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选择 懂得放下
4909900000029

第29章 爱是一盏心灯(4)

公司里有个女孩长得非常漂亮,凡是见过她的人都被她的容貌所吸引。但没有哪个男人敢向女孩求爱,他们都认为自己配不上。只有一个刚来的男孩大胆地向这个女孩发出约会邀请。女孩只好准时赴约,她不想伤男孩的心。

男孩对女孩说:“你嫁给我吧!我会让你幸福的。”

女孩心里并不喜欢这个男孩,却又担心伤害了他,于是想了想,然后笑着温柔地问:“你有别墅吗?”

“没有。”

“你有轿车吗?”

“没有。”

“你有可以让我吃穿一辈子无忧无虑的存款吗?”男孩红着脸摇摇头,惭愧地离开了。

几年后,男孩经过打拼,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别墅、宝马轿车,还有一笔巨额资产。当他兴冲冲地再次向女孩求婚时,女孩已经有男朋友了,她的男友居然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成了总经理的男孩说:“跟我走吧,我可以给你别墅!”

“住在别墅里我会感到很寂寞。”

“我给你豪华小车!”男孩仍不甘心。

“那样我会失去很多步行锻炼的机会。”

“我给你一笔巨款,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男孩干脆说。

“如果有了太多的钱,我会感到不安的……”

男孩失望地说:“那我拥有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女孩坦言相告:“你有了这一切,还怕找不到喜欢你的女孩?”男孩终于明白,爱是无法强求的。

26.不要吝啬你的夸奖

烦躁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我们被忙碌的灰色蒙住了嘴巴,吝啬于发出对生活、对别人的赞美之词。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来发掘生活中小小的美和善,你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值得你庆祝的事有很多。

有个人向自己的一个心理学专家朋友抱怨:“这个世界真是烦透了!女儿整天练小提琴没什么进步,早上出门又踩到水坑里,在单位还得看老板的脸色行事……怎么就不能让我开开心心地过上一天呢?”心理学专家沉默了一会儿,给这个人讲了自己的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同时发出50封E-mail给不同职业、年龄的朋友,信的内容只有一句话:“恭喜你啊,看到你成功我真高兴!”事实上他并不知道这些人是否发生了真正值得祝贺的事。

有趣的事发生了,心理学专家在发出E-mail后不久,陆陆续续地收到了这些朋友的回信,都是为了这封“祝贺信”而道谢的——“知道吗?昨天我鼓起勇气向她求婚啦!她答应我了!我真幸福!”“老板说这个策划我做得不错,下个礼拜让我代表公司去和外商洽谈!”“小兵成绩进步了,头一次进了前10名,我真欣慰!”……

看到这些回信,这个人明白了快乐生活的道理。

27.把心交给等待

等待不会成空,即便真的成空,也终不悔,因为把心交给了等待。学会等待,就会懂得欣赏美丽。没有经历过岁月的花朵,必定不如岁月过后的花儿开得娇艳。

张扬非常喜欢读张爱玲的书,也非常喜欢张爱玲这个人,所以张爱玲的家庭和很多细节都被张扬寻来仔细研究。说起张爱玲就要提到她姑姑张茂渊,对张爱玲来说,那是比自己母亲还要亲近的人。但一直让人弄不明白的是,这个贵族小姐出身、又留过洋的女孩子为什么一直独身。后来终于看到她结婚的消息,那时她已78岁。张扬去找理由,明白了之后却几乎落泪。年轻的时候,她是多么骄傲的一个女孩子啊,父亲是清朝的重臣,母亲是李鸿章的女儿,万贯家财和才情、容貌集于一身,怎么可能没有人爱?况且她又是中西合璧的完人,几次出洋留学,这等女子几世才有一个啊。少女时有人给她算命,说要很晚才结婚,可就是再晚婚,也不至于78岁才结婚吧。

对张茂渊来讲,怎么可能没有爱?她爱上的翩翩少年李开弟是留学时认识的,她认定了他,也被他爱着,可是他从小就有婚约在身啊。他和她,都是看不得别人痛苦的人。于是,她选择了等待,约定了来生,从此再也没有爱过别人,只自己守着那片父亲留下的产业过日子。直到后来,钱财一夜散尽,她也是淡淡的,没有死去活来。钱毕竟是身外之物,那样的心清心明,看得人惊心动魄。

她说过,如果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生。当李开弟的老伴去世后,两个古稀的老人终于走到一起。78岁的张茂渊,如愿以偿嫁给了初恋的人,从此恩爱生活,直到90岁去世。50多年的等待,换来了12年的生死相依,换来了最后的爱和美丽,她有的是幸福和满足。

28.只要“心”不苦

对于甘心为对方付出的人来说,只要“心”不苦,再多的辛苦也不苦。

电视台在做一档谈话节目——一对老夫妻已经结婚60年,他们相濡以沫、互相搀扶,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没有分开过。

老大爷说,“文革”期间,自己被“流放”到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一呆就是8年,老伴一个人带着4个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度日。“那时候,全家人曾经半年没闻过油腥。大年三十,一小碟盐拌豆腐成了他们难得的年夜饭。我这个父亲,当得不称职啊——”老人说到动情处,把白发苍苍的头颅埋在手心,啜泣起来。演播现场台上台下一片骚动,一时间气氛达到了高潮。主持人不失时机地把话筒对准老大娘:“在这么大的生活压力下,你有没有产生过要和老大爷‘划清界限’的想法?”“没有。”老大娘言简意赅。

“那样的日子对于一个柔弱的女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请问大娘,您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呢?”主持人再次将话筒递过去,很多观众也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大娘。

