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4806500000037

第37章 装帧设计(3)

出版物封面艺术较之绘画等其他艺术是一种“羁绊艺术”。因为它既需要考虑到出版物作为精神产品所起到的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又要照顾到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还必须考虑到出版物的开本大小等因素,因而特别需要美术编辑的创造激情。它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多种多样的形式手段。

首先,封面组织要求具有文化气质和品位。它不能在装帧形态上作纯形式的拼凑和堆砌,只有精心组织、细致揣摩,才能传达出版物内在的文化意蕴,使封面艺术创造符合出版物的文化“身份”。

其次,封面组织还必须考虑读者的审美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尽量缩短美术编辑审美感受与读者鉴赏感觉之间的距离是封面组织艺术的重要课题。艺术家的感受十分敏感而细腻,易产生激情,但能够被读者知觉却不是十分容易的事。要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体验中寻找与读者沟通的桥梁,然后再借助自己的作品去调动鉴赏者的联想、判断、推理等能力。它需要组织技巧,更需要理解、尊重读者。这是产生作品艺术价值的有效途径。

最后,封面组织还应尽力反映美术编辑的性格。性格不同,设计必有差异,封面艺术中的性格表现常常伴随美术编辑设计激情而产生,越是有个性的作品越是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性格为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一部分有利因素,再加上外部后天环境的影响,封面组织艺术在构图的紧密复杂或精练纯朴、书题字的端庄大方或清新秀美、色彩的浓重细密或富丽堂皇、线条的粗壮雄浑或纤丽流畅等方面均可以显示出丰富多彩的顽强生命力。

现代出版物封面组织是一门综合设计艺术,它源于绘画、雕塑、摄影、字体设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为了取得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美学品位,设计者运用现代审美观念,在设计创意上刻意求索,在形式构成和表现上不断求新,有意识地掌握了抽象表现方法,加强了封面设计艺术的形式感,创造出了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现代出版物封面组织的艺术质量和艺术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典雅纯净的审美观到强调视觉效应和纯粹艺术表达,从实用、经济、美观的装饰原则,到科学性、从属性、独立性设计意识的整体把握,现代封面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天地。

4.材料组织艺术

装帧材料是创造出版物艺术形式并为之提供场所以表达设计思想的物质手段。没有工艺材料就不会有具体的艺术作品。工艺材料的优劣对出版物形式有着直接的影响。材料的质地与制作工艺在出版装帧艺术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也越来越被美术编辑所重视。

出版物的形式依据材料的不同显示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正如中国古代的简策、石碑、缣帛一样,龟甲、兽骨、竹子、石头、树叶、树皮显示出天然实物材料的笨重质朴,丝织品则显示出珍贵细腻特色。再如巴比伦的泥板书、古埃及的纸草书、中世纪的羊皮抄本以及古印度的纸张抄本,它们既有各地各民族出版物的风格形态,也有材料本身的强烈质地色彩,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触觉、视觉感受。

出版物装帧使用不同的材料可带给读者不同的感觉。材料以其肌理、质地、色彩的不同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情感变化,诱导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读者阅读时不只是感觉到书籍的厚重,当然也感觉到材料的结构与特性。因此,工艺材料的合理选用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它成为无文字的语言符号,增加了出版物的知识性、艺术性,使读者获取更多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

