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十大孤本小说文库
4708000000210

第210章 三教偶拈(15)

济公道:“我今日作诗没兴,写亦不美,胡乱将去遮壁。”提点曰:“有劳大笔,再吃几杯。”济公曰:“心下不乐,莫饮罢。”二人便行到望仙桥下。有个开茶坊的婆婆,叫做陈干娘。看见济公,便留吃茶。济公曰:“正好。”同提点入去,婆婆点了两杯茶来。济公曰:“阿婆,难得你好心,时常请我,没甚报答,你去省马庙前杜处士家,讨我神子头儿来,爱好安在家里,以后自有好处。”婆婆道:“他须不肯。”济公便写个帖子与了。明日婆婆去讨将来,看时,却是个病恹恹瘦和尚。婆子道:“这样冷货,要他何用。”撇在壁边。谁想后来济公死了,众太尉要寻济公神子,教干办裱褙铺里买。杜处士曰:“只有望仙桥下,陈干娘茶坊里有济公的神子。”太尉就差干办,挑三千贯与婆子买了。这是后话。

却说济公谢了茶,出门撞见一个挑海蛳担的。张提点曰:“济公做只海蛳颂。”济公随口念云:

此物生在海东西,又无鳞甲又无衣。

虽然不入红罗帐,曾与佳人做嘴儿。

提点大笑。此时正是五月天气,忽然下一阵好雨,二人便入茶坊来避雨。壁傍见有一柄雨伞。济公遂题云:

一竿翠竹,巧匠批栾。条条有眼,节节皆穿。四大假合,有柄无权。撑持费力,放下安闲。直饶瓮泻盆倾下,一搭权为不漏天。

题毕,雨住。行不过数间门面,只听得铙钹之声。提点问是甚处做道场。济公曰:“这是行户中王妈妈家,与王公做小祥功德。”提点笑曰:“这亡八人家,也做功德斋僧。”济公作诗云:

唐家街衖闲游赏,妈妈家中请和尚。

三百衬钱五味食,羊毛出在羊身上。

提点大笑曰:“还他道场钱也无。”济公又云:

妈妈好善结良缘,不信斋僧比俗凡。

经资斋衬明施舍,少间暗里送来还。

二人过一古董铺门首,见挂着一幅墨竹。济公口占云:

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好似葛坡龙化后,却留清影在虚堂。

又见店内有一条三股麻绳,济公拿起便把口咬。店主人忙抢过手,扯住济公要赔。提点再三劝散了。一路行着,济公道:“他妻该死在这条麻绳上。还有一股不曾咬得,这业冤还不肯散。”谁想过了数日,古董铺娘子与丈夫争论,把这条麻缢死了。

且说济公与提点径投清波门去。有一家门前放着一缸酱。济公看一看,爬上大解,地下拾一块炭来,去壁上写下四句云:

你家酱一缸,内有毒蛇藏。

若无老僧说,人口俱被伤。

其家得知,叫苦连声。忙去倒时,只见倒出两条火赤练来。吃一惊,才知济公救了一家性命。

二人走得身上烦热,提点袖中取出扇来扇,上有小画。济公口占云:

一枝风柳一蝉鸣,画出规模宛似生。

莫谓其中绝音响,报君消息甚分明。

题毕,见一后生挑担辣粉。济公曰:“怎么卖?”后生曰:“百文钱一筛。”济公要提点作一辣主人。提点曰:“你只顾吃,我还钱。”那后生盛一碗来,济公做两三口吃了,教只顾盛来,一上吃了半筛。提点曰:“此物只宜少吃。”济公道:“好吃。”又吃了半筛。提点还了那后生钱。二人径往前去,却好撞见沈万法。济公遂别了提点,同沈万法出清波门回寺。济公吩咐沈万法:“我不吃晚粥了。”入房眠至初更,肚内碌碌响起来,便叫沈万法快搀挽我东厕上去。沈万法急忙起来,搀至房门外。济公忍不住,却有一火工打铺在那里睡,被济公撒了一头一脸。火工叫起来。济公曰:“阿哥休要骂。我急了,没奈何。”火工只得自去洗了。

