化了这块

清静土。这个献花女现在只向灵魂献出她的花朵了。这个俏丽的园子,从前曾严重地被玷

污,如今又回到幽娴贞静的处女状态。一个主席在一个园丁的帮助下,一个自以为是拉莫瓦

尼翁②的后继者的某甲和一个自以为是勒诺特尔③的后继者的某乙,把它拿来扭,剪,揉,

修饰,打扮,以图博取美人的欢心,大自然却把它收回,使它变得葱茏幽静,适合于正常的

爱。   ①帕福斯(Paphos),塞浦路斯岛上一城市,以城里的维纳斯女神庙著名。

②拉莫瓦尼翁(ChrétienAFrancoisdeLamoignon,1644―1709),巴黎法院第一任院

长之子,布瓦洛曾称赞过他的别墅。

③勒诺特尔(LeNoFtre,1613―1700),法国园林设计家。

在这荒园里,也有了一颗早已准备好了的心。爱随时都可以出现,它在这里已有了一座

由青林、绿草、苔藓、鸟雀的叹息、柔和的阴影、摇曳的树枝所构成的寺庙和一个由柔情、

信念、诚意、希望、志愿和幻想所构成的灵魂。

珂赛特离开修院时,几乎还是个孩子,她才十四岁零一点,并且是在那种“不讨好”的

年纪里,我们说过,她除了一双眼睛以外,不但不标致,而且还有点丑,不过也没有什么不

顺眼的地方,只显得有些笨拙、瘦弱、既不大方,同时又莽撞,总之,是个大孩子的模样。

她的教育已经结束,就是说,她上宗教课,甚至,尤其是,也学会了祈祷,还有“历

史”,也就是修院中人这样称呼的那种东西:地理、语法、分词、法国的历代国王、一点音

乐、画一个鼻子,等等,此外什么也不懂,这是种惹人爱的地方,但也是一种危险。一个小

姑娘的心灵不能让它蒙昧无知,否则日后她心灵里会出现过分突然、过分强烈的影象,正如

照相机的暗室那样。它应当慢慢地、适度地逐渐接触光明,应当先接触实际事物的反映,而

不是那种直接、生硬的光线。半明的光,严肃而温和的光,对解除幼稚的畏惧心情和防止堕

落是有好处的。只有慈母的本能,含有童贞时期的回忆和婚后妇女的经验的那种令人信服的

直觉,才知道怎样并用什么来产生这种半明的光。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这种本能。在培养一

个少女的心灵方面,世界上所有的修女也比不上一个母亲。

珂赛特不曾有过母亲,只有过许许多多的嬷嬷。

至于冉阿让,他心里有的是种种慈爱和种种关怀,但他究竟只是个啥也不懂的老人。

而在这种教育里,在这种为一个女性迎接人生作好准备的严肃事业里,得用多少真知灼

见来向这个被称作天真的极其愚昧的状态进行斗争!

最能使少女具备发生狂热感情的条件的莫过于修院。修院把人的思想转向未知的世界。

被压抑了的心,它无法扩展,便向内挖掘,无法开放,便钻向深处。因而产生种种幻象,种

种迷信,种种猜测,种种空中楼阁,种种向往中的奇遇,种种怪诞的构思,种种全部建造在

心灵黑暗处的海市蜃楼,种种狂情热爱一旦闯进铁栏门便立即定居下来的那些隐蔽和秘密的

处所。修院为了驾驭人心,便对人心加以终生的钳制。

对于初离修院的珂赛特来说,再没有比卜吕梅街这所房子更美好,也更危险的了。这是

狐寂的继续,也是自由的开始;一个关闭了的园子,却又有浓郁、畅茂、伤情、芳美的自然

景物;心里仍怀着修院中那些梦想,却又能偶然瞥见一些少年男子的身影;有一道铁栏门,

却又临街。

不过,我们重复一下,当她来到这里时,她还只是个孩子。冉阿让把荒园交付给她,说

道:“你想在这里干啥就干啥。”珂赛特大为高兴,她翻动所有的草丛和石块,找“虫

子”,她在那里玩耍,还没到触景生情的时候,她爱这园子,是因为她能在草中脚下找到昆

虫,而不是为能从树枝中抬头望见星光。此外,她爱她的父亲,就是说,冉阿让,她以她的

整个灵魂爱着他,以儿女孝亲的天真热情待这老人,把他作为自己一心依恋的伴侣。我们记

得,马德兰先生读过不少书,冉阿让仍不断阅读,他因而获得谈话的能力。他知识丰富,有

一个谦虚、真诚、有修养的人从自我教育中得来的口才。他还保留了一点点刚够调节他的厚

道的粗糙性子,这是个举动粗鲁而心地善良的人。在卢森堡公园里,当他俩并坐交谈时,他

常从书本知识和亲身磨难中汲取资料,对一切问题作出详尽的解释。珂赛特一面细听,一面

望空怀想。

这个淳朴的人能使珂赛特的思想感到满足,正如这个荒园在游戏方面使她满意一样。当

她追够了蝴蝶,喘吁吁地跑到他身边说:“啊!我再也跑不动了!”他便在她额头上亲一个

吻。

珂赛特极爱这老人。她随时跟在他后面。冉阿让待在哪儿,哪儿便有幸福。冉阿让既不

住楼房,也不住在园子里,她便感到那长满花草的园子不如后面的那个石板院子好,那间张

挂壁衣、靠墙摆着软垫围椅的大客厅也不如那间只有两张麦秸椅的小屋好。有时,冉阿让因

被她纠缠而高兴,便带笑说:“还不到你自己的屋子里去!让我一个人好好歇一会吧!”

