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4707300000005

第5章 引言(2)

美国的尼克松研究涉及尼克松政府的方方面面,众人对尼克松的外交成就,特别是他的对华政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学者甚至认为如果不把尼克松的中国政策作为他的首位成就来考察的话,就不可能认识他的历史地位。早在70年代,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就认为1972年的中美和解是双边关系及更广阔的东亚事务中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完全不同的东亚四强关系的浮现”。他认为中国领导人主要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尼克松与基辛格则想从中得到与苏联对抗的筹码。实际上,尼克松政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还在进行之中的越南战争和遏制苏联的战略武器计划。中美和解极大地改变了东亚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消除了彼此的威胁,形成了对苏联新的制约,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安全利益①。米歇尔·奥克森伯格在他富有影响的著作《龙与鹰:中美关系,过去与将来》中,也认为尼克松1972年的访华,为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②。其他学者也都有类似的评述③。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重新评价尼克松的过程中,研究者们试图超越双边关系来研究中美关系,或把中美关系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考察。约翰. F.科珀研究了华盛顿、台北与北京之间的关系,斯蒂芬. P.基伯特等研究了20世纪初至80年代的美台关系④。A.詹姆斯·格雷戈尔勾画了中美关系的历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和中美和解。所有这些著作都涉及尼克松的对华政策⑤。罗伯特·罗斯和张少书则分析了促使中美和解的国际和国内因素,特别是60年代末的两大事件:越南战争和中苏冲突,罗斯强调中美“寻求合作以抵消他们感受到的来自莫斯科的日益增长的压力”,是中美合作谈判的开端,并影响到今后20年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结果是要保持美、中、苏三角关系中的力量平衡①。孔华润认为尼克松的对华政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②。

①A. Doak Barnett,China P0licy:Old Pr0blems and New Challen e(Washington,D. 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7);Barnett,China and the Maj0r P0wers in East Asia(Washington,D. 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7),pp.193 -252.

②Michel Oksenberg and Robert B. Oxnam,ed.,Dra 0n and Ea le: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0ns:Past and Future(New York:Basic Books,1978),引文自p.123。

③Schurmann,The F0rei n P0licy 0f Richard Nix0n:The Grand Desi n,pp.102 -107,pp. 196 -238;Thornton,The Nix0n-Kissin er Years,pp.15 -24,pp.308 -324;Thomas A. Bailey,Dipl0matic Hist0ry 0f American Pe0ple(New York:Prentice-Hall,Inc.,1974),pp.925 -928;Brandon,The Retreat 0f American P0wer,pp.181 -200.

④John F. Copper,China Dipl0macy:The Washin t0n-Taibei-Beijin Trian le(Boulder:Westview Press,1992);Stephen P. Gibert and William M. Carpenter,America and Island China:A D0cumentary Hist0ry(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9).

⑤A. James Gregor,The China C0nnecti0n:U. S. P0licy and the PRC(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86).

虽然学者们对尼克松的外交政策已基本肯定,对他的国内政策争议也已不大,但他的人格和品德仍难定论。在持否定意见的人中,布鲁斯·库克利克把尼克松看成是“一个疯子,蠢蛋”③,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仁慈、可信、宽宏大量、温和、诙谐”④。阿德莱·斯蒂文森有一个出名的说法,即尼克松是一个戴着很多面具的人。也有人说尼克松是一个分裂的人,一个生活中充满矛盾的人。在大多数人面前,他总是周身不自在,但在亲近的朋友面前,则非常忠诚和体贴⑤。华伦·金贝尔则认为他“完全不亚于伍德罗·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⑥。威廉·邦迪甚至挑战尼克松本人和基辛格在其回忆录中的某些说法。他将尼克松、基辛格二人的观点和行为结合起来考察,强调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实际结果,而不仅仅是他们的言论,他肯定了尼克松在第一任期的成就,但对其后28个月的业绩却提出批评⑦。史丹利. I.库特勒和弗雷德·埃米尼仍然坚持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上的滥用权力是自我毁灭⑧。

除了观点上的对立与交锋外,新史学的方法在尼克松研究中也十分突出。

①Robert S. Ross,Ne 0tiatin C00perati0n: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1969 - 1989(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1 -71;Gordon H. Chang,Friends and Enemies: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S0viet Uni0n,1948 - 1972(Stanford,Cal.: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253 -294.

②Warren I. Cohen,“American Perceptions of China”,in Dra 0n and Ea le:U. S. China Relati0ns:Past and Future,pp. 54 -86.

③Kuklick,The G00d Ruler,p. 160.

④Monica Crowley,Nix0n in Winter(New York:Random House,1998),引文自前言。

⑤Friedman,C0ld War Patri0t and Statesman,p.7.

⑥Greene,The Limits 0f P0wer,引文自前言。

⑦William Bundy,A Tan led Web:The Makin 0f F0rei n P0licy in the Nix0n Presidency(New York:Hill and Wang,1998).

⑧Stanley I. Kutler,The Wars 0f Water ate:The Last Crisis 0f Richard Nix0n(New York:Knopf,1990);Fred Emery,Water ate:The C0rrupti0n 0f American P0litics and the Fall 0f Richard Nix0n(New York:Simon&Schuster,1995).

