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
4854400000022

第22章 与青少年朋友谈心(1)

(第一节)青年的不适应

不适应的心理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个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会出现很多令家长和老师甚至青少年自身头疼的问题。其实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现代青少年和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又具体表现为青春期发展特征上的不适应与个人内部的不适应。

在这一节里,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关于青年朋友的不适应问题。

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分为三个时期:前期(青春期)、中期与后期(年轻的成年人)。三个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征。

在青年前期,发展特征表现在身体结构、运动机能、性机能(第二征)等方面。青年前期的不适应现象其根源,与身体意象的接受与否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身体意象是与快速的身体变化相对应的。对身体意象的接受与否构成了他们适应问题的重要因素。

青年中期的不适应与自我发展以及接踵而来的自我扩大的对应有密切的关系。

青年后期的不适应则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其混乱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青年是在这前、中、后三期中体验到身心的飞速发展,在那种体验中发现自我、培育自我和确立自我的。也就是说,青年的不适应就是产生同上述过程中的物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状况复杂联系着的青年期的发展特征之中。具体而言,它是起因于从母子关系为中心的共栖关系到以朋友关系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等各种特征的相互关系。

作为支配现代青年的一般特征因素,不能忽视处于丰富的物质和多种价值取向的社会特点。不管今天的青年喜欢与否,他们都生活在物质丰富色彩斑斓的社会中,同时又生活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一方面过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在精神上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放松。在我们看来现代的青年比他们的父辈活得更“累”!

也许很多年长一点的读者对这种说法报以怀疑的态度。他们往往会想:现代的青年和我们相比那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我们那个时代,饭都吃不饱,一年四季都穿一件衣服,没钱读书,找的工作都是开山炸石头孩子们和我们相比那可幸福多了,怎么说他们反而活得更累呢?

的确,现代青年们的父辈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环境要求他们不得不勤俭节约、规规矩矩、将自己的情欲禁锢起来。而因为他们的奋斗与牺牲,创造出了比他们当时好得多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他们给予子女更丰盛的晚餐、更多的零用钱同时,他们也把自己长期奋斗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伦理观念自觉或不自觉的传承给了自己的孩子,使得他们孩子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不可测知的双重结构。

这种双重的结构自身就充满矛盾,父母们时代的榜样可能是保尔·柯察金,他们的孩子们则认为也许做比尔·盖茨才是自己的真正目标。在这种矛盾中,青年与父母的鸿沟逐渐增大,对于父母的观念越来越不信任,自身心理发展的特殊局限性又使得他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所以现代青年生活在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双重矛盾中。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也许不“辛苦”,但他们肯定“心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最新心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迁移到他的中年时期。王教授的调查分10个项目,包括人际关系紧张、适应性不良、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具体化、心理不平衡、强迫倾向等,调查的学生有274人,教师245人,家长89人。这些学生、教师、家长是随机在河南、河北等省近70所学校选取的。

调查统计显示,61%以上的学生承认自己情绪不良,55%以上的学生承认自己适应不良。原来一直排在青少年心理不健康因素首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在这次调查中仅排在第三、四位,最高的比率不超过48%。在这一调查结果中青少年的不适应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究其原因,除了整个社会竞争环境的加剧给青少年的情绪造成一定的紊乱和适应的无所适从外,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则成为影响学生、家长和教师情绪的主要原因。而要解除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情绪失调和适应不良,必须要变目前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尤其是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其他时期相比,社会生活的扩大,同社会联系的加深,使得他们的心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协调不好则容易产生不适应的问题,从而给自身与身边的人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问题孩子的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这些原因归结起来,还是一个适应问题。青年的心中充满矛盾与挣扎,意识与潜意识常常产生冲突,如果他们的家庭和学校不能从深层次上去理解这一现象,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弄清这种现象的特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不适应现象各阶段的特性

我们认为青年是人生变化最为急剧的时期,身心的急剧变化,使得他们具备动摇和不稳定的特性,这种发展的不稳定一方面使得青年很容易被一些无法理解的变化所困扰,产生心理冲突与行为上的异常,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稳定性,告诉我们,如果能有正确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那这种异常与冲突也很容易得到消除。

2003年9月27日,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展开了关于何种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截至2004年2月13日,共有1786名热心用户参与了调查投票。

调查结果表明,34.94%的读者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的锻炼。同时,有31.12%的读者认为学习与生活、就业的压力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属于敏感群体,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等为主要原因的分别占投票总数的12.5%、9.78%及7.47%。

下面我们从青年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看看这种心理现象的反映。

青年前期发展的变化及其不适应特点:

青年前期不适应现象发展的背景产生于身体结构、各种机能的急剧变化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

其典型的例子是初中学生的“性”的不适应。处于青年前期的初中学生身体发展显着,性的成熟也较快,这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他们的生活,使心理发生一定程度的混乱与紧张。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日记:

我是在初中二年级的秋天开始知道遗精这个词的。今天晚上,在学习时觉得生殖器的头特别痒,所以我就去搔搔它。哪知道越搔越痒,我不停地搔下去,结果一种过去不曾感到过的感觉突然出现,我那个地方一阵抽搐,好强烈的震动,一股白色的东西喷了出来。

这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初中生自慰体验,在生活中,这种性体验会自然降临到很多初中生头上。如果当时该生正遭受着挫折或家庭冲突,上述的经验就会和冲突结合在一起,自慰就会呈现出病态。

