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们对长辈智慧的肯定。所以与长辈交谈往往能给我们许多人生的体验和启示。因此当女人与长辈谈话时应注意,一定要毕恭毕敬,因为这不仅是对长辈的尊敬,同时自己也会受益匪浅。
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走路快,吃饭快,说话也快。因此,喜欢与长辈交谈的女人越来越少。她们或者埋怨老人说话啰嗦,或者认为他们所说的话题陈旧,或者认为他们思想保守,孰不知她们错过了分享老人智慧和经验的大好时机。
都说三年一个代沟,女人一般是很难跟比自己年长三十岁以上的人谈得来的。三十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教育程度,社会风俗以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各方面距离都那么远的人,实在很难有共同志趣。
一般结了婚的女人最常面对的长辈就是自己的公公婆婆。很多家庭之所以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就是因为儿媳跟公婆的关系搞不好。这时我们先把“孝”字放在一边,作为一个老人,你起码应该尊敬他吧?这样一来不仅使他们高兴了,你自己也可以过上舒心日子。况且,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老人好一点,他们自然也会想方设法回报于你。所以,作为一个“巧”嘴女人,你就应该学会与老人交流。一般来说,老人多半喜欢追忆往事。如果你能引导他谈谈自己的过去,不但对他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对你又何尝不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听到一个人亲口告诉你三十年前,或是五十年前的事情,这也是十分难得的。
经过时间的淘汰和岁月的流逝,那些仍然深刻地留在老人们心中的,多半是一些印象深刻而生动有趣的故事。
另外还有一些老年人也不甘心落后于时代,仍然关心着现在的社会,对报纸上的新闻仍然产生着浓厚的兴趣。那么,最好是让他们把现在的事情和过去作个比较。这不但是他们最喜欢的,同时也是年轻人最感兴趣的。
因此,同长辈聊天的时候,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仅要学会聆听,而且还能配合并鼓励其讲下去。那么,下面推荐几种方法供你参考:
(1)从长辈过去光荣的历史谈起。例如谈谈长辈过去得到的荣誉,长辈最喜爱的纪念品,长辈最清楚的历史事件等等。
(2)从长辈感触最深的话题谈起。例如长辈的经历和今昔对比,长辈过去唱过的歌,长辈的日记或他们所读过的书等等。
(3)从长辈最关心的问题谈起。例如长辈的衣食住行,长辈的保健及体育活动等。
(4)从长辈最尊敬和最关心的人谈起。例如长辈所尊敬的爱国英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老上级,他们的老师等等。
9.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称呼
社会交往,“称呼”是门学问,也是避免不了的环节。社会在变化,称呼也在变化。使用恰当的称呼,能让你迅速赢得对方的好感。
“称呼”看似简单,却是复杂的事情。对于称呼,在以前可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女人要避免因称呼不当发生的不愉快。
(1)日常惯用的称呼语
①亲属之间的称谓
亲属之间,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称呼长辈的姓名、职务、身份、职业等都是不礼貌的。对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加排行序列称谓相称,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间可以姓名相称,俩人在一起时,可用昵称,但不宜在父母、孩子面前和公开场合使用;年长的平辈可直接称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则用亲属称谓较礼貌。对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也可直呼其名,这样显得亲切。但当晚辈有了他自己的成年晚辈时,直呼其名也就不妥当了。
②熟人之间的称谓
对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还可以“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称呼,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一些正式、公开的场合,可以称呼熟人职务、职业,也可以“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赵厂长”、“向真校长”等等。
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常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称呼姓名,这种称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对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直呼姓名,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不称姓而直呼其名,是最亲切、最随便的一种称呼。但这只限于长者对年轻人、老师对学生或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没有这种特殊关系而直呼人家的名字就显得不礼貌,甚至还会令人生厌。
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因为相处长了,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陈”等。在人的亲属、职称、身份等称谓前,加上“老”、“大”等词,是更为尊敬的称谓,如老厂长、大姐等。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后加“老”字,如“李老”、“张老”等,这种称呼是很恭敬的。
③对陌生人的称谓
对陌生人的称谓,一般来说可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通称。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叫“小姐”,对方也决不会反感。而称未婚女子为“夫人”就是极不尊重了。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作“小姐”,也决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一般说来,成年的女子都可称“女士”。二是可以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等。称呼对方“大嫂”还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对方婚否不好确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称“大姐”比较稳妥。
