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4907700000031

第31章 国家干预——宏观调控制度(6)

金融手段是国家通过所掌握的货币发行权、调整利率权,以及调整金融政策来影响经济总量关系,实现国民经济的扩张或收缩发展。随着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金融手段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运用的主要调控手段之一。金融手段的调控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国家增加或减少货币的发行量,来影响社会的总需求水平;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来影响社会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通过调整金融政策,扩大或缩小社会信贷规模,来影响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货币政策的类型来看,也有两大基本类型,即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常在经济出现过热状态时,采取的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出现过剩状态时,采取的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由于货币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货币数量,因而在经济出现过热状态时,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理想。这是因为,在经济过热状态下,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率,这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控制货币数量效果明显,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率,达到国家调控经济的目标。所以,货币政策也就成为经济过热时抑制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的手段。当然,在运用货币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时,也必须要辅之于其他的调控手段,尤其是财政手段。当各种经济调控手段能够互补时,国家对经济调控的效果也就会更明显。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必须进行系统考虑,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要针对不同的经济状态,不同的调控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调控手段。在经济过热状态下,金融手段的效果更为显著,在经济过剩状态下,财政手段的效果更为明显。但不管在哪一种状态下,运用单一的手段都是不行的,必须配套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只有使各种调控手段的使用做到了配套、互补,才能使运用调控手段的副作用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国家调控的效果提高到最佳状态。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轨道以后对经济运行成功地进行的两次宏观调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这两次调控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也为今后的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同时又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有许多问题我们还不很熟悉,但又是我们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必然要碰到的,尤其是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国家的调控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有一系列的新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超前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只有在对“短缺经济”、“过热经济”、“过剩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都积累起了成功的经验,我们才能使经济发展适应各种经济环境,始终能够顺利地发展。

(4)要形成新的发展理念进入21世纪,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更趋于成熟。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提出了国民经济的新发展理念。这就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这一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即从理论上、认识上解决了关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概括地说,是以下三大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为了什么。经济发展为了什么,这一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是十分明确的。或者说理论上明确,但实际上并不明确。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质上关系到经济发展最终推动力的问题。在整个宏观经济环境是“过剩”的情况下,解决好这一问题更具有实际意义。过去,我们对经济发展的目的在理论上和实际做法上并不很一致。虽然在理论上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但在实际上的做法却是为了生产而发展生产,即实际重视的是积累,而不是消费,并没有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真正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结果是经济高速度地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两者的增长是不协调的。“十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并相应地提出了在“十五”期间电脑和轿车要进入家庭,这就把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消费来支撑,而消费的增长又是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着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就为增加消费、扩大需求奠定了基础,从而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经济发展目的这一基本问题的解决,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抓住了在新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现阶段,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不断地深化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开放度来适应这一趋势;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突飞猛进,经济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这样才能使经济发展有强大的动力。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实际上也就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改革开放涉及的是生产关系的问题,改革的重点是对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开放是要使我们的经济体制能够更好地符合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与世界接轨。科技进步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先进生产力的推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要始终抓住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就具有巨大的动力。

三是经济发展靠什么。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就是要依靠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使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和升级是必要的前提。因为这是关系到经济发展是否有新的生长点的问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一些原来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会逐渐地衰弱,其主导地位被其他的产业所取代。一些产业则会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具有巨大发展后劲和潜力的新兴产业。正是由于这种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使经济的发展始终具有新的生长点,具有发展的后劲。应该看到,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处于大调整的时期,我们必须要改变产业结构不协调和落后的状况,才能在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中具有竞争力。因此,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主动地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使整个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三、建立和健全国家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家对经济调控的制度是否合理和健全,这是关系到国家的意图是否能够通过这一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关系到国家的宏观决策与微观活动之间是否有完善的传导机制;二是国家调控的手段和措施是否有力,这关系到国家调控是否有足够的力度,对微观经济活动是否具有足够的诱导力。因此,国家调控制度的建设,就其内容来说,实际上就是调控体系和调控手段的建设。从调控体系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构建。

1.财税体制

财税体制是规范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以及国家收支预算的基本制度安排。国家从宏观上调节地方、企业的利益分配、个人的收入分配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财税体制和政策才能实现。地方、企业、个人的利益变化,又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经济行为,财税体制就是通过制度来规范他们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建立新型的财税体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创造条件。

第一,建立规范的分税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分税制就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分税,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哪些税归中央收,哪些税归地方收。实行分税制的目的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规范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保证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消除政府间财力分配的随意性。并通过这一制度,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财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