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孔子趣味问答
4968300000005

第5章 十有五志于学:孔子从小就志向远大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这几句古训,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地渗透到东方儒家文化圈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遗传基因。

这些古训是孔子晚年总结自己思想历程所说的,这里就孔子一生经历,从宏观视角上对这些古训所折射出的孔子表象层面思想的动态生成轨迹做一简要透析,以飨读者。

孔子父亲叔梁纥是春秋时鲁国的低等贵族,任鄹邑宰(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鲁国地方官),故孔子被人称为“鄹人之子”。孔子母亲姓颜,名征在,传说是叔梁纥的第三夫人。据史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所谓“野”,是指没进行正常的礼聘,“野合”即未经媒聘而自由同居。在礼教未严的古代,不经媒聘而自由同居是可以的,但这种自由结合,也难免带来男女关系的随意性。在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条件下,这种随意性又会给她们造成不幸。颜征在生下孔子不久,便同孔家关系破裂,带着尚在襁褓的孔子离开孔家居娘家曲阜。这样,弃妇、孤儿给孔子的幼年投下了阴影。颜征在在曲阜虽然能得到同族亲友的关照,但无高门显贵可附,主要靠自己谋生。因此孔子年少时虽然有机会在当地农闲时举办的平民学校学习,但多数时间不得不帮母亲种稼,种菜,放牧等。孔子后来回忆自己少年生活时,曾感慨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所谓鄙事,即老百姓从事的各种劳动。生活的担子过早地落在这位贫苦少年身上,更为不幸的是在他15岁时,颜征在患了重病,两年后便离开了人世。这样,尚未成年的孔子在15岁时便被迫结束了自己的学校学习生涯,并且在没有任何亲人照料的情况下安排自己的生活,开始自学。

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对于孔子来说,平民学校的启蒙教育是很重要的,在那里,少儿时期的孔子不仅获得一般文化知识和军事训练知识,而且受到传统礼仪活动的熏陶,为他以后自学打下了基础。随着家境日蹙,在无法继续到学校进行深造的情况下,孔子决定自学。后来他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指他从15岁开始进入自觉的自学阶段。其自学的主要内容是《诗》《书》《礼》《乐》等。

古代“束发”究竟是多大年龄

在一些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文章中,说到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时,常将“束发”解释为十五岁。这种说法很不准确,严格说是错误的。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学。”注:“束发谓成童。”又《礼记·内则》:“成童舞象。”注:“成童,十五以上。”《礼记·内则》有云:“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云:“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武舞也。”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可见成童的任务是学习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篇章是指《苍颉篇》之类的识字课本。因《苍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就是指这时可以学习经书的意思,而不是单单识字。古代男子20岁加冠,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给取一个表字,表示成人,可以有婚姻之事。

由此可知:古代男子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称之为“束发”(成童)。这是一个约数,指一个年龄阶段,一般并不特指某一年龄。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可以学习儒家经典了。但也有例外,《后汉书·李固传》中有“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一句,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在这里特指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