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被称为“宇宙中最复杂的机器”、“生物学上的超级电脑”,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把事办得滴水不漏,就必须在说话办事之前先经过“大脑”这扇门。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脱口而出的话,十句里面,可能有九句半会让自己在事后感到后悔不已。因此,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动脑”再“动口”,在“心里话”滚出你的喉咙之前,稍微修饰一下它的棱角,仔细地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这样才能巧说话、办成事。
1.望望四周再说话
说话要讲究一定的艺术,要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要知道,这个场合能说的话在另一个场合不一定可以说;昨天能说的话今天不一定能说;对年轻同志说的话对老同志不一定能说;对男同志说的话对女同志不一定能说;对领导说的话对一般同志不一定能说,等等。
场合是衡量一个人说话是否有分寸的试金石。这就好比一个正常的人在众人面前发现自己裤子拉链开了,就会下意识地背过身去把拉链拉上一样。说话注意场合,也应该时时地融进正常人思维的潜意识中。
说话应区分不同的场合,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某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被告人对作案时间交代不清。为了核实,审判长决定传被告之妻到庭作证。由于当时过分着急,审判长脱口说出了一句话:“把他老婆带上来!”
法庭顿时哗然,严肃的气氛被冲淡了。当时,审判长应该运用法庭用语,宣布“传证人某某到庭”。由于以日常用语取代了法庭用语,因而造成了气氛的不严肃。这也是审判长没注意到自己所在的场合所造成的失误。
因此,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中国人的热情是出了名的。两个熟识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碰上,都少不了一番热情的问候,而用得最多的大概首推“吃了吗”这句话,尤其在餐前餐后,这句话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两个人在洗手间门外碰上了,一人从里面出来,另一人正准备进去,忽见是熟人,两人也就热情地招呼了起来:“吃了吗?”“刚吃过了,你呢?”“还没呢,正准备去吃。”对话很快结束了,“吃了的”一脸轻松地往外走,“正准备吃的”一脸紧张地继续向里跑。
所以,说话注意场合是很必要的,不同场合要采用不同的说话技巧,言谈举止要与当时的氛围相协调。例如,在正式场合,说话要稳重;一般场合,可随意;喜庆场合,多说吉利话;悲痛场合,言语应谨慎,多说安慰话。
掌握说话的场合,对于年龄、身份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措辞都是不同的。比如,可以和自己关系亲密的朋友开玩笑,对长辈就不能这样做。
说话不仅要讲究适当的场合,还要适时。不管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有多么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也无法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要让对方愿意听你的讲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术、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及时抓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根据谈话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当然这里有一个“切入”话题时机的问题。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切入”话题,首先必须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基本点。
赵明新买了一台洗衣机,因质量问题连续几次到维修站修理,都没有修好。后来,他找到经理诉说苦衷。
这时,经理以很快的速度把正在看武侠小说的年轻修理工小张叫来,询问一些相关的情况,并提出批评,责令其为赵明修理。一路上,小张铁青着脸不说一句话。赵明灵机一动,问道:“你看的《江湖女侠》是第几集?”对方答道:“第二集,快看完了,可惜找不到第三集。”赵明说:“包在我身上。我家还有不少武侠小说,等一会儿你尽管借去看。”紧接着,双方围绕武侠小说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津津有味,开始时的紧张气氛消除了。后来,洗衣机不但修好了,两个人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总而言之,说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摸索体会,努力做一个说话得体的人。
平常人们喜欢用“口若悬河”四个字来形容会说话的人,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形容词。泼妇骂街往往口若悬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更能口若悬河,但是,我们并不承认他们会说话,因为“会”字的标准是要掌握好说话的时机,如果不看时机、不思考就说,等于白费口舌。
在很多时候,当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进入主题时,就容易沿着惯性思维一路走下去,从而忘却了“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以入人耳,有力难拔”的古训。这正是在许多谈话者当中出现中途吵架或者不欢而散的主要原因。