美术编辑应该在熟悉工艺材料属性的基础上对工艺材料进行选择和利用,创作出理想、完美的作品。

编辑美学

中国图书装帧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使用甲骨卜辞时,先人们就已经开始在龟甲和石缝中填以朱砂和墨,红黑相间,美化图书。近代,图书的装帧设计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人们充分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结合图书内容,用料用色自由而不失风雅,颇具特色。如《良友文学丛书》采用米色道林纸,软布面精装,打破了当时市场上平装文艺书流行的局面;《中国新文学大系》采用布脊精装,全套书版式统一,厚重凝练,吸引了众多读者。现代,在充分认识装帧设计的从属性基础上,又从商品包装的角度对装帧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给读者美的享受。美国书籍艺术中心的里查德·敏思基说:“一本书籍的复制是件奇怪的事情,甚至在经过大量的再版之后书籍仍然很少被抛弃。搁在书架上的书即使多年不去翻阅人们也不会将之扔出窗外。作为一本本赋予人们丰富思想的书被收藏在书架上,扫一眼它们也会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一个老朋友,令人不禁回忆起与之相伴的时光,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述说的故事或哲理。”书籍之美,美在其内容,美在其装帧设计。造型、材料和书籍形体都是装帧设计的内容。出版物的物理学表征包括气味、重量、翻动的感觉等,它们通过阅读的整个过程带给读者深层次的感受。这种特别的形式反映了出版物在保存和传播知识功能之外的文化美学气韵。

一、图书编辑的审美创造活动

审美意识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审美选择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最完美、最自由的展现。出版物的美是包含了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分别由作者与编辑创造。图书出版活动也就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编辑在图书出版活动中的审美创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社会审美意识为导向,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质编辑是图书美的创造者。在图书内容的正确与完美性确定之后,编辑所进行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有美的追求。从中国先秦时代儒家经典开始,直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一代又一代文化财富的出现都凝聚着每一时代编辑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反映着每一时代编辑的审美水平,构成了中华民族出版文化的“书卷气”,形成了一个民族图书出版中美的韵律和美的追求。编辑的审美活动是代表社会所进行的判断和选择,“操纵”或引导图书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这种社会出版性质或图书出版的社会导向功能,既是社会对编辑审美活动和能力的确认,又是社会赋予编辑角色的某种权利和使命。编辑一旦认识到这种权利的份量,便会小心行事,谨慎把握,勿使“美”的创造活动扭曲。其实,编辑是在社会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自觉接受社会标准的,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入时代的、民族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中,就能不断优化自己的审美品质。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文化主流。先秦的哲学、魏晋的美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无不凝聚了时代文化主流,同时又表现了各个时期编辑恪守时代审美规则,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时代对美的诠释融合在对出版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它启迪了我们今天的编辑出版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单纯迎合一些不健康的审美情趣,过于注重图书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图书品位的美学价值,便是一种短视行为,是编辑审美意识弱的表现。编辑应该正确处理好开拓创新与追求花哨、曲意逢迎庸俗低级以及与适应大众品位之间的关系,既遵循图书出版的生产规律,又讲究设计创意的审美创造规律,从时代审美的高度将图书内容与形式、从属性与独立性、书卷气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时代意识是一个时代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物质存在的反映。21世纪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信息时代,高科技带来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系列变化,高新技术发展成为这一时代的特征。21世纪也是一个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时代,当代的艺术创作离不开高科技环境,现代化特征的“语境”形成科学与艺术错综的双向介入。

因此,编辑保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以社会审美意识为导向,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质,也是体现时代特征的重要方面。

2.以图书对象为客体,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

编辑站在选择、审读书稿的立场上,常常带有一种欣赏与批判交织进行的心态,时常保持着高度警惕,难以放松地从事审美欣赏活动,更难以从中培育自己的审美眼光,提高审美水平。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审美选择是文化选择的极致,即最高境界,要求编辑主体的知识结构必须符合社会审美意识,顺利实现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审美选择。一方面可以从客体对象中学习,对每一时期某一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予以掌握,甚至可由长期编辑某一类书而成为某一方面研究的权威。美的对象为编辑提供了均衡的营养品。另一方面,编辑可以从最基本的原始资料积累阶段起步,为打磨精品准备充分的条件。

判断一名编辑优秀与否是以其创造性强弱为标准的。在审读图书客体的过程中,编辑技能体现在美的创造中,从对审美对象的感观过渡到对审美对象的再创造,培育图书客体新的美学价值。原本零散的、体系杂乱的信息可在编辑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渐趋于统一,原本粗糙的、模糊的概念可经编辑条分缕析、优化组合成为作品美的再创造因素。

