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4806500000013

第13章 编辑工作(4)

(3)增加出版社内部活力的需要。将编辑进行细分是一种打破内部平衡、鼓励多劳多得的内部竞争手段。压力会变成动力,从而产生一种激励机制。

文字编辑是指对已设计好的书稿承担整理加工直接责任者。

策划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有之。但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最为强烈和突出。随着新的社会实践和策划活动的深入发展,策划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在影视业已有“策划”、“总策划”不同称呼;在出版业,“策划编辑”之称也不是一种新生事物。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编辑工作是出版活动的中心”是对编辑地位给予了足够重视的话,那么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出版实践中,出版界开始认识到仅仅强调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尚不足,还必须高度重视编辑策划工作,则是历史对编辑职能赋予的新的意义。策划与编辑加工整理是同一出版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选择层面,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对出版职业结构调整及类别划分应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角度转换思想,对人员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使之与职业相匹配、相和谐,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正是出版主动能力的增强才促使传统编辑职业结构向重视和发展人的特长与优势的方面转化,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策划编辑新职业。

一般意义上的策划是指对单本书或套书的策划。当前对单本书或套书的策划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主动约稿看做策划,有的则认为由编辑提出创作意图,设计内容框架,乃至提出成本核算、印制要求、出书时机、营销手段等才能称为策划。前者是单纯的选题策划,能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都应有这个能力。后者是全过程策划,难度较大,重点图书由专门的高水平人员来主持是有必要的。每个编辑都应树立这种策划意识,并努力使自己具备这种策划能力。

编辑策划是指编辑为使出版物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选题、组稿、加工、出版、发行全过程的智力行为。在编辑策划的所有程序中,它以调查研究为起点,分析、归纳、判断、决策为手段,最后拿出一套详细的目标实施的策略、步骤、方法的综合方案。这套方案由策划编辑自己或文字编辑实际操作,最后以效果追踪和评估作结。编辑策划不是对出版物的简单外包装,而是将出版物与社会、读者、作者对接,深度开发出版物的社会效能,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水平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和方法。我们不难发现,凡是高水平的出版物,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渗透着编辑策划的因素在内。编辑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科学活动,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出点子、想办法,未免平庸浅薄,但把它极端化也有失偏颇。

在出版日益市场化的趋势下,竞争加剧,策划能力应该成为编辑必备的重要素质。理想的编辑当然是策划与文字能力兼备的,但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策划能力无疑是一种首要能力。但一方面须防备以策划自居的编辑轻视文字加工,乃至轻视文字加工编辑,不介入或少介入实际的编辑工作,对整理加工环节相当隔膜;另一方面,也须防止由于文字编辑对前期策划不够了解,易成为被动的文字加工、文字处理者。这两种倾向均是编辑各自认识不当而造成的。

策划编辑应从编辑中产生,他熟知编辑加工程序,业务精通,既可站在策划的位置考虑加工的程序以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预防和积极的应对,也可成为文字处理的多面手,具有文字加工的敏感力和纠错能力。正是因为他对从书稿产生到书籍成形的全盘过程的了解与把握,使他对书籍的热爱与关注尤为深切,且独具职业眼光。策划编辑的特点:勤动脑筋,爱好思索,反应敏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文字编辑虽然不具备策划能力,但擅长文字处理,如果能积极、全面地理解选题策划意图,便应竭力将策划意识贯穿于整理加工之中,与策划编辑取得共鸣。文字编辑的特点:冷静,对文字有天生的感悟力,热衷于文字“游戏”,崇尚“寂寞美”。

但把编辑分等级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所谓策划编辑是高级编辑、文字编辑是低级编辑的划分标准,既不利于调动编辑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书籍质量。客观地分析,策划不是万能的,绝对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在当今信息时代,策划在其他行业的广泛应用和所取得的成功,对出版业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因而为出版人所重视,并将它作为推动编辑工作改革与进步的重要力量。这是出版思想认识和管理水平的一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上述可知,编辑策划是编辑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的集中体现,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推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体现鲜明个性特色的书籍,使出版物在社会上展现良好形象,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进而获得最佳社会效益。但总结目前的编辑策划工作,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乏整体和经常性的策划。策划是一项全方位、立体化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本书,某一重大出版计划的单项作业。

但目前的策划活动,显现出编辑策划视角狭窄,具体时段性较强,全时空概念较弱,大多数编辑并未把编辑策划当做真正提高图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而是当做“应急”的权宜之计。

(2)缺乏策划理论素养,策划意识淡薄。策划是一门集编辑智慧、作者潜力于书籍的创造性活动。只有掌握策划基本理论并对策划方法谙熟于胸者才会将策划自然化做工作中的一部分,发挥策划指挥棒的作用,运筹帷幄,游刃有余,自由舒展。

(3)缺乏激发策划活力的机制。策划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的结果,因而,对策划所产生的效益缺乏一种评估标准。对于一种因畅销而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书籍,策划者的“金点子”奖被湮没在作者辛勤劳动、责任编辑文字加工和校对审核的功劳当中了。编辑出版行业既没有策划方面的制度规定,也没有对主编和编辑策划采取有效的激励、约束和管理机制。因此,策划没能展示应有的活力。另一方面,编排规范、校对质量都有硬性指标规定,却从来没有对策划的具体要求。编辑做也罢,不做也罢,从来没有直接要求。

3.解放编辑生产力

编辑工作改革行进到今日,解放编辑生产力已是一件顺理成章之事。解放编辑生产力是基于其鲜明的时代背景产生的:

(1)全国性的体制改革已取得成效,出版体制在这种改革大潮中正在经历裂变,编辑体制尽管未有较大改革,但个体编辑也都作了相当长久的思想准备;

