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灾难记录
4911600000046

第46章 人类最大的灾难:无情的战争和种族屠杀(1)

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侵是一场西欧封建主和意大利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带“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1071年,由东方而来的塞尔柱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的半壁江山几乎全部落入这群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教徒”手中。拜占廷帝国无力抵抗,只好向信奉同一宗教的罗马教皇及西欧各国求援,这正好为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所利用。

原来在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历任罗马教皇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重新统一两派。对乌尔班二世来说,拜占廷帝国的求援真是天赐良机,他可以乘机把西欧社会中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转化成为击败东正教、夺取东方财富的强大力量。

1095年11月27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举行声势浩大的动员大会,号召人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克勒芒的演讲成为十字军东侵的号角。

原本规定东侵出发的时间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这一年的2月,就已经有一支穷人队伍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程,8万人的队伍只是怀着对信仰的热忱和对财富的追求,就出发了。

在东进过程中,因为补给出现了问题,十字军就开始烧杀抢掠。然而,当地人民的抵抗也使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十字军在战斗中损失近半。

1096年秋,十字军抵达君士坦丁堡,此时只剩下3万人左右。拜占廷皇帝拒绝让他们进城,并且很快就送他们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让他们到小亚细亚去攻打塞尔柱土耳其人。长途跋涉之后的十字军已疲惫不堪。经过两场如同屠杀游戏的战斗,十字军被土耳其人击溃,侥幸保住性命的则返回欧洲。

就在穷人十字军队伍溃败的同时,由西欧封建贵族统领的队伍也出发远征。1097年春,以法国贵族为主的骑士十字军兵分四路东侵。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疯狂的十字军士兵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和屠杀。第一次十字军东侵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惨死他乡,但是,被金钱刺激得发昏的西欧人只看得到少数人获得的无数财富。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东侵之路。

1147年,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再次率德、法十字军开始第二次东侵。同年,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败。翌年7月,法国十字军在大马士革被击溃。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在海廷之战中大败十字军,继而攻占耶路撒冷。教皇乌尔班三世震惊而死。1189年,德皇、法王与英王再次率军东侵。次年6月,德皇渡河时溺水而死,德意志十字军大部折返。英、法两国君主也已矛盾重重。

1191年,法王率军回国。英军无力夺取耶路撒冷,遂与萨拉丁议和撤军。

第四次东侵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于1204年4月13日攻占君士坦丁堡。十字军烧杀洗劫数日,不计其数的历史文物和珍藏的文献书籍被毁。

后来,东侵的规模越来越小,组织也更加无序,进攻目标皆为埃及。第八次东侵进攻突尼斯,以失败告终。此后,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地先后被埃及攻占,1291年丧失最后一个据点阿卡,历时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侵宣告结束。

这场断断续续进行了近200年的十字军东侵,不仅给东地中海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西欧付出了沉重代价,同时更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教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八次十字军东侵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威尼斯和热那亚等航海商业城市,由于拜占廷和阿拉伯世界实力削弱,它们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优势从此确立。十字军东侵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某些有利于西欧文化发展的影响。

英法百年战争

14世纪30年代到15世纪50年代,英法两国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史称英法百年战争,战争带来了持续一百年的灾难。

诺曼公爵征服英国后,历代英王通过与法国联姻和继承关系,在法国占有了大量领地,成为法国诸王的主要封臣。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的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拿,战争遂起。这场战争除了王位继承的原因外,还为了争夺法国境内富庶的佛兰德尔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1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向该地出口羊毛,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

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地区。在斯吕斯海战中,英国海军重创法国海军,夺得制海权。在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陆上优势,并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后来,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遭受完全破坏的状态,导致法国人民起义。法国被迫于1360年签订和约,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土,法王查理五世整顿税制,改编军队,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以及波尔多与巴荣纳间的部分地区,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第三阶段(1415~1420年),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实力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 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其同盟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在特鲁瓦签订和约,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

第四阶段(1424~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加,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就法国方面来说,这场战争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

英法双发交战了近一百余年,英国人占领法国北部非常多的领土,但在最后一场关键之战——奥尔良之战中,法国人在圣女贞德的领导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436年法军攻取巴黎,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换来百年灾难。为了争夺王位和土地,英国和法国的统治者发起的这场长达116年的战争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西方一位历史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年战争,就是一场百年的屠杀游戏。当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为自己争得的利益开庆功宴的时候,一些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无辜的人们却在无声地痛哭。战争持续了一百年,哭声也持续了一百年。”

由于战争始终是在法国境内进行的,法国人民首当其冲,饱受战争之苦。许多法国城市在英军的粗暴蹂躏下,呈现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诺曼底、皮卡尔迪等重要地区的人口大约丧失了1/3,有的教区空无一人,土地荒芜。首都巴黎到处都是无人居住的空房,有的甚至成了野狼的巢穴,巴黎30万居民中有8万沦为乞丐。百年战争使法国人口大量减少。

英国尽管远离战场,但当艰难地趟出百年大战的邪恶泥潭时,英国人痛苦地发现,他们在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代价之后,不但一无所获,还把家底也输光了。这迫使英国放弃谋求大陆霸权的企图,而把全部精力转向自己岛屿周围的海洋发展,走上了海洋扩张的道路。

英法两国的战争,受伤害的只有人民。

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

从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非洲历史上出现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灾难,这就是马克思称之为“贩卖人类血肉”的奴隶贸易。西方殖民者一手制造了这场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历史悲剧。