在与人相处中,说话的时机把握不好,再好的言语也是很难打动人心的,也更难做到愉快地与人交往。既然是交往,那么在语言上就应该与人为善,同时也应该学会维护彼此的尊严与权力。要想做到二者兼顾,就必须要在每一句话说出口时认真思考。
说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摸索体会,努力做一个说话得体的人。
2.学会思索,懂得放弃
人生的本质就是--选择与放弃。我们必须学会放弃,放弃是为了获得。放弃一个机会,是为了抓住另一个更好、更难得的机会。
提到选择与放弃的智慧就不得不想起杨澜。《正大综艺》的4年造就了杨澜,盛名之下的她放下“金话筒”出国留学震惊了很多人,最后一期节目中“难忘那朵兰花”的话语说出了不知多少人的心声。对于这次离去,杨澜说:“主持人这个行当有某种吃‘青春饭’的特征,我不想走这样的一条道路。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不充实自己的话,前程将是短暂的。”两年后拿了学位的杨澜选择了回国,“传媒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在自己的国家可以做的事更多。”从加盟凤凰卫视到创立“阳光文化”公司,大众视野里的杨澜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设置。但是,千变万化的杨澜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
她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的优势,她的目标就是不断向这个方向上的更高层次迈进。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实际上都是人生的一个转折,而杨澜的每一次选择包含着她对自己、对未来的清醒的思考和把握。“一个人要想成功的话,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先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成功的意义应该是由自己确定的”,这闪烁着杨澜的智慧,并由此追求着自己确定的成功的杨澜也被大众定义为成功。
“心灵需要灌溉,历史需要记载”,杨澜给自己的栏目、自己的阳光卫视树立了文化内涵丰富、充满人文关怀的个性化品牌。这个文化品牌实际上就是杨澜为自己公司精心打造的卖点,凭着这个概念,阳光卫视的广告节目售出金额达到2000多万美元,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等著名跨国公司。“文化是一种理想,首先要盈利,我们必须既考虑文化的追求又考虑商业的价值,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是杨澜给我们的最新信息,也是杨澜为自己找的下一个突破点。中国文人自古耻于谈利,文化与金钱的关联度被我们降到最低。但杨澜敢于以文化为卖点,并真正靠文化赚取利润,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叹服她创新的理念和创业者的胆识。
杨澜似乎不满足于被简单定义为一个成功者,她更愿意让大众接受她是一个幸福的人。杨澜也为她所具有的、或者是她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美德而更为大众欣赏。杨澜说:“女人具体做什么是次要的,她要能让周围的人感到一种温暖、温情和力量。在这其中她也体现出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在杨澜的身上,娴静文雅和深刻锐利似乎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所以她既没有被界定为“女强人”而遭到男性排斥,又让女性感到鼓舞和理解。杨澜本人,或者是媒体中的杨澜形象,实际上浓缩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说到底是我们社会对女性合理想象的完美代表。
杨澜的选择智慧在她的一些感想里面可以看出:在她所写的《凭海临风》里,她写了好多充满哲理的句子:
“人生出来就有各自的特长,这是上帝或者是你的成长环境所赋予你很多方面的才能,如果你的工作环境能让你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你就会有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逆境每个人都会经过,我也绝不会比别人少。不管是得意的时候还是悲观的时候,都要了解自己最需要什么,如果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比较明确的话,就知道如果你放弃的话,自己也会不开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功和失败可以看淡一点。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挣扎的感觉,不在于他最后的成就。另外我觉得人都有软弱的地方。你有虚荣心啊,患得患失啊,交织在一起,你的不顺利并不一定都是环境造成的,也有你个性弱点的原因。”
“我觉得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思路打开一点,别光学自己的专业。对一个人的成功更有帮助的是一个综合思考的能力,还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实际上,现在一个人要在这个社会上与人相处,特别是要跟别人合作来做事情,就必须学会跟人沟通,让别人明白你在说什么,你在想什么。这对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和成功,是至为关键的。”