(2)运用称呼语应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民族、时代、地域的差异
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人的称呼都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如在日本,对妇女也可不称“女士”、“太太”、“小姐”,而称“先生”,如“米费子先生”。汉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分敬称和谦称。有的民族语言就没这么讲究,如英语中的“aunt”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等。所以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运用中,要遵从各民族的习惯。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各种方言,所以还要注意方言之间称呼的异同。如在大陆用得最广泛、最普通的“同志”称谓,而在港澳台同胞中,几乎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与港澳台同胞打交道,不宜用“同志”这一称呼。
②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口语相对于书面语言而言,显得通俗、随便,因而更为亲切。在现代汉语中,同一个对象,可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称呼,如爸爸(口语)、父亲(书面语)。在口语中,如果面对称呼对象时,运用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就显得生硬、不自然、不亲切。但是,在口语中,书面语中的称呼语也可以作为他称用语出现。如“我的祖父”、“你的母亲”等。
③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我们对其称呼就可随便点,甚至可叫别人小名、绰号,夫妻、恋人之间私下里还可用昵称,这样显得较亲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会场上、课堂上,叫别人的小名、绰号,就会显得不严肃,太放肆,应当以“××同志”或“××同学”相称。对不太熟悉的人,对长辈、领导和老师,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绰号”,否则,就会显得不尊敬。所以,在运用称呼语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不同的称呼对象,应运用适当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体现与自己恰当关系的称呼语。
10.与十种不同性格的人交谈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性格各异、嗜好不同、志趣相异的人。作为一个“巧”嘴的女人,就应该能够从各人性格的不同而去说相应的话语。
这里,我们列举了十种性格不同的人,“巧”嘴的女人应该注意将其分而化之:
(1)对死板的人
这类人性格一般较为偏执,遇人遇事不会随意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当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时,他也不会做出你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什么,甚至有时你会怀疑他是否在听你说话。遇到这类人,最要紧的是不能操之过急,要细心而又有耐心地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寻找他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和他闲聊。
(2)对傲慢无礼的人
态度傲慢、举止无礼的人,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受欢迎的人。当你不得不与这种人交往时,最有效的办法是,说话简明有力,开门见山,不必与他多啰嗦,以办成事为原则。
(3)对沉默寡言的人
与不爱开口的人交往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当你侃侃而谈,他却毫无回音。为此,你必须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请他做最简明的回答,“是”还是“不是”,“行”还是“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
(4)对深藏不露的人
这种人在交往中,不会轻易显露自己的心思,也不愿随意发表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谈到关键问题时会突然转移话题或打岔。因此,在交谈中你的思想要特别集中,要想方设法窥探对方的心理,摸清他的真实意图。如果你能够事先多掌握和了解一些有关他为人处事的情况,将使你的交谈更为顺利。
(5)对草率决断的人
这类人大多性格急躁,办事较草率,容易留下较多的后遗症。交往时,你一定要当心提防,不可与他同步,要设法有章有节地一步步进行。谈完一件事,再谈另一件事。
(6)对过分糊涂的人
这种人平时很少检点和反省自己的言行,是非不明,良莠不分,稀里糊涂。与这种人交往大多是浪费时间,应尽量避免为好。
(7)对顽固不化的人
这类人往往思想狭隘,固执己见,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交往中缺少通融性。对付这种人,你不妨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应付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
(8)对行动迟缓的人
与这类人交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耐心,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难以按你的预定计划行事。没有耐心,就难以成事。
(9)对自私自利的人
一事当前先想自己或先考虑是否有利可图,这是自私自利者的最大特点。与这类人交往,难免会有令人厌恶之感,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既然要与之交往,最好还是按捺一下不悦的情绪,不妨听其自然,顺水推舟,投其所好,这样会促使交涉获得成功。不过,对这类人保持警觉是完全必要的,切不可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10)对毫无表情的人
毫无表情的人与感情深藏的人不同。后者只是暂时将喜怒哀乐诸种情感收敛起来,犹如一****火山底下的熔岩,只要时机成熟,它总会爆发出来的;而前者却如千年沉睡的死火山,永难有喷发的机会。与这种人交往,当然是索然无味的。应付的办法是:制造适度紧张和轻松的气氛,尽可能使对方有所触动,引出话题,适时地表达你的愿望和要求。请记住:面对对方呆板的表情,你要显得沉着和毫不介意,不要被对方的冷漠搞得局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