(2)出版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已有了十余年的历史,编辑已经历了一段由享受“大锅饭”到强化自己市场意识的痛苦过程;

(3)出版企业化程度的逐步增强既为编辑生存带来挑战,也为编辑一展身手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编辑生产力的具体内容有以下方面:

(1)编辑能力。编辑能力是编辑生存的基本条件,掌握一定的编辑技能,成为一名编辑工匠便可获取一个谋生的职位——只要他能够生存得下去的话,这一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具备良好的编辑能力才有谈论诸如自我发展等的资格。

(2)选题策划能力。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编辑不仅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匠人”,而且是一个头脑灵活的“文化人”。选题策划考虑周全,能很好地兼顾出版物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不单单是会被动地“做”,而且还会自主地“编”,在编辑的作品中满足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3)竞争力。竞争力是提高编辑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既包括出版部门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包括编辑之间的竞争。竞争力的比较是内容的比较、品牌的比较。

(4)创造力。解放编辑生产力就是释放、激发、培育从事编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能动性,使编辑工作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在中国出版改革向纵深发展之时,解放编辑生产力既有利于成为改革动力中的一部分,也有利于克服改革中的阻力,二者兼顾,对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1)解放编辑生产力必须符合精神产品生产的规律。精神产品生产最不能像其他工农业产品一样以统一内容为衡量质量的标准,它在人类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并非像其他产品一样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当它的内容被人们所接受时,会逐渐化入人的精神世界,对世上人或事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体系与思想观念。优秀的精神产品,自然是选题好、成本低、质量佳、进入市场时机把握得当、发行量大的出版物,解放编辑生产力是为了使具备这些条件的精神产品生产得更多、更快、更好。

(2)解放编辑生产力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产定销,由长官意志代替出版计划,不分地区特点、行业特点、市场特点,取消编辑自我,取消出版创造性的做法。它强调任何一个决策都是调查研究的结果,强调信息对于出版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用现代信息管理思想指导出版活动。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出版部门的机构和部门配置不尽合理,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这种现象必须得到根本改变。

通过编辑生产力的解放可以充分体现编辑工作是中心、发行是龙头、管理是基础的出版生产个性化特征,将专门化与高效率作为组织结构重新调整的依据。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批由社会上的某些出版团体或工作室完成的出版物。这些出版工作室与出版社的编辑室进行比较,最主要的是,它们既具有完整的出版生产功能,又具有选题决策权和出版物生产经营权。国内的一些出版部门,近年来也都改革了原有的部门设置和功能,成立了类似于工作室的事业部或者控股子公司,推行分权式管理,独立运作和单独核算的运营方式。其实质就是解放编辑生产力。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一家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图书为主的大学出版社,其出版范围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解放编辑生产力,形成拳头以便出击更有力,他们提出了“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打造品牌”的经营理念。他们将自身优势与市场需要结合起来,确立了经济与管理、政治与人文、法律、外语、教育与培训等五大出版重点,以点带面,以重点带动一般,使人大社形成了教材与一般图书结合的互动局面,由此,带动了出版社整体的飞速发展。2002年,经济与管理、法律、人文、外语与音像、教育培训五大事业部正式成立。五大事业部都是以图书为主业,多种媒体综合经营的部门。在总社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定的出版范围和统一规划,以策划、编辑和开展宣传业务为主体,以责任为中心,成为责权利相统一的授权经营实体。

编辑工作机制市场化就是以效益为中心,使选题决策科学化和追求决策效率,让编辑有更多的选题决策权,充分体现出版物中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鱼吃慢鱼”成为一条规律,快,成为优势之一。调查研究获取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撑成为另一条规律,违背者必然会“盲人摸象”。

(3)解放编辑生产力必须符合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社会效益第一是编辑出版活动的前提条件。大力解放编辑生产力,强调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并不是否定社会效益,并不是制造矛盾,并不是说二者一定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其实,社会效益第一是社会判断编辑出版的基本质量标准,是出版作品的“准生证”与“合格”产品的标志。

解放编辑生产力必须明确责任编辑的责任所在、利益所在,充分体现编辑责任制度。2001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障出版物刊载的内容符合该条例的规定。编辑责任制度包括出版物编辑过程中的“三审制”,社长、总编辑或主编负责制,责任编辑制,以及其他形式的岗位责任制。解放编辑生产力必须改变责任编辑责任不到位现象、缺位现象和越位现象。当选题由责任编辑决策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责任编辑必须承担出版物的政治风险责任和经济风险责任。此时,社会效益第一会落实到某一具体的图书或出版物上。

解放编辑生产力要求出版业在宏观上有一个可行的新人事制度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小出版大社会”的新的人才利用机制和经营模式,多培养和产生能策划选题的优秀编辑人才,对于不适应编辑岗位者可以减员、分流。也可充分利用社会的人才资源提高书稿的编辑、校对等环节的质量,从而使出版业真正按企业的经营规律办事。

解放编辑生产力的核心问题是编辑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是破除原有的用人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向合同制转变,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解能聘、能去能留,最大限度地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强化编辑的生存意识。分配制度改革是彻底打破平均主义思想,完全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建立与出版企业大多实行的“工效挂钩”原则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分配制度体系。

因此,解放编辑生产力必将推动出版单位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必将再造出版流程经营管理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角色定位

编辑自独立于社会行业以来,其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发生过不少变化,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特定地位,即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却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在社会文化领域里,它是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和消费中介。尽管它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和很重要的作用,但中介地位决定了它并不是社会文化事业的主角和核心,它的创造性与它的服务性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尽管编辑的存在和发展从来离不开印刷、发行,它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也一点离不开印刷、发行的配合和保证,但中心环节的地位决定了它是出版业的主角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