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4907700000045

第45章 外部资源——对外经济关系(4)

在上述利用外资的三种形式中,后两种形式是要构成国家的对外债务的。因此,采取哪种形式利用外资,对国家外债的影响是不同的。实际上,利用外资的不同形式是各有利弊的,不同的外资形式也是针对不同的使用外资主体。利用外商的直接投资,好处是不构成国家的对外债务,并可以通过利用外资直接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销售渠道等。不利的方面是要让出一部分利润和国内市场,并且某些产业和市场可能会被外商所控制。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的贷款,好处是使用成本比较低,不利的方面是在使用上有一定的限制。利用国外的商业贷款,好处是取得资金比较容易,不利的方面是使用成本比较高。

除了利用外资的形式问题以外,还有从国外取得贷款的期限长短问题。因为贷款都有一个还本付息的问题,因此,债务分布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债务偿还的问题。如果债务分布不合理,就会影响到在一段时间里的债务清偿能力。债务分布合理是指中长期和短期债务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一般地说,中长期债务所占的比重较大,还债的压力就比较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引进和利用外资将存在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从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经济是面临的首要任务,而要迅速发展经济,大规模的投资是一个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必然是资金供给能力差,资金缺乏的问题将长期存在。这样,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就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因而利用外资来解决国内资金的不足,也就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选择。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运用他的“两缺口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钱纳里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是由投资决定的,但一国的投资既不能超越社会储蓄的制约,也不能超越可得到的外汇的限制。就一般情况而言,发展中国家国内储蓄和外汇的有效供给与经济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资金数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弥补这一缺口的有效手段就是利用外资。

钱纳里的两缺口具体是指“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储蓄缺口”是由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差额形成的,即国内的储蓄不能满足投资的需要。“外汇缺口”是由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差额形成的,即出口取得的外汇不能满足进口所需要的外汇。由于两个缺口的存在,发展中国家不是面临着与投资机会相配合的国内储蓄短缺的问题,就是面临着进口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所需要的外汇短缺的问题。当投资大于储蓄,国内储蓄出现不足的时候,这个缺口就有待于用出口大于进口的外汇余额来弥补。如果外汇余额不足以弥补这个缺口,就必须削减投资,但这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受外汇短缺约束的,因而不仅难以用外汇余额去弥补储蓄缺口,而且本身存在的缺口也需要弥补。这样,利用外资就成为解决国内资金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外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整个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利用外资已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不能不注重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利用外资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速度

按照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本投入的规模决定的。经济的高增长率,是以投资的高速增长为条件的。在投资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国的经济发展验证了这一点。在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数量都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外资在国内投资所占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大量的外资注入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不断变化。

可以看出,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上升或下降,是与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有着直接联系的。这说明,外资的注入以及对国内资金的带动,为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利用外资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就其实际内容来看,是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外资的进入,直接带来了一大批先进技术,促进了我国传统技术的更新换代,填补了我国许多现代技术的空白。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轻工、机械、汽车、造船等领域,在短短的10多年的时间里,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通过协作配套,提高了我国工业技术的整体水平。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进口关键设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加快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利用外资新建的大型钢铁企业、大型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通讯设施等其他基础设施,以及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利用外资与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则形成的微观管理机制,对我国企业制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使我们的经济管理思想和具体的企业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管理等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外商投资企业还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管理人才,使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国内迅速扩展。外资企业的发展,在客观上对国内企业形成了竞争的压力,这种竞争机制迫使国内企业从各个方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我国政府还利用各种渠道派人员出国培训、聘请外国专家来华从事经营管理。因此,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同时被引进了。