15世纪初,西方殖民者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随着殖民扩张的发展,掠夺黑人作为奴隶的交易活动开始出现。到15世纪中叶,随着美洲大陆被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发,罪恶的奴隶贸易随之愈演愈烈。最早掠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16世纪下半叶,荷兰、丹麦、法国、英国等国的殖民者相继加入其中。18世纪初叶,英国取得奴隶贸易的垄断权,利物浦成为奴隶中心市场。19世纪前半叶,美国殖民者也大肆从非洲劫掠黑人,高价卖给矿主和种植园主作为奴隶,牟取暴利。西方殖民者把黑人作为商品转卖到西印度群岛和南、北美洲大陆的种植园里,也有的被运到阿拉伯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因此,奴隶贸易实际上涉及到今天的欧、北美、亚、非和拉丁美洲五大洲。据统计,有2亿多非洲黑人惨遭此劫。他们有的在捕捉时被杀害,有的在贩运的路上被折磨致死,幸存下来的则被作为商品,多数被卖到了美洲种植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奴隶贸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80年代是初期阶段,以海盗式掠卖为主要特征;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下半叶是以奴隶专卖组织垄断为中心的全盛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以奴隶走私为特点的“禁止”奴隶贸易时期。

奴隶贸易的航程是臭名昭著的三角航线。第一段航程是满载货物的船只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这些货物包括盐、布匹、火器、五金和念珠等;然后殖民者将这些货物换成由非洲当地人从内地运到沿海地区的奴隶,再把这些受害者装进条件恶劣的船舱,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过大西洋,到达目的地新大陆;最后一段航程是船只满载种植园的产品,如糖、糖浆、烟草、稻米等返回本国。

在这个三角航程中,奴隶的待遇是:难以忍受的拥挤、令人窒息的炎热和少得可怜的食物。饮食标准为每24小时供给一次玉米和水,奴隶如果绝食,就会遭到鞭打,若鞭打不奏效,贩子就用烙铁强迫他们进食。由于奴隶通常处在肮脏的环境中,因此,当流行病爆发时,为了防止疾病传播,生病的奴隶便被扔进海里淹死。奴隶不愿忍受痛苦而跳海的事情屡屡发生。

由于能获得巨额利润,在贩奴过程中即使黑人死亡率高达80%,利润仍高达10倍。各既得利益集团都坚决反对任何控制或废除奴隶贸易的建议。首先,所有的非洲酋长就反对,因为他们用一个强壮的奴隶可换得20到30英镑。非洲经纪人曾从这种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他们也竭力反对所有废除这种贸易的建议。但不管废除奴隶贸易的运动如何,非洲大地上确发生过反对欧洲人的暴动。同样,南北非洲的种植园主,尤其是18世纪在英国议会中拥有席位的巴巴多斯的种植园主,也支持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为美洲的开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西方殖民国家聚敛了巨额财富,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但对非洲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曾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非洲大陆因此失去大量人口,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由1500年的11%下降到1900年的6.8%。非洲各国或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夺奴隶的战争,许多村庄被劫,城镇衰落,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非洲社会倒退了几百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可耻的一页!

很多人开始反对血腥的奴隶贩卖。19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带头开始掀起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从此,废奴运动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807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规定船只不得参与奴隶贸易,并禁止向英国殖民地运送奴隶。1833年,议会通过法令,在英国本土彻底废除奴隶制,并向蓄奴者提供2000万英镑赔偿费。英国进而说服欧洲其他国家以它为榜样,允许英国军舰捕捉挂别国国旗的贩奴船。

海地、美国和巴西分别于1803年、1863年和1888年废除奴隶制,古巴大约也在1888年废除奴隶制。此后还有一些别的国家相继废除奴隶制,广大被压迫的奴隶迎来了他们的新生。尽管如此,世界范围的贩奴运动并没有停止,断断续续的贩奴活动又持续了近百年,直到19世纪末才基本结束。

奴隶贸易使非洲失去了一半的人口,成为非洲长期落后的根源之一。

蒙古征服战争

蒙古征服亚欧大陆的战争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征服战争。就在人类社会迈入纪元后的第13世纪,一个民族开始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沙塞之间。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之后,对整个欧亚大陆进行了数次大规模征伐,经过几代人的征服战争,蒙古建立起了一个几乎囊括四分之三个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血腥和恐怖。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开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他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刺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打下良好基础。

1235—124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再次率领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1252—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西征中,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许多欧亚国家在蒙古大军的猛击下几乎不知所措,不仅将蒙古人视为了“洪水猛兽”,而且称之为“黄祸”。

三次西征给被侵略的国家和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畜牧业为生的蒙古人对农业和城市的破坏和摧毁是毫不吝啬的。花剌子模的玉龙杰赤变成泽国,马鲁绿洲变成荒芜地区,都是蒙古军决堤灌城的结果,成吉思汗更因一个孙子战死在范延城下,便愤怒下令将该城彻底毁灭,变成一堆瓦砾,这些都使西域人一谈起蒙古军就为之色变。

蒙古是那样的强悍,像龙卷风般掠过亚欧大陆,所过之处,一切都被无情地摧毁、撕成碎片,飘散于历史的烽烟中。从朝鲜半岛到多瑙河,从极北苦寒之地到西奈半岛,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在蒙古兵的铁蹄下呻吟。

屠城、大规模强暴、焚烧屋舍……几乎无时不在发生。留下的是被征服者无边的血泊、眼泪、遍地的废弃城廓、以及人们无助的呼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