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新读
4906000000009

第9章 出则悌(2)

古代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外舅也是岳父之意。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对尊长者敬还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另外还有用“高寿”问老人的年纪;用高龄称老人的年龄。

【相关链接】

张良拾履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落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很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十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十三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延伸阅读】

学会正确使用称呼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的风尚,因此对它不能疏忽大意,随便乱用。

使用称呼时应注意:

其一,要合乎常规;

其二,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

其三,是要入乡随俗。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肆意为之,大而化之。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它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

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称呼时,一定要回避以下几种错误的做法:

1.使用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两种:(1)误读,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2)误会,主要指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

2.使用过时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若再采用,难免贻笑大方。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若将它们全盘照搬进现代生活里来,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3.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孩子经常称为“爱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进行“婚外恋”的“第三者”,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可见这是“南辕北辙”,误会太大了。

4.使用绰号作为称呼

对于关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张给对方起绰号,更不能随意以道听途说来的对方的绰号去称呼对方,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另外,在外交场合,更应该正确使用称呼,如果称呼不当,是有失身份的事情,也极易引起误解,影响双方正常交往。

按照国际惯例,在交际场所,一般称男子为“先生”,称已婚女子为“夫人”,称未婚女子为“小姐”,如无法判断女方婚否,用“小姐”比贸然称之为“太太”更安全。在外交场合,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可以将女性称为“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如市长先生、怀特夫人等。对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一般可称“阁下”;对军人一般称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名;对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职称前冠以姓氏,但称呼其学位时,除博士外,其他学位(如学士、硕士)不能作为称谓来用。

德国人十分注重礼节、礼貌。初次见面,一定要称其职衔。如果对方是博士,则可以频繁地使用“博士”这个称谓。

同美国人打交道时在称呼上不必拘礼。美国人在非正式场合,不论男女老幼或地位高低,都喜欢直呼对方名字。但在正式场合,如果与对方初识,还是先用正式称谓,等相互熟悉了或对方建议直呼其名时再改变。

日本人习惯用“先生”来称呼国会议员、老师、律师、医生、作家等有身份的人,对其他人则以“桑”相称。在正式场合,除称呼“先生”和“桑”外,还可称其职务,以示庄重。对政府官员要用其职务加上“先生”来称呼。

 阿拉伯人对称呼不大计较,一般称“先生”、“女士”即可。但是由于受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同阿拉伯妇女接触时不宜主动与之打招呼,多数情况下可以微笑或点头示意。

[12张良]

【原文】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①却非宜②

【译文】

与长辈同处,若长辈还站着,晚辈不应先坐下来,得到长辈的允许时,才可以坐下。

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但如果低到听不清楚,那也是不合适的。

【注释】

①闻:听见。

②宜:合适。

【评解】

如今交通便利,乘坐公交出门比较方便,在乘车的时候经常会遇见长辈或年老体弱的人,此时应主动给长辈或有困难的人让坐,不要装作没看见或低头装睡,这样做有违做人的良知。

在家对待长辈也应如此,见到长辈要有礼貌,主动打招呼。长辈来做客,要热情招待,主动端茶送水、拿水果。

在回答长辈的问话时要吐字清楚,说话声音大小适宜,说话要有分寸,不能没大没小,随心所欲地回答,这样做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若长辈之间在谈事情,这个时候应保持安静,不要去看电视或放音乐去打扰长辈,也不要打断长辈的谈话。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不懂得去尊敬人,目无尊长,长大后在社会上就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会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设置很大的障碍。

【国学小百科】

古代的坐礼

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古代席地而坐,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跪。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相关链接】

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曾子的“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孟尝君说父

孟尝君田文出生时就不讨父亲田婴喜欢,因为他出生在五月五日,当时的迷信说法是:他将会长得高过大门,会克父母,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田文五岁那年,他恳求母亲带他去见父亲,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走上前磕了头,然后说:“父亲,人是活的,门是死的,孩儿将来如果长得高过家里的大门,只要将大门改高一尺不就行了吗?”父亲见田文如此聪明,大喜过望,他一把抱起了田文。后来田文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成为了战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

【延伸阅读】

言 谈 中 的 礼 仪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语言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同样的一句话有多种说法,一句话的表达可能会让人很高兴,也可能因为这一句话,使人由喜转怒,这就是语言中的艺术。所以,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重视言谈中的礼貌。

1. 说话或听人说话时,要诚恳庄敬,集中精神,注视对方。不可嘻笑诙谑,萎靡不振,心不在焉,更不可搔首弄姿,摸头整发,抓耳挖鼻,东张西望。

2. 说话声音要高低适度,以对方能听清楚为原则。吐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在讲话时,语速要快慢适中,语速过快、过慢或忽快忽慢,都会影响效果。

3. 坐着谈话,如有长辈在座,不可翘腿交足,交叉双臂,歪身斜靠,宜正坐,两腿平伸下垂,双手自然放置双膝或腹部。妇女还要注意不可将两腿外跨,宜双膝并拢。

4.不可打断对方说话。他人讲话时,不要插嘴打断。听人讲话,要耐心倾听。即使要发表个人意见或进行补充,也要等对方把话讲完,或得到对方同意后再说。对陌生人的谈话不要打断或插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