济公一夜泻到天明,饭食不进。长老得知,自来探望。济公曰:“长老,我年六十岁,不好也。”教沈万法扶到安乐堂去。渐渐病重,万法只是哭。济公曰:“你休得哭。我实亏你,无物可报,你将纸来,我写个疏头,你去王太尉处讨了度牒。”沈万法曰:“谢天地,得师父病好,却取度牒与我未迟。”济公曰:“我已要休矣,你取纸笔来。”沈万法去取纸笔。众僧曰:“沈万法,汝师父平日不曾有衣钵在寺。今既不好,恐有衣钵在外,死后难讨,亦须写留一执照。”沈万法曰:“我师父素不曾有衣钵,怎生问人讨。”监寺曰:“汝师父日常往来者十六厅朝官、二十四太尉、十八行财主,便要三万贯亦有,何为无衣钵。”沈万法曰:“也是。”取二张纸入安乐堂。济公教取纸笔过来,写下一张求度牒的疏。沈万法又放一张纸在前。济公曰:“再要我写甚么?”万法曰:“众僧说师父有衣钵在外,师父归天之后,胡乱把两件与弟子作忆念。”济公曰:“我写与你。”遂写云:

来时无一物,去时无一物。

若要我衣钵,两个光卵子。

长老曰:“沈万法,你师父平日只贪杯酒,实无衣钵。将疏头去王太尉府中取度牒,便是你出家之本。”沈万法复到安东堂。济公曰:“如何你又来?”沈万法曰:“恐师父要汤水吃。”济公曰:“你去万松岭报知各太尉,就讨度牒来。”沈万法星飞去了,少顷乃回。济公病势转加。是时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也。济公叫起无名发来,众僧只道有火,长老都到。济公曰:“我今日归去也,可叫一剃头的来,与我剃头。就烦长老与沈万法取一法名,亦就今日剃度。”长老乃令剃了济公、万法头。济公曰:“我心今已放下。”

当时朝官太尉相识朋友尽至。济公令沈万法烧汤洗浴,取件洁净衣服穿了,却无僧鞋。长老自取一双与济公换了。济公坐禅椅上,令取文房四宝来,写下一绝《辞世颂》云: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边天碧。

济公写毕,下目垂看,圆寂去了。沈万法大哭一声。众官僧道俱来焚香。

至三日,正欲入龛,时有江心寺全大同长老亦知,特来相送。会斋罢,全大同长老与济公入龛,焚了香曰大众听着:

才过清和昼便长,莲芰芬芳十里香。

衲子心空归净土,白莲花下礼慈王。

恭惟圆寂书记觉灵,原系东浙高门,却来钱塘挂锡。参透远老葛藤,吞尽赵州荆棘。生前憨憨痴痴,末后奇奇特特。临行四句偈云:今日与君解释,从前大戒不持,六十年来狼藉,囊无挑药之金。东壁打到西壁,再睹旧日家风。依旧水连天碧,到此露出机关,末后好个消息。大众道:“如何是末后消息?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倍。

时时识世人,世人俱不识。咦!

玲珑八面起清风,天地山河无遁迹。

全大同长老念罢,众皆叹赏。

第二日,起建水陆道场,助修功德,选日出丧。届八月十六日百日之期,灵隐寺印铁牛禅师与济公起龛。禅师立于轿上,迎香云大众听着:

一百光钱挂仗头,前街后巷恣遨游。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休。

恭惟圆寂书记济公觉灵,世居东浙,祝发西州。逆行顺行,凡圣莫测。横说竖锐,耸动王侯。天魔为伴侣,佛祖是冤仇。正好逢场作戏,俄然野壑归舟。天堂收不得,地狱岂能留。

大众道:“既不能收又不能留,毕竟何如?”

咦!

信步出门行大道,更嫌何处不风流。

印铁牛长老念罢,众团头做索起龛,扛至法阴寺山门下。请上天竺宁棘庵长老挂真。宁棘庵立于轿上,手持真容道大众听着:

鹫岭西风八月秋,桂丛香内集真流。

上人身赴龙华会,遗下神容记玉楼。

恭惟圆寂书记济公觉灵,一生只贪浊酒,不顾禅师道友,到处恣意风狂,赢得面皮粗丑。眼上安着双眉,鼻下横张大口。终朝撒手痴癫,万事并无一有。休笑这个规模,真乃僧家之首。咦!

现在曾过天台,认得济颠面否?

宁棘庵长老念罢,鼓乐喧天,迎丧入虎跑山门烧化。宣石桥长老与济公下火,手拿火把道大众听着:

济颠济颠,落脱多年。喝佛骂祖,唤死如眠。是天台山李驸马之裔,是灵隐寺远瞎堂之禅。以护身符牒为常物,一火还能洞然。以丛林规矩为鄙吝,风狂行遍市。迅手写出大道,向人博换酒钱。皮子队里逆行顺化,散圣门前掘地讨天。临命终时,坐脱立亡,已纳败阙。末后句中,隔凡成圣,也是搭。还他本色草料,方能灭尽狼烟。咦!

