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个代表”思想论
4808600000064

第64章 科教兴国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战略方针(1)

一、马克思主义与科教兴国

马克思主义在探讨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始终密切关注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马克思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准确定位,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判断,再到江泽民的“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伟大决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教与社会进步关系的基本原理,从而在科教领域为我们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非常关注科学技术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但他并不是狭隘的科技和教育专家,而是循着历史发展的脚步,对科技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这些重要的论述,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教兴国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1.科学技术——历史的有力杠杆。在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诸方面的分析中贯穿着一根主线,即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其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的一种因素,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在使用生产力的概念时讲过许多含义,其中有的是指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有的是指潜在的或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马克思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来考察,主要是指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是以物质形态而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不同于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科学知识不能直接产生物质财富。只有当科学物化为工具或引起劳动者素质的变化并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时,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研究科学技术成为物质生产力的转化机制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对于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马克思以及恩格斯把对科学技术生产力概念的探讨,进一步发展到对科学技术如何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研究。他们认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动因是生产发展的需要。当马车和大车在交通工具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当大工业所造成的生产集中要求新的交通工具来迅速而大量的运输产品,当手工劳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火车、铁路、工厂机器就应运而生了。生产需求所形成的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比一百所大学的力量还要大,而且科学技术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它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要素。那么,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有哪些呢?马克思对此也作了详细的阐述。他将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要素划分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现实生产力的发展都表现为这三个要素的发展。科学技术正是通过影响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要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有较大的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社会作用,就必须加大科技转化的力度,使科学技术尽快地转变为直接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其次,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科学技术起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需要,并且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自然界变革的强大动力。在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以前,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依靠自然和经验,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小。随着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人们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地利用自然,摆脱了对自然条件的过分依赖,不断地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创造新的劳动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言:“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幼稚行为”。第二,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马克思着眼于科学技术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把它比喻为“历史的有力杠杆”,能够全方位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产业革命的推动,而产业革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变革。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最终必然导致社会革命。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成为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时,便会成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解体的重要条件,从而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最终导致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巨大的社会作用的阐述,启发我们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要全面研究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的作用和影响,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和发展,通过科学技术现代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同时要善于结合时代特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丰富和深化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范畴考察其社会功用的同时,还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他还指出,人类在征服自然中所取得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的报复。马克思对科学技术负面功能的阐述虽然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出的判断,但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启示我们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要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马克思通过对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一般考察以及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教育与生产力内在联系的具体考察,精辟地论述了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马克思指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会提高生产劳动能力。教育之所以能提高社会生产,主要就是因为教育能够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使得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重要的元素作用于社会。马克思详细地阐述了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第一,教育能够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使人的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劳动力的质量;第二,教育能使人成为一定劳动部门的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发展和提高主要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实现的,教育在其中起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第三,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形式,能够“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并且具有专门性。这就是说,教育可以把以体力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为特征的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加工训练为一个以科学知识形态为特征的复杂的专门的劳动力,即工程师、科学家、设计师、技术员等。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极其重要的途径,教育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一般的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教育作为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无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一个不断传承、丰富的过程。通过教育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人类才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创新,从而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马克思在考察大工业发展的过程时,谈到了由于产业革命而创立了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和工艺学的学科,认为它们是使科学变成技术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它们能够使手工工具转化为机器、完善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第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马克思说:“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学会二项式定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技能的传递活动,它对待人类的文明成果,总是进行一定的筛选、加工后才传递给教育对象的,并且讲求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再次,教育具有经济效益。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则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教育就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发挥经济效益的。马克思认为,教育的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在非物质生产部门,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用表现为节约经济资源,间接地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在物质生产部门,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用,不仅表现为节约经济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长物质财富,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两种形式都表明,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并且是通过人的劳动能力的特殊性能发挥作用来实现的。教育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而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本身的价值和他们新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增大,因而社会财富的增产也越多,那就必然会带来经济的迅速发展。马克思还指出,教育具有经济效益,但教育本身也需要费用,教育费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复杂劳动力的培养需要花费更多的教育费、训练费和学习费,因此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的大小。马克思讲到,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高的价值。这说明,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它自身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等,都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毛泽东,在这方面都留下了许多启人心智的论述和宝贵的经验教训。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大势和本国国情的深刻分析和把握,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教学说的创新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科教思想的精髓,对于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