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你不能不小心
4909700000014

第14章 说话滴水不漏,别让人钻空子(2)

(3)寓理于事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实之中。枯燥的说教,往往使听者乏味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要学会善于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阐明事理,增强语言的魅力。

作家李准曾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几下绝招,难得当个作家!我的看家本事是:三句话叫人落泪,三分钟过戏,把读者的心放在我手心里揉,叫他噙着眼泪还得笑!”

时逢“常香玉舞台生涯五十周年庆祝会”,文艺界名流齐来祝贺。电影导演谢添一把拉住李准说:“李准,我想当众试试你!你说上三句话,能让常香玉哭一场,我才服你!”

李准皱皱眉,看看众人,摊摊手为难地对常香玉说:“香玉,你看看老谢!今天是大家为你庆贺的日子,他偏偏让你哭,这不是难为人吗?”

常香玉说:“你今天能让我哭,算你真有本事!”

谢添笑着说:“或者签字认输也行!”

李准依旧为难地说:“香玉,咱们能有今天,多不容易啊!论起来,你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哩!我十来岁那年,跟着逃荒的难民群到了西安,人们都要饿死了,忽然有人喊:大唱家常香玉放饭了,河南人都去吃吧!哗——人们一下子都涌去了!我捧着粥,泪往心里流,想着日后见了这个救命恩人,我给她叩个头!哪想到‘文化大革命’中,你被押在大卡车上游街,让你‘坐飞机’!我站在一边,心里又在流泪,我真想喊一句,让我替替她吧,她是俺的救命恩人哪——”

“老李!你……别说了!”

常香玉猛然打断李准的话,捂住脸,转过身,满脸泪水滚下来,把手绢打湿了。

大厅里一片静默。众人望着李准,沉浸在他追述的回忆里,忘记了他们正在打赌,连谢添也轻轻吸了一下鼻子……

李准能说哭常香玉,除了靠真挚的感情,再就是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凭着这样深厚的功底,自然容易让别人的感受跟随着你,情感上被你感染。

5.合乎逻辑是好口才的关键

有了丰富实在的思想内容,只是具备了动听口才的基础条件。这些思想内容还要经过合乎逻辑的整理,才能靠口头传达出来。

与人交流,沟通思想,其实就是把心底的感觉、内在的意识整理传达给别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动脑思考、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因此,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说话是否准确严密,是否简洁清楚,而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待讲的内容比做各种蔬菜和调味品的话,那么怎么烹调就要看厨师的手艺了,也就是说,要想会说话,合乎逻辑是关键。

什么是“合逻辑”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首先对“逻辑”这个词进行简单的说明。逻辑是一个外来词,源自希腊语。同时它又是一个多义词,至少有如下四个义项:客观事物的规律;思维的规律;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某种理论或说法。我们这里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的讲话不合逻辑,就是指他说话不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而概括的反映。我们都知道,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的形态是感觉、知觉和表象。而理性认识阶段是人们经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整理,产生认识的飞跃,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思维的阶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多种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维能力。可以这么说,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人的其他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因为口语表达有其特殊性,要求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言材料,因此,要想有良好的口才,就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人们的大脑构造虽然一模一样,但是思维水平、思维品质却是各有不同,思考起问题来,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严密,有的粗疏;有的开阔,有的狭窄;有的敏捷,有的迟钝。思维能力强,就是思维正确、严密、开阔、丰富、敏捷而高效。

一位年轻人想进入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他对爱迪生谈了自己伟大的抱负:“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立刻故作惊奇地问:“那么,你用什么器皿盛放它呢?”年轻人立刻哑口无言了。

这位年轻人的思维包含了一个无法克服的逻辑矛盾,如果不是爱迪生敏锐地揭示出来,他可能会为此白白耗费一生的宝贵时光。

语言的运用离不开思维,语言的恰当运用更离不开逻辑思维。如果思维混乱不合逻辑,语言表达就不可能清楚明白;而自觉地运用逻辑,则能够促进语言的严密准确、深刻有力。有一个小故事:

三位科学家从伦敦驱车前往爱丁堡。透过车窗,他们看到路旁有一只黑羊,于是科学家们议论开了。天文学家说:“多有意思,苏格兰的羊是黑的。”物理学家反驳说:“你的论断不对,应该说,有些苏格兰的羊是黑的。”逻辑学家仍然感到不妥当,纠正说:“我们只能相信这一点:苏格兰的羊至少有一只并且至少它身体的一面是黑的。”

