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4907700000022

第22章 运行系统——市场价格制度(4)

有序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是有规则的。市场的有序运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序就是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经济主体,都必须遵守市场规则,都必须采用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都必须诚实守信。如果市场的运行是无序的,是混乱的,那么势必会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最终使整个经济发展受到损失。市场秩序的建设是属于软环境的建设,它既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法律、法规和合格的市场执法队伍为基本保障,也需要所有市场主体素质的提高。应该看到这一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各项建设很不完善,在市场秩序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因此,这将是我国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我们要建设的市场体系必须是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是和国际接轨的,这样的市场体系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2.市场体系的内容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要从总体上来考虑整个市场的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包括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内的有机整体。就具体内容来说,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这八大市场。其中,除了消费品市场以外,其余的主要是生产要素市场。因此,市场体系的建设,就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

(1)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包括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改革开放以后,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消费品市场已经比较发达和完善,对整个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柱。

消费品市场是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主要市场,因而这一市场是否发达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提高。在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向比较富裕的水平发展的过程中,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消费品市场已经比较发达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这一市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打破了公有制经济在消费品市场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为消费品市场的迅速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改革初期以个体经济为主要成分发展起来的农贸市场,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农副产品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问题。以后,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对这一市场的参与,使整个消费品市场呈现出高度繁荣的状况。这一格局与改革开放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这一市场是高度竞争的,竞争带来了繁荣,竞争促进了这一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是消费品市场的价格已完全放开(除一些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价格是否放开是衡量市场发达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消费品市场之所以不发达、不完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价格没有放开,没有形成完全的市场价格。改革以后,随着价格的逐步放开,消费品市场也随之发达起来。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的最重要的机制,利用价格机制能够很好地解决市场的供求矛盾,并且能够迅速地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而市场的规模越大,也就意味着市场越发达,市场的功能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消费品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消费品市场一直是一种“卖方市场”,短缺是这一市场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后,消费品市场的这种状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宏观经济状况的改变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消费品市场实现了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过剩开始成为这一市场的基本特征。“买方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市场已经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在这一条件下,市场就能够进一步发挥对消费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使市场的发展更加完善。一个始终处于短缺状态的市场是不可能产生一个发达的市场的。所以,“买方市场”的形成是消费品市场发达的又一具体反映。在我国的市场体系中,与其他的市场相比,消费品市场是发展最早,也是最为成熟的,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消费品市场的发展需要开拓更多的渠道,需要有更新的形式,需要有新的消费生长点。在消费品的基本市场发展起来以后,就需要在这基础上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渠道、新的市场形式,使消费品生产能够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尤其是在目前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消费能力支撑的情况下,市场的不断开拓就显得更为重要。这种市场的不断开拓,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转变:一是在不断完善一般消费品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向开拓耐用消费品市场转变,提高耐用消费品市场的比重和份额,使耐用消费品市场得到更快的发展;二是在不断完善物质消费品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向开拓服务消费市场转变,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和份额,使服务消费市场得到更快的发展;三是在不断完善传统消费品市场形式的基础上重点向开拓现代消费品市场(如电子商务)形式转变,通过现代市场形式的消费比重和份额,使现代消费品市场形式得到更快的发展。实现了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变,就能够使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二,消费品市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对促进消费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在消费环境中存在的诸多的问题是影响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改善消费环境重点是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尤其是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整顿的力度:一是要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把假冒伪劣商品驱逐出市场;二是要规范市场秩序,对一些不利于市场发展的运作方式进行清理;三是要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对违反市场竞争规则的一些地方政策进行清理。消费环境的改善不仅对促进市场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也有着直接的意义。

