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4807900000021

第21章 利益作为价值的特性及其种类(4)

2.长远利益。长远利益是主体在时间和距离上都在一定的将来所需要和可以实现的利益。它以可能性的价值与主体发生关系。主体对长远利益的认识和需要追求随其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水平有密切联系。由于长远利益常常具有潜在性、可能性,因此,主体往往会忽视,这样,人们就必须提高主体对长远利益的认识。

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中,首先,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眼前利益与生存利益相联系,长远利益与发展利益相联系,眼前利益居于首要地位,没有眼前利益的实现,主体就难以生存,因而根本谈不到发展需要和长远利益。正如毛泽东在讲到眼前利益时所说:“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7〕这充分说明了眼前利益的重要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长远利益更重要。如果不注意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也会逐渐化为乌有。例如今天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保护,都是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8〕这对我们深刻认识长远利益意味深长!因此,必须用科学的实际的战略的眼光来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防止偏颇于某一方。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两种矛盾关系。一是经济利益的分配中,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二是主体之间即个人的眼前利益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关系。

先看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发展社会的文教、卫生、国防等社会公益事业;消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劳动者个人的生活需要。有了积累,才能迅速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必然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即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日益满足又必然会促使其生产积极性的高涨,这样,又能促进生产的高效益发展和积累的增加。所以,代表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积累和代表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的消费,二者是统一的。但是二者也有矛盾的一方面。这即是,当国民收入总量在一种确定的条件下,积累资金过多,消费基金就会减少,从而不利于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影响其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满足。反之,消费基金过大,积累就会减少,从而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所以在国民收入的总量中,积累和消费此长彼消,相互存有矛盾。这种矛盾反映了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矛盾关系。而要正确地解决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则必须以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并参照世界有关国家处理这一关系的成功经验,确定适当的积累和消费比例,以使人民既可以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利益,又使国家在建设和发展中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得以实现。

再看个人的眼前利益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统一的,社会成员的个人的眼前利益是国家长远利益的基础和内容,国家的长远利益是个人眼前利益的保证和发展趋向。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二者会逐渐融合。其次,二者存在着矛盾,个人的眼前利益有时伤害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国家的长远利益有时会与个人的眼前利益不符,如何处理这种利益关系呢?总体上“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9〕。具体的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必须尊重个人的眼前利益,以不妨碍个人目前的生存利益为限度,不能像毛泽东所批评的“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10〕对于个人眼前利益来说,只要国家的长远利益不危及个人目前的和长远的生存利益,个人眼前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并且要积极促进实现国家的长远利益。同时,在腐败蔓延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要特别反对、防止和抵制假借国家长远利益之名,不择手段地损害个人的眼前利益。只要在现实中处理好了以上两种利益的关系,那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即处于和谐、均衡、相辅相成的状态之中。

(六)按照主体活动的区域和范围分,有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

1.局部利益。它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只同部分主体有关的利益。例如,在国家的范围内,省、地、县的利益都是局部利益。同时,局部利益也包含着主体在某些方面或某种需要上的利益。

2.全局利益。它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所有主体有关的利益。另外,全局利益还是同主体全部需要内容有关的利益。例如,在国家的范围内,国家利益就是全局利益。并且,国家的所有需要也是全局利益。

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是相对而言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局部利益是全局利益的组成部分,没有局部利益就没有全局利益,全局利益不能脱离局部利益而独立存在。全局利益是局部利益的综合和高度反映,它不仅代表并高于局部利益,而且全局利益制约着局部利益的结果。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掌握好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其“总的原则应当是: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11〕。这样就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结合起来了。具体的表现是:当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反映为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处理的方针是“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地方要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必要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12〕。这可以说是处理局部和全局利益关系的基本指导方针。

(七)按照主体利益的重要性分,有根本利益和非根本利益

根本利益是指主体诸多利益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利益。如经济利益是主体最根本的利益。非根本利益则是主体的一般性利益。根本利益与非根本利益对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作用是不同的。但根本利益始终决定非根本利益,非根本利益影响根本利益。

(八)按照主体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并且按照各种利益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分,有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在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中,其中某个或某几个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利益主体为主要的主体,而居被支配地位、受其他主体决定其活动的利益主体是次要的主体。例如在中国,工人、农民两大阶级始终是主要的利益主体,而其他阶级则是次要利益主体。主要利益主体和次要利益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例如,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而他们也成为主要的利益主体。主要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实现与否,决定次要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能否实现。次要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影响主要的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实现。

从主体的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来看,其中必有某种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居支配地位,而决定其他利益的实现,这种利益即是主要利益。而受主要利益支配才能实现的则为次要利益。例如,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3〕,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则为主要利益,而其他则为次要利益。主要利益与次要利益是互相作用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转化主要是随着主体面临的环境和需要而发生的。

(九)按照获取利益的途径和利益对主体的影响分,有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

直接利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经过亲自活动所直接获取的利益;另一是指主体与其需要对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利益。

间接利益也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主体的利益是从其他主体那里得来的利益,其他主体的利与害对他会产生某种利与害的关系;其二是主体为实现其直接利益而产生的其他利益为间接利益。

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的关系特别复杂。一般地说,直接利益是基础,间接利益是保证。这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日益细密,科学技术的发达和主体生活环境及知识能力的制约等因素所形成的,因此,主体利益的实现在许多情况下不能单单通过直接途径,而且必须依靠许多间接途径来实现。否则,直接利益是无法实现的。同时,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是相对而言的,对某一主体是直接利益,而对另一主体则可能是间接利益。即使对同一主体来说,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随着时间、空间和需要的变化,二者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在某一条件下是直接利益,在另一条件下则可能是间接利益。尽管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的关系特别复杂,但它所反映是两种关系: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利害关系,二是主体本身诸多利益之间的利害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以上就是我们从结构体系上对利益的分类和各类利益的分析。这些分类和分析反映出什么特点呢?这就是客观性、统一性和递进性的统一。客观性是说我们的分类和分析是如实按照对各种各样利益的判别来进行的,而不是任意的割裂和武断的瞎说。统一性是说尽管各种利益关系是多样的和复杂的,但我们在研究其类别及其关系的过程中,是按照同一标准进行的,而不是把毫无联系和不可比的利益硬凑在一起。而递进性是说我们对利益的分析是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而来认识和研究各种利益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而不是盲目的分类和不加分析的概念堆积。只要深刻领会和掌握了以上对利益的分类,以及对于各种利益关系的认识,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就有可能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进步。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4页。

〔2〕《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44-19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7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10〕《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4页。

〔11〕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

〔12〕同上注。

〔1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