可见,说话严不严密取决于思维是否严密。

斯大林在回忆第一次听列宁演说的情形时说:“当时,使我最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它虽然有些枯燥,但却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牵引听众、感动听众,最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也不剩。”可见,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因此,在开始各种具体的研究之前,花些工夫学习点逻辑知识,可以让自己在提高说话水平的过程中获得更有力的思维武器。

鲁迅先生就是一个逻辑思维方面的“天才”,他的杂文,如同投枪、匕首,每一次出击都可以刺到敌人的最痛处。他非常善于抓住对手语言中的逻辑谬误,把对手驳得体无完肤。他的演讲同样也是深入浅出、周密妥帖,这些都反映出他语言逻辑造诣之高。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言,“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这句话当然有先生自谦的成分,但是确实也反映出他的勤奋程度。这就是告诉我们,逻辑能力绝不是天生就是备的,而是自己刻苦勤奋的结果。早在留学日本时期,鲁迅先生就钻研过逻辑学。在1907年发表的《科学史教篇》中,他就认为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真理才能昭然若揭。后来,除了在自己的文章和演说中使用炉火纯青的逻辑技巧语言表达,他还写了《论辩的灵魂》等十多篇杂文,可见先生对逻辑的重视与用心。

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必须要重视逻辑训练。如果你擅长语言表达,那么逻辑知识可以令你锦上添花;如果你讲话时总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怎样有条理地表达你的思想,那么你更应该从逻辑思维出发,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在这方面有了进步,那么你的收获绝不仅仅是拥有了出口成章的好口才,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你看问题、做事情比以前少了盲目和困惑,多了份自如和信心。

6.语言表达,把握好语气和语速

措辞清晰准确是语言表达的核心部分,但说话时,对语气和语速的把握也不容忽视。如果只注重话说得好,但忽视了语气与语速,那么说话的结果很可能引人误会甚至得到与期望相反的效果。

为了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做到尽善尽美,我们需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变化,包括语速的快慢相合,语音的高低适中,声调的抑扬顿挫,音质的悦耳动听与和谐优美等等,通过这些来达到我们想要的说话效果。

说话语气是一种特殊的表情。语气包括声调、音量、音变、音质等。语气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它不仅能丰富语言的内容,还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语气就像人们脸上的表情一样,传达着一种言外之意的信息。比如我们与某人通电话,双方并未见面,仅从对方的语气中,我们就可以猜出对方是刚起床睡眼朦胧,或是在看电视,或是在高兴地聚餐,看似短短三言两语的交谈,我们便可以从中猜个大体。语气最能表达说话者的内心情感,表现出说话者是高兴或是低落、是快乐或是压抑、是外向或是内向。就如优秀的播音员,不仅音色悦耳,而且他们富有感染力的语气、语调,总能牵引人的思维,感染人们的情绪。

如果在说话中注意运用语气的不同变换技巧,往往可以产生不同的谈话效果。一般而言,双方谈论令人愉快、殷切期盼的事情时,语气会下意识地明快而富有激情;如果谈论的话题是令人忧伤、难过的事情时,语气会变得缓慢、低沉而凝重;如果谈论的话题是具有辩论性质的,争论双方的语气中那种急迫、不屑、气愤、焦急、激昂、兴奋等情绪,就会在争论的过程中一一展露;如果交谈的话题是有关安慰和鼓励的,语气自然就会充满温情和激励;如果交谈的话题双方中有一方不感兴趣,那么他(她)的语气难免会表现得空洞而冷漠。

没有语气的语言会让听者慢慢变得麻木,失去兴趣,而若听者的心思不自觉地游离于话题之外,双方自然也就无法长谈下去。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朋友之间,友情会变得疏远;如果发生在家人之间,亲情也会变得有隔膜;如果发生在工作中,合作的事项则有可能悄然中断……

有时,你也会听到言不由衷的支支吾吾。这时,只要你细心地体味对方的语气,则会拨云见日,洞察出对方的本意。

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需要恰当地运用语气的变化: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结合,语音的高低适中,音质的和谐优美、悦耳动听等,来达到预期的说话效果。