第三,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从本源上看有赖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的提高是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根本因素。把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定位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就能够为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因此,要把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消费品市场始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的市场是否发达,是衡量市场体系是否发达的主要标志。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市场不发达突出地表现在生产要素市场极其不发达,甚至基本上没有生产要素的市场,国家计划几乎把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控制起来了,不允许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由市场来进行配置。因此,没有生产要素市场,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市场体系,更不可能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因为生产要素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市场配置资源,也主要是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没有生产要素的市场,生产活动就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行,整个经济活动就无法市场化。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商品,都应该进入市场的问题,因此,重点是在实际操作上如何建立起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从实际进程来看,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同步进行的,都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进入90年代以后,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规模也不断地扩大。在此基础上,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转向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法规体系,进一步把市场的发展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在生产要素市场中,作为物质形态的生产要素主要是生产资料,因而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中最基本的市场。我国的生产资料市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随着对计划体制改革的不断进展,国家放开了一部分生产资料,使其能够进入市场流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也开始起步。8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从理论上解决了一切生产资料都是商品的问题以后,生产资料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可以自主地从市场上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这是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及整个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摆脱国家计划控制的基本前提。如果企业进行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必须要由国家来供应,那么,企业就不可能摆脱作为国家计划附属物的地位。生产资料市场的建立,突破了原来把生产要素排除在商品范畴之外的框框,为今后大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生产资料市场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是供大于求,但也不排除某个时期、某些生产资料是供不应求。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对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应在改革思路上和具体政策措施上采取以下的对策。

第一,要调整对生产资料进行总量控制的传统思路,放开价格,鼓励竞争。实践证明,以往通过行政手段控制总量的办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已经不那么有效了。为此,必须从宏观上调整思路,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取消限制,让企业进行充分竞争,在竞争中淘汰落后企业和劣质产品,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总量控制。要让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尽可能多地获取市场份额,通过市场手段实现优胜劣汰,从根本上解决总量过剩的问题,真正实现结构调整。

第二,要开拓新的市场,使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释放。在我国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关键是要企业能够生产出符合农村市场需要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企业,不能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城市,而应该去着力开发农村市场。现在的情况往往是一些企业都热衷于城市生产的竞争,而忽视了农村市场的广阔空间。

如汽车制造企业对农用汽车的开发和生产的热情远低于上轿车项目,但结果往往是轿车的竞争异常激烈,而农用汽车的生产则出现空白。因此,生产资料的市场发展应该细化,加强针对性。通过这一途径使整个生产资料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要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打破部门与地区封锁,培育发展现代化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是发展生产资料市场的重要基础条件。没有流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生产资料市场的现代化。推进流通的现代化,一是要加快仓储、运输设施、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二是要完善生产资料分销企业的服务功能,使生产企业能够更便利地得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三是要积极提高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重点在批发领域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开发流通领域的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和设施,提高流通的速度和效率。

(3)金融市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在生产要素市场中也居于核心地位。现代经济的运行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货币资本的运动,或者说是表现为金融活动。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动的金融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金融活动往往是表现为经济活动的最高形态。因此,培育和发展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金融市场既包括资本市场,也包括货币市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活动完全是在国家计划的直接控制下运行的,很难说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市场,各种金融活动都是按照国家计划来进行的,金融领域不存在竞争,整个金融活动也是由国家高度垄断的。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市场逐步发展起来,在货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市场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银行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制度条件。银行体制重大变革具体表现为:首先,由一级银行体制变为二级银行体制,即成立了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使制定政策的中央银行与从事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不再合二为一,而是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银行。这就使商业银行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从而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其次,银行也打破了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的出现,使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格局。这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现实条件。再次,国家的直接计划逐步退出了金融领域的活动,由过去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直接控制转变为运用金融政策对金融活动的间接调控。这就为金融活动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创造了可能性。

第二,金融工具的创新有了实质性的发展,这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条件。过去,金融工具的单一性是制约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市场发展的渠道和可供运用的工具越来越多。金融业中的各种市场都迅速地发展起来,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承兑贴现市场、证券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已在金融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资本市场中可供投资的品种和渠道日益增多,在货币市场中人们可选择的品种和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现在都可以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来从事金融活动。国家实施金融政策的工具也有了实质性的创新,多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国家的金融政策能够在实际中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目标。所有这些,都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金融市场的运行能够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