火光三昧连天碧,狼藉家风四海传。

宣石桥长老念毕,举火烧着,舍利如雨。众僧拾骨,宁棘庵与济公起骨道大众听着:

天台散圣无人识,卧柳眠花恣飘逸。如今脱却旧皮囊,无位真人赤骨律。济书记,得得得,平生不露锋芒,末后尾巴露出。咦!

这个雪骨起风云,一笑出门横玉笛。

念罢,沈万法捧了骨头。宁长老道:“贫僧一发与他送骨入塔。”道大众听着:

冷泉参透瞎堂禅,到处逢人夸唧溜。胸藏万卷书,笔扫三千首。放憨在短巷长街,说法向茶前酒后。火烧舍利灵牙,何啻八斛四斗。不撒向月底波心,不殡在山腰谷口。今朝率堵以成,且要还他窠臼。咦!

没须锁子两头摇,无缝塔中长保守。

宁长老念罢,把骨送入塔了。

回丧至净慈寺山门前,只见二行脚僧问曰:“那位是少林长老?”长老曰:“和尚何来?”行脚僧曰:“小僧从六和塔过,遇上刹济书记,有一书,一双僧鞋,令小僧寄与长老。”长老接过一看,大惊曰:“济公临终时,无僧鞋,老僧取此一双与他穿,今已烧化,如何原物还我。”且拆书看,书云:

愚徒道济,稽首焚香,拜手少林大和尚座右。伏以山遥路远,急难会面。即辰仲秋,桂子将残,黄花欲放。城中车马人烟杂,湖上清风明月闲。区区钻开地孔,推倒铁门,针尖眼中走将出来,芥菜子内寻条大路。折了锡杖,不怕上高下低。破却草鞋,管甚拖泥带水。飏下竹笠,不要衣包。当行即行,要住便住。约莫西天十万里,迅步虚空在目前。正行大道,忽遇魔君,托寄咫尺之书,送与故人相看。照管铁笼马,一脚踢倒泰山。提防碧树猿,双手劈开金锁。大笑万山黄叶落,回头千派碧泉流。冗中不及一一,数字以代面言。传与南北两山,常教花红柳绿。

又颂云:

看不着,错认笊篱是木杓。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断黄金索。幼年曾到雁门关,老去分明醉眼看。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犹自骨毛寒。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番。

二行脚僧在寺安歇,众官员人等各散。

忽一日,有钱塘县一走差的,来见长老曰:“凂小人因往天台下文书,遇见上刹济公,小人寄封书在此。”长老接过拆开看时,内诗二首云:

片帆飞过浙江东,回首楼台渺漠中。

传与诸山诗酒客,休将有限恨无穷。

其二:

脚紧系兴无穷,拄杖挑云入乱峰。

欲识老僧行履处,天台南岳旧家风。

少林长老曰:“济公如此来去明白。”走使惊曰:“小人只道是活的,却乃死了。”不在话下。

后五十年来,净慈寺崩损,无人去化木植修葺。忽一日,有范村人送木植来,言说济书记募化来的。长老大骇,遂令监寺收了。一寺僧人无不感仰。后济公徒弟沈万法,升至本寺监寺,寿年九十三岁而终。济公累累显应,书不能尽。有诗为证云:

黄金百炼费工夫,下得工夫价自无。

若是昔年留得种,任君千遍去耕锄。

无竞斋赞湖隐:

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开荆棘林,透过金刚圈。眉毛厮结,鼻孔撩天。烧了护身符,落纸如云烟。有时结茅晏坐荒山巅,有时长安市上酒家眠。气吞九州,囊无一钱。时节到来,奄如蜕蝉。涌出舍利,八万四千。赞叹不尽,而说偈言。呜呼,此其所以为济颠者耶!

许真君旌阳宫斩蛟传

诗曰:

春到人间景色新,桃红李白柳条青。

香车宝马闲来往,引却东风入禁城。

酾剩酒,豁吟情,顿教忘却利和名。

豪来试说当年事,犹记旌阳伏水精。

粤自混沌初辟,民物始生,中间有三个大圣人,为三教之祖。三教是甚么教?一是儒家,乃孔夫子,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为历代帝王之师,万世文章之祖,这是一教。一是释家,是西方释迦牟尼佛祖,当时生在舍卫国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能,普度众生,号作天人师,这又是一教。一是道家,是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生天生地,生佛生仙,号铁师元炀上帝。他化身周历尘沙,也不可计数。至商汤王四十八年,又来出世,乘太阳日精,化为弹丸,流入玉女口中。玉女吞之,遂觉有孕,怀胎八十一年,直到武丁九年,破肋而生。生下地时,须发就白,人呼为老子。老子生在李树下,因指李为姓,名耳,字伯阳。后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把关吏尹喜望见紫气,知是异人,求得《道德真经》共五千言,传留于世。老子入流沙,修炼成仙。今居太清仙境,称为道德天尊,这又是一教。那三教之中,惟老君为道祖,居于太清仙境,彩云缭绕,瑞气氤氲。一日是寿诞之辰,群三十三天天宫,并终南山、蓬莱山、阆苑山等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列位神仙,千千万万或跨彩鸾,或骑白鹤,或驭赤龙,或驾丹凤,皆飘飘然乘云而至。次第朝贺,献上寿词,稽首作礼。词名《水龙吟》:

红云紫盖葳蕤,仙宫浑是阳春候。玄鹤来时,青牛过处,彩云依旧。寿诞宏开,喜《道德》五千言,流传万古不朽。况是天上仙筵,献珍果人间未有。巨枣如瓜,与着万岁水桃,千年碧藕。此乾坤永劫无休,举沧海为真仙寿。

彼时老君见群臣赞贺,大展仙颜,即设宴相待。酒至半酣,忽太白金星越席言曰:“众仙长知南赡部州江西省之事乎?江西分野,旧属豫章,其地四百年后,当有蛟蜃为妖,无人降伏,千百里之地,必化成中洋之海也。”老君曰:“吾已知之。江西四百年后有地名曰西山,龙盘虎踞,水绕山环,当出异人,姓许,名逊,可为群仙领袖,殄灭妖邪。今必须一仙下凡,择世人德行浑全者,传以道法,使他日许逊降生,有传授渊源耳。”斗中一仙,乃孝悌王,姓卫,名弘康,字伯冲,出曰:“某观下凡有兰期者,素行不疚,有仙风道骨,可传以妙道,更令付此道与女真谌母,谌母付此道于许逊,口口相承,心心相契,使他日真仙有所传授,江西不至沉没,诸仙以为何如?”老君曰:“善哉!善哉!”众仙即送孝悌王至焰摩天中,通明殿下,将此事奏闻玉帝。玉帝允奏,即命直殿仙官,将神书玉旨,付与孝悌王领讫。孝悌王辞别众仙,蹑起祥云,顷刻之间,到阎浮世界来了。

却说前汉有一人,姓兰,名期,字子约,本贯兖州曲阜县高平乡九原里人氏。历年二百,鹤发童颜,率其家百余口,精修孝行,以善化人,与物无怍,时人不敢呼其名,尽称为兰公。彼时儿童谣云:“兰公,兰公,上与天通,赤龙下迎。名列斗中。”人知其必仙也。一日兰公凭几而坐,忽有一人,头戴逍遥巾,身披道袍,脚穿云履,手中拿一个鱼鼓简板儿,潇潇洒洒,徐步而来。兰公观其有仙风道气,慌忙下阶迎接,分宾坐定。茶毕,遂问仙翁高姓贵名?答曰:“吾乃斗中之仙孝悌王是也。自上清下降,遨游人间,久闻先生精修孝行,故此相访。”兰公闻言,即低头拜曰:“贫老凡骨,勉修孝行,止可淑一身,不能率四海,有何功德,感动仙灵。”孝悌王遂以手扶起兰公,曰:“居士,吾语汝孝悌之旨。”兰公欠身起,曰:“愿听指教。”孝悌王曰:“始气为大道于日中,是为孝仙王,元气为至道于月中,是为孝道明王,玄气为孝道于斗中,是为孝悌王。夫孝至于天,日月为之明;孝至于地,万物为之生;孝至于民,王道为之成。是故舜文至孝,凤凰来翔,姜诗王祥得鱼奉母,即此论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道所至,异类皆应。先生修养三世,行满功成,当得元气于月中,而为孝道明王。四百年后,晋代有一真仙许逊出世,传吾孝道之宗,是为众仙之长,得始气于日中,而为孝仙王也。”自是孝悌王,悉将仙家妙诀,及金丹宝鉴,铜符铁券,并上清灵章飞步斩邪之法,一一传授与兰公。又嘱道:“此道不可轻传,惟丹阳黄堂者,有一女真谌母,德性纯全,汝可传之。可令谌母传授与晋代学仙童子许逊,许逊复传吴猛诸徒,则渊源有自,超凡入圣者,不患无门矣。”孝悌王言罢,足起祥云,冲霄而去。兰公拜而送之。自此以后,将金符铁券秘诀,逐一参语,遂择地修炼仙丹。其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