二、新史学方法在已往研究中的运用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尼克松研究中,传统的叙事体政治传记占了较大比重。其中,斯蒂芬. E.安布罗斯贡献颇大,他的三卷本传记详细记录了尼克松的早年生活、政治生涯,以及他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在安布罗斯的笔下,尼克松既是“英雄式的、可钦佩的和令人感动的”,同时又是“可耻的、可鄙的和可怕的”①。罗杰·莫里斯所写的尼克松的政治传记对尼克松研究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他不同意早期的大多数传记作家们的做法,认为他们脱离了尼克松所处的历史时代和背景来看待尼克松。莫里斯认为尼克松是特定时代美国文化的产物,他体现了南加利福利亚的特色和美国贵格会教派的信念,这些都是尼克松政治生涯的基础②。与此同时,新史学的研究方法也在尼克松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

①Stephen E. Ambrose,Nix0n,3 vols. Vol. 1:The Educati0n 0f A P0litician,1913 -1962;Vol. 2:The Triumph 0f A P0litician,1962 - 1972;Vol. 3:Ruin and Rec0very,1973 -1990(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7 -1991),引文自Vol. 3,p.9。

②Roger Morris,Richard Milh0us Nix0n:The Rise 0f an American P0litician(New York:Henry Holt,1990).

1.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是指自觉应用心理学理论,以跨学科方法从事历史研究的历史学,是现代西方史学中的一个分支。

心理史学家福恩. M.布罗迪是从心理史学角度研究尼克松的第一人。布罗迪出生于一个保守的、虔诚信仰宗教的家庭,毕业于犹他大学,在芝加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她一生的研究主要是人物传记,并力求从心理史学的角度研究历史人物。她出版于1945年的第一本书是关于摩门教创始人约瑟夫·史密斯的《无人知晓我的历史》(N0 Man Kn0ws My Hist0ry)。这本书受到公众好评,却被一些摩门教徒指责为贬损了摩门教。她的另一本人物传记,出版于1974年的《托马斯·杰弗逊秘史》(Th0mas Jeffers0n:An Intimate Hist0ry),也引起争议,因为在这本书中,她描述了杰弗逊与他的一个名叫萨莉·赫明斯的女仆之间的“不正当关系”。

关于尼克松的传记是布罗迪的最后一本著作,出版于1981年,她本人也于当年病逝。在这本副标题为“尼克松性格的形成”的传记中,布罗迪不仅探讨了尼克松总统时期的活动,而且研究了尼克松50年的政治生涯。她以较大篇幅描述了尼克松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对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同时进行研究,分析尼克松早年因兄弟病故、失恋等生活打击而受到的痛苦,及对他人生观形成的影响,强调尼克松性格的复杂性,也重点分析了作为尼克松政治生涯起点的希斯案件。总之,布罗迪认为尼克松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悲剧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①。

到90年代,出现了利用心理史学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尼克松的另一本著作。这本书由瓦米克. D.沃尔坎、诺曼·伊兹科韦茨和安德鲁·多德三人共同完成。沃尔坎是一个心理分析学家,伊兹科韦茨是受过心理分析训练的历史学家,他们两人曾经合作撰写过土耳其民族领袖穆斯塔法·凯末尔的传记,多德是伊兹科韦茨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他提出了尼克松心理史学著作的课题,并负责采访当事人。他们的做法是,首先收集有关尼克松的毫不相关的材料,然后将材料汇集起来,再用无意识的理论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尼克松,解释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傲慢的、有野心的和渴望成功的人,分析他热衷政治、眷恋权力的原因,他的思想、性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尼克松的“非理性行为”的“潜意识动机”。他们不是要给予尼克松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是从尼克松的多面性出发,发掘出真实的尼克松,即:他既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不一般的人,而且是“当之无愧第一流的历史人物”②。

①Fawn M. Brodie,Richard Nix0n:The Shapin 0f His Character(New York:Norton,1981).

②D. Vamik K. Volkan,(et al),Richard Nix0n:A Psych0bi0 raph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引文自p. 5,pp.148 -149。

2.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目的是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杰拉尔德. S.斯特罗布尔夫妇从挖掘真实的尼克松的动机出发,写了一部有关尼克松的口述史学著作。他们采访了200多名尼克松当年的同事、朋友、熟人,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名的政治人物,目的是要在尼克松辞职20年后,客观地看待他和他的那个时代。该书从尼克松竞选美国总统的1968年开始,直到他去世的1994年,时间跨度大,内容也很广泛,包括了尼克松的个性、政治风格、内政、外交、“水门事件”、辞职及其后为重返政治圈而做的努力。书的体例是在每个大题目下设小题目,小题目之下又有子题目,例如,外交事务就包括了一般观察、基辛格、尼克松与基辛格的关系、智利、中国、德国、苏联、越南等,而在中国这部分,又有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会谈、《上海公报》等子项目。书中全是被采访人的谈话记录,几乎没有作者的评语或个人观点,是一部典型的口述史学著作。它的优点在于客观、真实、口语化,但也有烦琐、杂乱的缺点①。

3.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是指有意识地采用计量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用统计方法分析史料,用数字说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