“一个人选择的时候,只能服从你自己心里想的事情,你对一个环境有不满意的地方,希望有突破,那一定是你内心有这样的需要,那就按照你的心告诉你的那样去做,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事,你没有办法保证结果。就像我今天没有办法保证我40、50岁的时候是什么样。也许有人会说,杨澜并不成功,那也没关系,我仍然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我选择的是我喜欢做的事。”
学会思索,学会探究,这样会把你的问题推向一个更深更广的空间里,使你对问题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时时刻刻都在面临放弃和被放弃。但你必须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探索都能发现鲜为人知的奥秘,并不是所有的跋涉都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并不是每一滴汗水都会有收获,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会有美丽的结局。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明白这点,也许你就会在失败、迷茫、愁闷、面临“心苦”时,找到平衡点,找回自己的人生坐标。
放弃是一种智慧。尽管你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如把眼前的一大堆食物塞进嘴里,塞得太满,不仅肠胃消化不了,连嘴巴都要撑破了!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
漫漫人生路,只有学会放弃,才能轻装前进,才能不断有所收获。一个人倘若将一生的所得都背负在身,那么纵使他有一副钢筋铁骨,也会被压倒在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懂得放弃小利益,不为小恩小惠所动,这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当然,用自己的利益做赌注,即使再小,也不是任何人都愿意去做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敢于下注。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极至高峰。
在电影《卧虎藏龙》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男女主角坐在一个凉亭之中,背景是一片翠绿的竹林凉风徐徐地吹来,一片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之中有一句对白是这样说:“我的师父常说,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放开,你得到的是一切!”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放手,放手不代表对生活的失职,它也是人生中的契机。然而学会放手要比学会紧握更难得,因为那需要更多的勇气。
总的来说,放弃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豁达;放弃是金,是一门学问,放弃是对美好事物发展的又一个开始,是新的起点,是错误的终结。它不盲目,不狭隘。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所以,朋友们,把包袱卸下,放开你心里的风筝线,不要让风筝把心带走,让你的心和风筝一样自由的翱翔!别忘了,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智慧叫“放弃”!
学会思索,懂得放弃,这样会把你的问题推向一个更深更广的空间里,使你对问题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入。
3.穷人缺什么
元旦,某高校俱乐部前,一对农民夫妇守着两筐大苹果叫卖,因为天寒,问者寥寥。一教授见此情形,上前与夫妇俩商量几句,然后走到附近商店买来节日里常用的红色彩带,并与夫妇俩一起将苹果两两一扎,接着高叫道:“情侣苹果哟!两元一对!”经过的情侣们甚觉新鲜,用红彩带扎在一起的一对苹果看起来很有情趣,因而买者甚众。不一会儿就卖光了。夫妇感激不尽,赚得颇丰。
前来俱乐部的大多是成双成对的情侣,这给了教授突发灵感,并使其觉察到情侣们将是最大的苹果需求市场,而其对产品定位更是以奇取胜,用红色彩带两个一扎,唤为“情侣”苹果,对情侣非常具有吸引力,即使苹果不好卖的大冷天也高价畅销了。
生活就是思想,一个人即使是在睡眠状态下,在他的潜意识的梦境里仍然思绪万千。一个人停止了思想,也就停止了生命。人的真正死亡是脑的死亡,即思想的死亡。今天在你的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都取决于你的大脑所思考的内容、你的思想和你所坚持的信念。你的生命和你的生活都是由你的各种思想支配着的。你可以改变你的生活,但必须通过改变你的思想来实现。
穷人最缺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社会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当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出现剩余产品之后,就产生了穷人和富人。富人占有大多数产品,而穷人没有或者占有少量的剩余产品,所以造成了贫富差距,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或不公的现象。于是,社会矛盾就围绕“贫富问题”而展开。纵览人类文明史,“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金钱作为货币符号,作为“财富”的化身,成为“富人”掠夺剩余产品的手段,也成了“富人”剥削“穷人”的工具。“金钱”是思想的产物,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钱,只需改变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