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4806500000041

第41章 编辑现代化(2)

编辑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有着密切联系。社会现代化是编辑现代化的基础。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作为过程的首要标志是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随着社会生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及政治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变化。作为目标的社会现代化,一般指以当代发达社会为参考系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及消费水平。编辑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条件下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以社会现代化为基础,又对社会现代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进行了一项历时三年之久的研究,研究成果表明:一国书刊印刷业的水平是该国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印刷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系数;印刷业是以较小的投入换取巨大产值的产业。现代化出版产业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现代化是由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向现代编辑出版业变革的过程。传统编辑出版,特别是其技术手段的发展极为缓慢,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出版事业的发展。只有发展与利用高新技术,才能对整体意义上的编辑出版变革产生巨大成效。

所谓编辑现代化是指在科学发展、学术繁荣的信息时代环境下,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和编辑手段应用计算机技术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全面、系统、长期、复杂的变革过程。从技术到管理、从主体到客体、从思想到物质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深刻变化,经受变则进、不变则亡的洗礼。明确编辑现代化的概念有助于确定编辑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了解编辑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并明确编辑现代化的最后目标。

1.编辑现代化以科学进步、学术繁荣的信息时代为背景

编辑现代化是社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技术条件才可得以转变。工业革命之前不可能出现社会现代化,当然也就谈不上编辑现代化。15世纪50年代前后,德国谷登堡用所制活字字模浇铸铅活字,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在印刷出版技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世纪初,由于滚筒式印刷机的大量使用,工效比以往人力印刷机成十倍的提高,印刷出版技术有了长足发展;高速印刷机的使用标志着编辑现代化迈开了真正的步伐。“现代编辑出版业的出现,也即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就是以工业革命即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运动的启动为其前提的。正是蒸汽机的发明运用于工业生产中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才为编辑出版现代化准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尤其是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专门编辑出版机构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为编辑出版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为编辑出版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特别是为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发展准备了具有现代意识与人格素质的人才。”

编辑现代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没有编辑现代化就不能保证科学技术文化成果的快速转化并正式进入社会流通领域;没有编辑现代化也就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科技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武装读者,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编辑现代化受到社会思潮、学术繁荣的制约与影响。在社会文化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读者对编辑出版的要求较高,反映多学科现状、态势需要不同风格、不同专业领域的编辑出版物。学术繁荣才会带来编辑出版独具一格的选题,多学科研究园地是编辑出版业所提供的,广泛社会影响是图书、期刊、报纸等社会出版物带来的。

敢于发表不同观点、促进学术繁荣、引导先进文化成为编辑出版的最高追求。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一切都由信息所引领,通过编辑劳动,选择、优化信息资源,既可为编辑现代化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出版资源,又可过滤信息,为读者在有限时间内提供最有价值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

2.以计算机网络在编辑出版业中的应用为契机

编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计算机网络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数量日益增加的信息存储在光盘中,由光学纤维传送,并由精密程序控制、处理,改变了编辑传统工作方式。激光照排、计算机制版的发明宣告了一次新的印刷业革命的到来,编排中字体、字号、图片、版式的变化真正做到了丰富多彩、随心所欲。印刷的精致华美是过去无法比拟的。

编辑现代化使得出版周期大大缩短,过去要耗费一年左右的时间出版一本书,现在二十多天即可完成。今天,世界上每有重大事件发生,包括书、报、刊在内的种种传媒几乎可在同一时间里报道。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来说,图书、期刊、报纸的区别都在日益缩小。这不能不说是计算机网络的功劳。

编辑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远程登录系统和出版部门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图书选题信息,进行选题策划和论证、决策;在组稿时,编辑也可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E-mail)和文件传输协议(FTP)向国内外作者组稿,商讨提纲,进行版权贸易洽谈,保证质量,节约时间和费用。在对书稿的印前处理中也可完全实现计算机操作。将磁盘稿或电子函件稿转化为统一格式,利用自动编辑软件系统进行编辑加工、版式安排、封面设计、校对等一体化处理,并与印刷厂排版系统联网,直接制版印刷。计算机网络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不仅会降低成本,提高编校质量,缩短出版周期,同时也会实现编辑流程的网络化,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

3.在编辑领域中,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及编辑手段实现全面现代化

编辑现代化的出现必然推动编辑出版主体以其自成体系的编辑思想、科学先进的编辑手段提高编辑出版的质量与效率,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引导学术潮流做出努力,并最终为社会现代化及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编辑客体现代化包括:

(1)编辑物介质、载体(由早期纸介质发展到电子介质,如光盘等)的变化;

(2)稿件所反映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变化,像学术民主的发展、文理科的融合、新的学术研究方法的应用等;

(3)对现代编辑物服务对象——用户(读者、听众等)的研究。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载体和信息形态得以改变。纸张之外还出现了光、电、磁化等新型载体材料。因为载体的变化,信息也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中,声音、活动的图像等都可纳入出版物的内容。一本书可以同时发行印刷版、缩微版和网络版。

在编辑领域,编辑客体的变化多是外部环境所带来的,编辑手段的变化也仅是物质层面的,要实行全面的现代化,人——编辑主体的现代化是最为重要的。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她的人民是现代化人,她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因此,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样,编辑现代化没有编辑主体的参与是不可能真正持久实现现代化的。因此,编辑主体现代化是编辑现代化的核心,编辑客体、编辑手段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条件,三者全面现代化才是编辑现代化的内容。