设计与艺术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即用设计的理念去表现艺术的价值,用艺术的素养去探索设计的技巧。图书美术编辑应该在一种设计思想下反映生活、反映艺术、反映社会,最终落实到一本书的设计中。他对书籍了解越多也就越能获取设计灵感,取得装帧设计成果。

3.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潜心探索编辑美学规律

伴随着编辑手段现代化、出版媒体多样化时代的到来,出版物装帧设计获取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传统设计工具是尺子、橡皮、剪刀、画笔、调色板、喷枪等,主要靠手工操作,精心设计出来的作品经过制版、印刷一道道工序后往往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出现,电脑成为辅佐设计的工具,它在丰富了设计手段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编辑只要对各种操作硬件、软件学深学透,就可应用电脑进行形象设计、图像处理,把自己的创作意图贯彻到印刷前的最后一个关口,创作出优秀作品。通过计算机手段,小到文字设计,大至风格表现、特色形成均可发挥作用。

(1)变化无穷的文字增添版面生气

文字是版面构成的重要单元之一,也是设计要素之一。长期形成的文字版面字体、字号是固定的规格、比例,规范大于灵活,死板大于生气,编辑要想在有限的选择中创造多样化的版面受到制约。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桌面出版系统应用于出版物的排版设计后,可以使文字的变化达到无穷无尽的境地。经过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字体品种、字的大小、字形变化达到任意化,在版式中自动齐头齐尾、调整行距、字距,根据内容构思成立体、透视、球状、波浪等多种形状。设计完成之时也便是草图、作品成就之日。

(2)随心所欲的图像图形丰富设计效果

计算机带给美术编辑的几乎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创作世界。除了计算机本身储备的大量图片、图像、图形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美术编辑个体想像力任意设计;除能仿制出手绘、喷绘、版画等效果外,还具有光源、亮度以及对物像轮廓边迹、结构、质地、色彩、体积、阴影、动感的侦测与模拟功能。整饰的同时几乎即刻间显示出修改后的作品,并可根据整体设计时时察看效果图。

(3)巧夺天工的表现手段超越现实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装帧设计中是一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艺术与理想的搭配。如在选择图像位置、视觉角度、缩放比例、网纹形状时,可将原有图片按设想进行切割、分离、移植、增添或删除,还可将图形作反阴、翻转、叠压、重影等立体、艺术处理。手绘所不能达到的计算机可以达到。计算机所模仿的绘画工具甚至比实际绘画工具更具表现力,自由控制、精雕细琢、艺术拼接所产生的效果使在客观现实中无法表现的抽象得到理想的实现。

(4)凸现个性的设计风格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出版物的装帧设计风格呈现出广告化特点,封面与封底相互呼应,凸现广告效果。90年代应用电脑图形设计,大量采用高档材料,质地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个性并不明显。进入21世纪后,装帧设计风格趋向于多样化、无主题,无主题成为流行时尚,成为一种时代特色。同时,出版物已成为集传播信息、记录知识、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品,更加注重人文、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而且,图像画面更加逼真、富于动态,凸现了空间表达方式。

4.与图书出版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共同创造图书的意境美与形态美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美的因素遍布图书内外,美的构成蕴藏于图书生产所有环节,只要编辑具有美的意识,就能创造出图书诸方面美的价值来。

作品内在美是靠图书内容结构安排合理、论据观点充实正确、文笔风格凸现、正文辅文融为一体等方面共同体现的。编辑主体为此既要有选择、判断精美作品与“胚胎作品”(经编辑审美加工与创造可塑造成艺术品)的能力,又应当为作品“锦上添花”,使内在美得到延伸与升华。内容所表现出的美要么以结构布局均衡为总体作铺陈,以言之有据、成竹在胸的论据为论点服务,要么以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的观点为作品的真善美增色添彩,文笔或细腻深沉或粗犷豪放,辅文或引申正文、介绍作者或为读者阅读作向导……

总之,所有这些都是编辑选择美的理由,也是编辑发挥自己全部聪明才智,将审美理想、审美风格与审美个性予以整合、改造、优化与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