(4)利用外资与开放型经济发展

利用外资不仅带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带来了国际市场的经济信息和联系渠道等多种国际生产要素,大大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为我国经济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的重要桥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也就是意味着我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提高和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实事求是地看到这一点,就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并不断地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使利用外资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几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实践不断发展,我们对利用外资的目的,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等问题的认识也日益深化,这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引进和利用外资的规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对我们引进和利用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使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水平与质量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引进和利用外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关于引进和利用外资的质量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日益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外资的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状况,一方面是与我国开放政策力度的加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相联系,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把尽可能多地吸引外资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有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出现了国内储蓄过剩。在国内资本供给过剩的条件下,外资进入的规模仍在不断地扩大,有的学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引进外资的行为发生“错位”,即我国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各个引资主体和利益目标“错位”导致引资行为的“错位”。在我国利用外资过程中,作为宏观引资主体的国家的引资利益目标与作为中观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及作为直接引资主体的企业的引资利益目标发生“错位”,使在国内储蓄过剩的情况下,外资仍然大量地流入。

国家利用外资的初衷是弥补国内资金的短缺,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一些“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以及地方政策对中央精神的理解偏差,导致各级引资主体的引资行为“错位”。各级地方政府在引资工作中把追求行政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上,把利用外资的市场竞争演化为行政竞争。他们对外资产生了一种很强的心理依赖作用,以为只要引进外资,本地区的一切经济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于是不顾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把利用外资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加以对待,竞相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只要是“外资”,就不切实际、不计后果与成本地加以引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一哄而上抢外资的现象,以极高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来获取外资。

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资金短缺也一直是困扰国企改革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解决资金问题,在内资与外资的选择上也有明显的“错位”。一部分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地从国内筹集到资金,但由于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所导致的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促使了这部分企业放弃了寻求国内资金而转从国外融资,与外商合作。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资金短缺现象严重,但它们从国内资本市场上取得资金则困难重重。这样,与外商合作或“嫁”给外资对它们来说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这当然就大大增加了引进外资的数量。

因此,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引进外资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引进外资数量的增加,对我国经济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伴随外资引进的新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提高了我国许多产品的档次,实现了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把引进外资的数量增长作为主要目标,也带来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低度化。引进外资,当然首先是要使外资愿意进来。为此,需要适度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但是,吸引外资进来并不意味着就算是达到了利用外资的目的。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实现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就要求把外资引到能够实现上述目标的领域中去,即对引进外资的具体去向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如果不注重这一点,只是认为只要外资能进来,并且是越多越好。这势必会造成外资重复进入某种产品的生产,使产品结构不合理。这种状况也使产业结构总是处于低水平的徘徊,不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各地竞相出台优惠政策进行攀比,并层层加码,造成引进外资的近期成本提高,国家宏观经济效益下降。如果在引进外资中把追求数量作为主要目标,必然出现优惠政策的攀比,而且,这种优惠政策一定是一种普遍优惠的政策,而不是产业优惠的政策。各地为尽可能多地引进外资,出台优惠政策是最易行的,也是最有效的。但一味地靠提供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往往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即使外资进来以后,也难有好的效益。从宏观上看,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引进外资的代价增大,而且也会导致外资对优惠政策提出更多的要求,从而会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的成本。三是加剧了国内资本的过剩。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地扩大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数量,另一方面却出现了国内资本的过剩,这实际上是国内资源的一种浪费。尽管这里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外资的大量进入是导致国内资本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不能否认的。由于外资与内资在享受的优惠政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外资所能够得到的“超国民待遇”使内资与外资难以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如果在国内资金存在着短缺的情况下,外资的进入能够弥补内资的不足,但在国内资金过剩的情况下,外资的大量进入,势必挤占内资,造成国内资源的闲置,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效益。从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一般规律来看,在引进外资的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表现出较明显的数量型特征。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利用外资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引进外资的重点也就从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资金短缺的问题已基本不存在了,我们在引进外资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方面的投资环境正不断地得到优化。因此,我国当前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不能再把引进外资的数量作为衡量利用外资工作成绩大小的主要指标,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引进外资是否能够带来我国没有的先进技术、是否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否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本国的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只有在伴随着引进外资的同时,国内资本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才能不断地减少对外资的依赖。一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不能寄希望于外国资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本国资本上。因此,我国当前引进外资的重点是要把外资的数量控制在比较合适的规模,着力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使用外资的效益,使我国加快走上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引进外资的道路。

(2)关于引进外资的形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