三、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新特点

1.同行之间既竞争激烈又合作增强

编辑工作的开放性在双向互动的工作模式中,一方面引入了竞争机制,使之在竞争中发展;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交流合作,促进了协作性图书生产。竞争是编辑工作活力的源泉,不断地比照方可产生进取动力,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双赢。只有竞争性与合作性相结合,才能使编辑工作发挥知识组合的优势、群体合作的优势,体现出与传统时代较大区别的工作状态。

2.既提倡编辑个性又形成编辑共性特征

变化的时代是凸现编辑个性的最佳时机,也是形成编辑个性的有利时机。时势造就了个性化的编辑。当编辑创新思维崭露头角时也就与个性发挥不远了。自我展示给编辑提供了造势的舞台,没有个性的编辑是无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图书选题的。个性来源于信息时代。现时的编辑共性是由个性组合而成的。通过交流互动,在实现编辑自我主观意愿的同时,又具有公共性、平面化的特点。读者可以从编辑出版的读物中找到时代编辑的影子。

3.编辑工作方式是动态与静态的有机结合

在信息时代鼓励编辑走向社会,深入读者调查研究,以与社会不断交融的形式寻找新的选题。编辑在持续不断运动中搜集第一手材料,为静态的分析提供真实数据,为更持续地运动提供生命活效元素。静态是相对的,动态是永恒的。

4.即时性与持久性相结合

这一特点在编辑处理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时尤为重要。信息时代,即时性是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快速反应组织编辑出版资源,显示出敏捷、高效的工作业绩。持久性对编辑而言是个人风格的保持,对出版部门而言是出版部门性质所规定的出版范围。多元化时代是即时性图书不断出版的因素之一,高科技又为出版即时性提供了可能,只有明确编辑思想、坚持编辑原则、出版优质图书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每一部出版物都可体现即时性,每一部出版物也都可体现持久性。这是因为出版物中凝聚着时代精神风貌与完整编辑理念。

5.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科技手段,编辑工作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是传统编辑工作方式根本无法比拟的。但是,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虽然改变了,识别和使用信息的价值判断却不能失去。这种价值判断植根于社会现实。因此,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特点是超越传统时空概念,既虚拟又现实,连接传统与未来。

编辑现代化的内容

编辑现代化是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依托科学发展、学术繁荣的社会文化基础,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和编辑手段有机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变化。它以编辑出版手段现代化为主轴,以编辑主体现代化为先导,将不断更新换代的高新技术应用于编辑出版工作全部系统,由纸质载体出版物向电子介质出版物转型,使传统的编辑出版电脑化、网络化、标准化。

一、编辑主体现代化

编辑主体包括两方面:

(1)编辑组织,即出版部门、编辑部门等。是按一定的结构系统由人组成的编辑出版机构,是编辑出版物或提供相关服务满足作者、读者需求的组织。

(2)编辑者。指在编辑出版实践活动中从事生产编辑出版物的工作人员。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在编辑出版工作现代化过程中编辑主体是现代化的当然推动者、倡导者与实践者。

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依据经济学原理,生产力发展中有三个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对诸要素的评判标准,古典经济学家与现代经济学家截然相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是同质的,均是指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而现代经济学家则持相反观点。以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强调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从而凸显了高新技术条件下劳动力知识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他们同时认为,劳动工具,生产什么和用什么生产,应当成为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准。信息经济时代,以电脑和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成为越来越起决定作用的劳动工具。从一般意义上讲,劳动对象生态化是目前经济生活中的一大趋势,但就出版业来说,劳动对象多质异变,产业发展以高科技为主导已成为现实,正如电子图书出现后,作为劳动对象的传媒介质就有了高新科技含量一样。如上所述,发展生产力当然离不开现代化的介入。

从主从关系而言,编辑主体现代化是编辑现代化中的关键,是核心部分,其他所有的部分都从属于编辑主体。即使拥有再完美的技术手段、再新颖的管理方式、再先进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但如果操纵它的主体缺乏现代编辑思想和观念、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也是无法实现根本目的的。因此,在编辑现代化进程中,编辑主体的现代化起着先导作用,由此不断推动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发展。

编辑组织现代化要求机构设置灵活高效,非因人而设,是一个不断进取、充满生机的组织:办公电脑化、自动化;内部通过电脑控制;工作效率快捷、准确、灵活;民主管理;编务、政务、财务公开;团结务实。

在出版组织现代化过程中,编辑对现代化进程的反应是不同的。卡纳尔(C.A.Carnal)在《组织中的管理变革》一书中,将组织成员对变革的反应分为五个阶段,正确地认识编辑对现代化进程的反应并加以引导有利于出版组织创新顺利进行。

(1)否认阶段。当编辑面对现实之后,首先会认为目前的状况良好,无需变革,尽管他们先前对这种状况可能十分不满。

(2)抗拒阶段。当编辑了解到变革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而且已经开始进行时,由于他们没有能力去适应这种变革,变得沮丧和受挫,这种挫折感常常表现为抗拒与消极行为。

(3)放弃旧有习惯阶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的行为方式开始发挥作用,产生价值,编辑容易滋生乐观情绪,对变革作出初步的承诺,并开始放弃旧有的习惯。

(4)适应阶段。编辑会对新的状况下的每个细节进行小心尝试,个体的行为模式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变化。

(5)内化阶段。新型的关系已经经过尝试和改进,新的组织已经建立起来,并融入编辑的行为之中,构成了下一轮创新的起点。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组织现代化进程中编辑对组织的反应。为适应环境变化,编辑组织应依照事先制定的共同目标,利用有限资源,通过编辑的分工和合作,各功能的分化和合作,授予各种不同的权利和责任,并相互合作协调工作,以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是编辑组织应追求的目标。

总之,编辑组织现代化的标志是:组织机构设置合理;组织有活力;组织管理实现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