“其实,当时真的没觉得有什么,日子一下子就过去了。”从上台的那一刻,老大娘的话总共不超过5句。她的话显然让在场的人不解“渴”。

“那么,您当时又当爹又当妈,除了上班还要操持家务,是不是感觉很辛苦,甚至有怨言?”主持人引导着。

老大娘笑了:“小伙子,我知道你想要我说什么。不过我真的没什么可说。要说累,确实很累,可是我坚信自己的老伴不是他们说的那种坏人,他早晚会回来,我感觉自己有盼头,因此这里不苦。”她指了指自己的胸口,“人们总说辛苦辛苦,辛苦的‘辛’不是这个‘心’……”

她的话还没有完,台下已经一片掌声。

29.爱在左边

爱并不需要什么海誓山盟。哪怕一点点的关怀、一点点的感动,也都是爱的体现。其实爱就在身边,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女孩和他青梅竹马,相识20年,相恋8载,她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妻子。但女孩一直不甘心,她总觉得两人相处时间太长了,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已经没有了浪漫与激情。在女孩的记忆中,他甚至不曾对她温柔地说过爱。

最主要的是,对于他,女孩始终找不到感动的理由。他总是沉默着,无言地呵护着她和她的一切。这让女孩总认为缺少了点什么,具体是什么,她自己也说不清。

直至有一天,他郑重地对她说:“8年抗战还有胜利的日子,我们该结婚了。”女孩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但也找不到立即应允的感觉。女孩说要考虑一下,他点点头,没有表示任何异议。

两人一起上街,并肩走着。走到一个拐角处,街道忽然变窄,本来在他右边的女孩轻巧地向前一跳,跑到了他的前面,走在了他的左边。他忽然慌了,急忙跑步赶上,将女孩拉到他的右边,说了声“危险”。一辆大卡车在此时呼啸着擦肩而过。

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卡车将地上的泥水溅了他一身。他仍在嗔怪女孩:“不是告诉过你,走路时要在我的右边,为什么不听?”只这一瞬间,女孩却生出了一生的感动和幸福。他一直对她呵护有加,即使走路时也要让她走在右边的内侧,用他的身体为她遮挡左边外侧的人流与危险。女孩这才想起他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做的,从不说明也从未间断。而她一直未曾留意这真实而珍贵的细节。

走在男孩右侧的女孩,发现自己一直都生活在幸福之中。

30.霍利的金鱼

爱有很多种方式,也有很多的表达方式。但有一点是不变的,爱永远不败。

霍利刚刚30岁,经医院大夫检查,他得了癌症。

恰好在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很多人养的金鱼也得了致命的“传染病”,很多人家鱼缸里的金鱼都死了。

霍利天天看报纸,他对这样的事也挺伤感,经常情不自禁地对着鱼缸里的金鱼说着悄悄话。那意思仿佛是说:金鱼和人一样,也会得癌症……人和金鱼一样,也会死的……

可奇怪的是,别人家的金鱼死了不少,而他家养的金鱼却越活越精神……

鱼缸里的金鱼扭着尾巴,摇着划翅,摆着突出的眼睛,团旋着身子在水中游动。霍利经常在一边观赏,他从五彩缤纷的金鱼身上得到了力量,病情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好转。

其实他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他妻子玛莎的精心安排——每当玛莎发现哪条鱼没有精神了,她就四处在鱼市上寻找相似的金鱼,找到后,把那条没精神的金鱼从鱼缸里拿出来,然后用那条大小相似的鱼换上。

一天又一天,玛莎瘦了,瘦得像个苍白的小月牙儿。

终于到了那么一天,霍利在鱼市上买鱼时知道了这一切。卖金鱼的老人告诉他:“有个女人经常到这儿来,还泪眼汪汪地托我给她带一条什么什么样的金鱼,要是带不来,就哭得格外伤心……”

霍利听到这儿,眼里也噙满泪水。他苦笑了一下,没有吭声。

回家后,霍利什么也没说,不动声色,仿佛根本不知道玛莎精心巧妙地换鱼这件事。那天晚上,他把玛莎搂得特别紧,竟一阵一阵地颤栗起来。

后来,霍利就精心照料着那些可爱的小生命。那些鱼也非常争气,越来越美丽……显然,是那个美丽的故事给了它们灵气!

再后来,霍利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31.爱心编辑部

当许多普通人悄悄地用爱心去做着一些小事的时候,世界就已经悄悄地改变了。你帮助任何一个人脱离愚昧和贫穷,世界就会因此多了一份文明和富裕。

有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大学生,从遥远的乡下来到北京。她来北京上学还不到10天,家中就传来噩耗,父母姐妹在制作花炮的过程中,全被炸死了。家中房倒屋塌,不剩片瓦。从此女大学生举目无亲,再也没有一分钱的生活来源。

她含着眼泪向学校提出退学。看来这是惟一的办法。老师问她日后打算怎么办,她说家中有一亩一分地的水田,还有一头老牛。19岁的她面临着另一种生活,回家种地,做一名乡野农妇。

老师听罢她的叙述,流下同情的泪水,同学们为这名还来不及熟悉的同学赞助了车费。可第二天老师告诉她,说自己爱人在学报工作,编辑部正需要一个人看稿,每月350元。其他的他们再想办法。

于是,她入学10天便成了一名学报的编辑,当然是业余的。学校共有8000人,学生有6500人。学报每10天一期,稿子不多,她常没的看。但工资照发,月月350元。报社5个人,老张、老王、小李……人人都对她很好。她因课程紧不能天天都去报社,居然没人找她。就是看稿也十分简单,改改错字,提些意见。她一度以为,做学报编辑真是轻松。

时光飞逝,4年的大学生活一晃就过去了。她始终不知道,4年中的每月350元,并非学校所发。而是5名编辑人员从工资里均摊给她的。她更不知道学报并不需要这样一位看稿编辑,一切都是为她专门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