这时,她便向他提出那种不顾父女尊卑、娇憨动人、极有风趣的责问:

“爹,我在您屋子里冻得要死了!您为什么不在这儿铺块地毯放个火炉呀?”

“亲爱的孩子,多少人比我强多了,可他们头上连块瓦片也没有呢。”

“那么,我屋子里为什么生着火,啥也不缺呢?”

“因为你是个女人,并且是个孩子。”

“不对!难道男人便应当挨冻受饿吗?”

“某些男人。”

“好吧,那么我以后要时时刻刻待在这儿,让您非生火不可。”

她还对他这样说:

“爹,您为什么老吃这种坏面包?”

“不为什么,我的女儿。”

“好吧,您要吃这种,我也就吃这种。”

于是,为了不让珂赛特吃黑面包,冉阿让只好改吃白面包。

对童年珂赛特只是模模糊糊地记得一些。她回忆早上和晚上为她所不认识的母亲祈祷。

德纳第夫妇在她的记忆中好象是梦里见过的两张鬼脸。她还记得“某天晚上”她曾到一个树

林里去取过水。她认为那是离巴黎很远的地方。她仿佛觉得她从前生活在一个黑洞里,是冉

阿让把她从那洞里救出来的。在她的印象中,她的童年是一个在她的前后左右只有蜈蚣、蜘

蛛和蛇的时期。她不大明白她怎么会是冉阿让的女儿,他又怎么会是她的父亲,她在夜晚入

睡前想到这些事时,她便认为她母亲的灵魂已附在这老人的身体里,来和她住在一起了。

在他坐着的时候,她常把自己的脸靠在他的白发上,悄悄掉下一滴眼泪,心里想道:

“他也许就是我的母亲吧,这人!”

还有一点,说来很奇怪:珂赛特是个由修院培养出来的姑娘,知识非常贫乏,母性,更

是她在童贞时期绝对无法理解的,因而她最后想到她只是尽可能少的有过母亲。这位母亲,

她连名字也不知道。每次她向冉阿让问起她母亲的名字,冉阿让总是默不作声。要是她再

问,他便以笑容作答。有一次,她一定要问个清楚,他那笑容便成了一眶眼泪。

冉阿让守口如瓶,芳汀这名字便也湮灭了。

这是出于谨慎小心吗?出于敬意吗?是害怕万一传到别人耳朵里也会引起一些回忆吗?

在珂赛特还小的时候,冉阿让老爱和她谈到她的母亲,当她成了大姑娘,就不能这样

了。他感到他不敢谈。这是因为珂赛特呢,还是因为芳汀?他感到有种敬畏鬼神的心情使他

不能让这灵魂进入珂赛特的思想,不能让一个死去的人在他们的命运中占一个第三者的地

位。在他心中,那幽灵越是神圣,便越是可怕。他每次想到芳汀,便感到一种压力,使他无

法开口。他仿佛看见黑暗中有个什么东西象一只按在嘴唇上的手指。芳汀原是个识羞耻的

人,但在她生前,羞耻已粗暴地从她心中被迫出走了,这羞耻心是否在她死后又回到她的身

上,悲愤填膺地护卫着死者的安宁,横眉怒目地在她坟墓里保护着她呢?冉阿让是不是已在

不知不觉中感到这种压力呢?我们这些信鬼魂的人是不会拒绝这种神秘的解释的。因此,即

使在珂赛特面前,也不可能提到芳汀这名字了。

一天,珂赛特对他说:

“爹,昨晚我在梦里看见了我的母亲。她有两个大翅膀。我母亲在她活着的时候,应当

已到圣女的地位吧。”

“通过苦难。”冉阿让回答说。

然而,冉阿让是快乐的。

珂赛特和他一道出门时,她总紧靠在他的臂膀上,心里充满了自豪和幸福。冉阿让知道

这种美满的温情是专属于他一个人的,感到自己心也醉了。这可怜的汉子沉浸在齐天的福分

里,乐到浑身抖颤,他暗自庆幸的将能这样度此一生,他心里想他所受的苦难确还不够,不

配享受这样美好的幸福,他并从灵魂的深处感谢上苍,让他这样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受到这个

天真孩子如此真诚的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