其实,青年期不适应的根源除上述的性成熟之外,还有伴随着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变化而发生的身体意象的不稳定性。所谓身体意象,指的是人对自己身体及机能所描绘的意象。具体而言,感到自己身材矮小,就有矮小这种意象,而本人能否接受这种意象,则构成其性格的稳定或不稳定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接受身体意象,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这种自我否定感日常潜伏于无意识过程中,但是环境及朋友关系的变化,例如同学不经意说一句揶揄的话(胖子,你这么胖了还吃这么多肉,小心你教室门都出不了)而此时我们又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体胖瘦,那心灵就会被深深地刺伤,其结果往往导致极端的反抗态度及情感反应,这时或者进一步产生更为强烈的自我否定,甚至引起攻击性的或逃避性的行为。

青年中期的发展变化及其不适应特点:

青年中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自我充实的时期。青年在青年前期的生活中发现了自我,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性,因此产生充实自己的愿望。然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很难达到这一愿望,于是他们的态度就变得具有防御性,他们的表情就变得生硬。此时与父母的关系也产生着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再经常与父母说话,从学校回来后做自己的事情,要么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要么坐在电视旁看电视。感觉在思考什么问题似的。

这种行为就好像是一种防御的行为,之所以这样,也许在他们从无意识和有意识两个方面认识到了自我的劣势与脆弱。由之带来的是行为的不稳定,动摇性很大,烦恼严重,陷于激烈的恐惧与不安中。

当面临上述情况时,如果再遭受到考试竞争等社会压力,就会越来越表现出一种防御性的、压抑性的状态和行为,有时还会出现心理的严重障碍。青春期妄想症就是这种不适应行为之一,此症并不只是发病于青春期,但一般认为它与青春期状况和青春期的心理特性有很密切的关系。

此病的病理是与青年期年轻人所要求的新的人际关系,即由过去的“伙伴关系”变为新的“朋友关系”的变化过程相对应的,是与自我历史化的要求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我在这时表现为在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挣扎状态。

由于处于青年期的年轻人的自我及自我境界还较为脆弱,作为保护这种自我的一种反应,有可能表现出被害(排斥)、妄想、身体恐惧(害怕自己身材不好,五官不够端正等)等心理反应的异常,仔细分析这些现象实质上是青年们以自己的症状为武器竭力保护自我的脆弱性的情况。

在青年中期这一发展变化剧烈的时期还能看到另一种很有特点的不适应——青春期消瘦症。这种症状的特点是:无论多么瘦,还是不进食。有一位高二的女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自己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身体急剧消瘦导致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种情况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已经很常见了。综合其各种症状的病理来看,实质是这位同学的未成熟而脆弱的人格面临成熟的危机之际,强烈地感到因发展而引起的自我的不成熟,因而想继续保持现状,出于对成熟的厌恶导致她有意识地控制饮食,久而久之,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这种现象表面看是为了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但背后却有着深层次的动机,那就是不想成长的潜意识对自然发展的意识的一种挑战。

青年后期的发展变化及其不适应特点:

这个时期是整个青年时期发展变化的核心阶段,是自我同一性能否确立的问题。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实在的感觉,它一方面具有存在的意识,即自认确实是自己、确实是活生生的生命实体,同时还具有与世界的一体感,感到自己在某种根本的性质上与所在社会的其他人是共通的。也就是说其本质是在“我”之中综合着乍看起来相反的两极——主体性感觉这一出色的个性品质与其他人的联系性。努力形成、确立这种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赋予青年的最重要的课题。这里说的青年课题,指的是选择某种社会职能,在那里发现自己的终生目标和展望。

与此相反,在有些情况下,青年无法决定自己的将来,不能在多样价值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及其展望,他们很容易失去自己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感,失去与世界的一体感。

其结果是使青年陷于烦恼、苦闷、绝望的心理混乱中,这种特点我们把它称为“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及混乱”。

有一个青年这样叙述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体会。“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有时,我感到自己好像半透明的幽灵那样空虚,还感到某种自己不是自己那样的没有实体的不安。那时,我就将商店的橱窗当作镜子,看看自己的姿势。看到自己动一动手脚,镜子中的影子也跟着动了,这才暂时安心下来。哦,原来自己还存在,还能动。”

有些学生即使没有上面这个学生那样明确地意识到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也会觉得失去了活生生的能动感及主体性感觉。“每时每刻都觉得无聊,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常常毫无目的地胡闹一通,或去参加无聊的活动弄它个筋疲力尽,或感到浑身焦躁,坐立不安,非要找些事情来发泄不可。”这些体会可以说是此时期不适应的典型特征。

青年热衷于某种活动的表现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创造性的、建设性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另一种活动本身不过是为了解除存在上的空虚的手段而已。在第二种情况下,活动本身并没有给青年带来最后的满足,反而导致在处理一些事情时逐渐走向极端,采取过激的方式。

对青少年不适应期的三点建议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新的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摆正位置,把握住自己的情绪,防止内心空虚。

研究表明处在青年后期的一些大学生入学后,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导致违法犯罪,而这种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缺乏新的追求目标所致。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想轻松轻松,不进行目标规划,从而造成理想缺损,结果在大学里浑浑噩噩,产生迷茫感与失落感,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和疾病。所以大学生进入大学适应新的环境后,应立即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可克服方向、理想的迷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影响。并且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避免因内心空虚和不健康而产生违法的念头。使得本来不是很善于处理自己情绪的青年朋友快速而平稳的度过这个危险时期。

其次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学会正确的自我宣泄方法。

对于因学习紧张、生活贫困、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首先应勇敢面对,坦然处之。其次是加强自己的心理品质,提高抗干扰能力。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同时保持心态的平衡,遇到问题,应不断进行心理调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为自己安排好丰富有益的业余生活,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广泛的高尚的活动中去。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样有助于克服因心理痛苦而以非法的手段加以宣泄的想法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