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个代表”思想论
4808600000049

第49章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认识(1)

“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二十一世纪的思想理念,这一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基础之上的。“剥夺剥夺者”的革命理论在我们党带领人民批判旧世界、推翻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今天我们党已从过去的革命党变成了掌握着全国政权,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三个代表”思想的新内涵。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将“三个代表”思想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这并非对前人的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要求。

革命党的任务是解决劳动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问题,无产者越多,无产阶级的力量越大,革命的动力越大;执政党任务是实现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无产者越少,人民生活越富裕,社会主义制度越巩固,越发展。这一理念的转变,归根到底是建立在新的实际,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之上的。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工人阶级政党来说是一个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剥夺理论,已不适用于今天中国的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用剥夺方式来防止两极分化;他们对未来劳动的理想模式所做的预测,也不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用有产变公产的方式来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真正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仅仅是在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是我们党面临的十分迫切的理论任务。只有从带有阶级斗争色彩的剥夺论,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富论”和“民富论”,克服将有产者统统视为资产者,有产者越多,私有化越严重的传统观念,才能解决好现阶段我们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如何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调动各阶层人们的积极性,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才能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在资本主义现实基点之上的,作为社会批判理论核心内容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深度的转型、发展和创新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一理论创新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在当前理论界的讨论中,有几种不利于深化认识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只承认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淡化它的现实指导作用,把“深化”简单地等同于理论的实用化;在结合实际时,只追求对市场的现象学的认识,而把作为本质层面认识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悬置起来。应该看到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也是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当代市场实践重返现象学研究固然是必要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深化的逻辑从不停留在从感性到感性的信息量的扩张,而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认识飞跃过程。如果不能在认识深化和实践深化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这一飞跃,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现实影响力和指导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的重新认识不是深化问题,而是重构问题。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理论限定,劳动价值论早已过时,甚至它从来没有起过分析现代市场经济(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囿于传统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局限,形成了无市场、无商品、无货币的“三无”社会主义理念,加上简单商品经济形式的现实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这恰恰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左”的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根源。因此在当代市场经济实践中,传统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应该予以抛弃,重新建立以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为蓝本的价值理论。确切地说,这个蓝本是指以否定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特征的西方现当代经济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确实需要重新建构,但是建构的基点不是告别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渊源关系,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更具有现实互动关系,积极借鉴和吸收现、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合理成果,本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题中之义,但是并不能由此抹煞两者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从学理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建立在不同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体系,如果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抛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谈不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更谈不上建构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第三种观点,把深化等同于固化、教条化。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表现为固守经典,坚持不变。甚至将今天已不再具有任何直接运用价值的经济和政治观念,不加反思地运用于实践,继续用传统理论图解现实,这种教条主义的态度,不仅没能解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两张皮的状况,相反使两者的对立更加醒目。另一种只限于补充理论的个别因素,只满足于在原有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中充填进一些现实新材料,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近代产业革命为背景建立起来的,针对工业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分析框架,不可能与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直接对接。因此,任何回避经典作家创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深度的转型、创新和发展的观点,都会对深化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设置重重障碍。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研究和认识。”这一要求的科学涵义有以下几点:

1.从深化认识的指导思想来看,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实践权威的最终评判权。“三个代表”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具体体现。劳动价值论不仅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而且劳动实践观点是他整个历史观的基础,由此马克思作出了社会历史领域的两大科学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在这两个理论层面上,马克思都是把劳动锁定在它的社会历史性质上。既反对把特定历史阶段的劳动方式看成是永恒、自然的状态,又反对从各种抽象的原则出发,否定现实劳动方式的历史合理性,这是马克思科学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一方法论基础上,创立了资本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从总体上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以这一方法论为指导,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和规律。它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如何在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并存、交流和对立中实现其发展,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2.从深化认识的内容来看,其重点是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创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理论层次,多样化视角,涵盖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多个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其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但又不局限单一的经济学视角。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不只是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遗产,它从来就是指导现实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它的历史命运与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成败得失,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就是佐证。今天重新认识、梳理、发掘、更新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围绕两方面的关系展开:一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从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分析一般商品经济的理论框架,剩余价值理论是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框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框架。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然伴随着对现代市场经济一般本质认识的深化,伴随着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重新反思。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回事,但角度有所不同,分析商品必然与劳动联系在一起,但是分析市场则并不必然与劳动联系在一起。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这里不再直接是生产决定交换,而是供求决定交换,分析市场必然与需求联系在一起,将两者结合起来,组织劳动,开拓市场,满足需求,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一面。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概莫如此。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在组织劳动的同时还剥削劳动,这是资本主义劳动的本质特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来组织劳动,但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不是为了剥削劳动。从对社会主义劳动的认识来看,既包括对当代人类劳动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当代生产力发生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影响,又包括对社会主义劳动现实内涵的深刻反思,转变传统的劳动观念。它涉及到对从收入分配、社会分层、发展战略、生产力理论、历史观、价值论等一系列理论观点的重新认识。二是对立统一关系。特指劳动价值论和非劳动价值论的关系。非劳动价值论主要指西方现、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目前,没有谁对两大体系的对立产生疑问,问题在于过分看重他们之间的对立,不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现、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在根本改造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成为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的思想武器;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更多的需要批判吸收现、当代市场经济理论的优秀成果,建构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使新劳动价值论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工具。

3.从深化认识的起点和落脚点来看,面向新的实际是认识深化的起点和落脚点。认识深化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过程,而是从理论到实践,再用实践的发展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无论是认识的深化还是实践的深入,无论是理论的创新还是实践的发展,都只能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力求理解得更精深些、把握得更准确些,并强调研究视角的转换是必要的。例如过去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从阶级斗争的视角诠释的,后来又从批判资本主义的视角进行诠释,今天我们更多的要从利用资本主义的视角加以重新诠释。但这不是我们认识深化的主要任务,真正的认识深化是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过程。所谓实际一般是指人们认识改造的客观对象,社会实际的特点,它既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对象,又是人们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历史存在。今天马克思主义者面对的新的实际是当代市场经济实践的产物,它不同于当年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所分析的,工业化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表现的具体形态。即便是剩余价值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在当代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实践,更是前无先例的试验。这两种市场经济形态就其发展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发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更多地采用现代市场经济的通用做法,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先进的市场理念、丰富的市场资源、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因此,传统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必须要适应新的实际,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做文章,围绕当代人类劳动实践的内容、形式、工具,劳动主体和交往方式发生的新变化做文章,极大地拓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视野和未来视域,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二)新实际、新实践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新的实际说到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实际,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对新的实际认识的不同,决定了对传统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态度的不同。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阶段搞的市场经济,其运行特点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发展程度较发达资本主义还低,更接近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的情况。因此中国的现实不是离马克思更远了,而是更近了,主张照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批判框架,固守姓资姓社、姓公姓私、无产、有产的传统对立。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既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把握新的实际的时代内涵和发展趋势,是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中,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实际,结合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我们党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