语速则能表现人的性格及特点,一个说话铿锵有力、语速快慢有致的人,会给听者一种自信、踌躇满志、成竹在胸的感觉;一个话语不多、语速缓慢甚至令人着急的人,多半给人内向、迟钝而木讷的印象;一个说话滔滔不绝、语速飞快的人,大多给人以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的感觉。语速的异常改变往往揭示了一个人心理状态的波动。平时能言善辩,一张口便滔滔不绝的人突然变得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或是一个平日木讷寡言的人,突然表现得神采飞扬、见谁都打招呼,都想和人聊上几句。当你看到这些变化时,他们肯定碰上了什么事情,以致于他们的心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曾有人在做过调查后说:“一个男人在外面拈花惹草之后回到家里,常会不自觉地对妻子表现得特别热情,会对妻子唠唠叨叨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以掩饰内心的歉疚和愧意。”这符合人性的弱点,当一个人心怀鬼胎或意欲撒谎时,语速往往会加快,以掩饰内心的恐慌和不安。如果妻子这时稍留心一点,便可以察觉丈夫内心的波动。当一个人心理恐慌,典型的特征就是会表现出语速的异常加快,往往表面上说了许多话,其实内容大多不着边际,实质上也没有什么内涵,言词之间也常常会有前言不搭后语的漏洞。

同事、朋友之间也是一样。平日里无话不谈的同事、朋友,如果突然之间语气变得冷淡,语速变慢,话语也不多,那么恐怕此人一定有了秘密而不愿让别人知晓。

语气和语速里藏有很多深不可测的奥秘,在我们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别人的同时,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变得丰富多彩一些,尽量让别人少一点窥探出自己的“秘密”,这种“秘密”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府”。

把握自己的语气和语速,就能做到说话滴水不漏、尽善尽美。

7.提问有讲究,措词要准确清晰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离不开提问,恰当的提问不仅能让你获得信息和知识,同时还可以帮助你了解对方的需要和追求,从而达到与别人沟通、交流和互助的目的,促进事业的成功。

提问人人都会,但事实上提问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合适恰当的提问方式容易收到对方良好的回应,反之则有可能遭到别人的拒绝。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问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呢?

(1)注意因人而异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同样地,提问也应见什么人发什么问。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人有男女老幼之别,该由老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问就不合适,该向男性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叫女性来回答。如果对一位正感叹年华已逝的女士提出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您今年多大年龄?”尽管你毫无恶意,也定会惹得她不高兴。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色彩。有人性格外向、性情直率,对任何问题几乎都能畅所欲言,谈笑风生;有人寡言沉静,情绪不外露,态度比较严肃;也有人讷于言辞,孤僻自卑,对任何问题都很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对性格外向的人,尽管问题的约束不多,但必须注意提问时需表达清楚,不要把问题提得不着边际,否则很容易使谈话“走题”。对寡言沉静的人,提问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问题要富有逻辑性,建议提那种“连锁式”问题。比如:“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呢?”等等。这样可以引导他源源不断、步步深入地谈下去。对那种敏感而又讷于言辞的人,要善于打“心理牌”,不宜一开始就提冗长、棘手的问题,通常以他感兴趣的话题,由浅入深据实发问,开启他内心的大门,引导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但必须注意,绝不能向他提出令人发窘的问题。

再次,由于人的知识水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必须仔细观察,了解对方身份,把问题提得得体,不唐突。如果你跑去问一名并不熟悉烹饪技术的宇航飞行员,应该如何烹制食物才能使做出的饭菜美味可口,那么肯定不会如愿以偿。所以提出的问题必须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职业情况及社会地位等进行合理分配,该问甲的不要问乙,该问乙的也不要问丙。

(2)要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不能随随便便,有些问题时机掌握得好,发问的效果才会表现出来。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碰面了,互相询问:“你们单位待遇怎么样?你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这样的询问显得既亲热自然,又在情理当中。但是,如果一位姑娘经人介绍与一位没见过面的小伙子谈恋爱,公园门口两人准时赴约了,沉默了一会儿,姑娘抬起头来问:“你谈过恋爱吗?工作轻松吗?工资多少?”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3)问题提得具体

问题提得大而空泛,往往让对方摸不着头脑,因而不可能得到满意的回答。相反,问题提得具体了,才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从而得到确切的回答。

(4)讲究逻辑顺序

如果你想要就某一专题性问题去请教别人,那就必须按事物的规律,先从最表面、最易回答的问题问起,或者先从对方熟悉的事情问起,然后再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易到难逐渐地提出问题,并注意前后问题间的逻辑性。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逐步深入,而且便于对方回答,不至于刚一开口便为难卡壳。同时,也有助于自己理解对方的谈话,便于从中总结出想要的答案。

(5)保持灵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