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审美与管理视野中的影视传播
4706800000026

第26章 管理视野中的影(8)

一开始就试图为崇高的道德和社会目的服务是一种失败的方法,这使得影视传播者不仅达不到他们崇高的目标,反而令观众厌烦。美国教育家威廉·菲尔说:“真正的快乐,不依附于外在的事物。池塘是由内向外满溢的,你的快乐也是由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中泉涌而出的。如果你希望获得永恒的快乐,你必须培养你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点子装满你的心,因为,用空虚的心灵寻找快乐,所找到的,只是快乐的替代品。”①传播快乐和获得快乐都是如此。电视栏目的设置与创意要从现实实际出发,一方面真正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一方面也是电视栏目本身维持生命机制的需要。接受美学家罗伯特·姚斯主张在文艺中“重新引进快乐”。他曾提醒说,大部分人与艺术的接触都是由娱乐引起的。任何文艺都只能是在同读者、观众的交流中产生意义,接受者越多,作品才越能展示其全部功能,没有接受者的作品不能称其为文艺。所以,愉快传播是一种最高智慧和最难的传播,它的含义在于让人类精神的一切高贵禀赋先后觉醒。

①《读者》2004年第24期,第26页。

§§§第二节电视新闻主流化

新闻类节目作为相对独立的电视节目体系,它是对以报道、传播和分析评论各类新闻事实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的总称。电视的本质在于它以摄像机对所发生事实的记录进行传播,这种传播可以满足人们了解新鲜事物的需求。对信息的需求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哪些事,自己关注的人物有些什么新的情况与动向。人们利用媒体收集生活、工作信息是接触媒体的首要动因。了解国内外大事成为观众的日常需要,就像平常的吃饭、喝水一样。向人类传播信息,广播、报纸已率先做到,而不同于广播、报纸的是电视所传播的信息不但使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可以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有一种目击人的亲临现场之感。电视的这种优势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需要亲眼所见事情的发生过程的需求,同时这种拍摄过程的便捷也是电影所不可企及的。电视新闻诞生以来,不仅以电子视听传播方式加强了新闻报道的即时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更是以其广泛的传播效果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并以它特有的几大传播功能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电视比电影的拍摄简单易行,省时省人省力,不需要现场搭配设备,同时也可以抓拍到瞬间的事情。现在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重大的新闻事件,除了一些特殊的新闻事件可以用电影记录片的形式予以展现外,传播新闻,电视一马当先。由于电视能够真实、快捷、全面、灵活地传播事件、再现事实,让人们不光耳闻,而且目睹,所以电视传播的主流追求应该是新闻电视。据统计,中央电视台全年的新闻数量,十几年间翻了近百倍。在大众主要新闻渠道与重大新闻的获知渠道中,电视新闻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多次观众调查的结果和节目收视率也表明:了解国内国外的时事已经成为观众收看电视的第一目的。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北京市范围内进行了关于北京市民收看北京电视台节目的情况和意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们意念中看电视的行为与休闲、放松密不可分,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依然是收视热点,但是,实事新闻类节目异军突起,成为人们收视的第一热点。从影视的传播功能来看,电视传播从最初的新闻、娱乐并重,已经逐渐向传播新闻为主,兼顾娱乐、知识、服务等多种功能协调发展,各功能之间呈现出优势互补的渗透融合趋势。

一、电视新闻应是我国电视发展的主流方向

目前,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由五大块构成:新闻、综艺节目、社教节目、服务型节目和广告。随着电视新闻的强势传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视传播必将以新闻传播为主要取向。电视新闻首先满足了人们渴望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共时感知,在过程中同步体验,将个体的生命融入集体之中的愿望。当全世界的人都在为同一件事欢呼或者是悲痛,为同一个镜头激动不已的时候,个体的生命在于总体的交汇中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人类的生命变得无比的凝聚与厚重,将会促进人类共同期待的文明。这既是人类最初的审美梦想,又是人类在传播中所追求的最后目的。

首先,打开电视看新闻几乎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所以“新闻联播”的收视率永远第一。而在我国,尤其是广大的知识分子阶层,从讲师到教授到如今的大学生,在日益繁忙的考试、考研、评职称、出书、晋升的忙忙碌碌的日日夜夜当中,他们几乎无暇顾及电视的其它栏目,唯有电视新闻是他们难以割舍的份额。许多家庭在看过电视新闻之后,电视基本上处于睡眠状态了,新闻成了人们对电视的唯一渴望。重大新闻事件值得所有人放下手中所有的事,而这是其它任何电视节目都做不到的。以往人们强烈关注的新闻如:北约对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轰炸、许杏虎夫妇和邵云环同志遇难。他们遗体的骨灰归国的仪式经电视播出后牵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这一新闻无疑也像重磅炸弹炸响在人们心中。震惊之余,愤怒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发出了自己的呐喊与对和平的呼声。2004年印尼地区发生的海啸夺走了几十万人的生命,其中电视新闻起了最直接的感性传播作用。电视新闻较之其它形式传播新闻更具魅力,这也是电视独有的魅力,这种魅力表现在它的现场感。2004年雅典奥运会,受众看到的是运动员夺金、夺银的过程,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精神是如何地被发扬得淋漓尽致。看甲A联赛,人们并不是想知道几比几的比分或谁战胜了谁的结果,人们就是想通过电视看球员们如何地迂回等待,如何地拼抢搏杀,如何地前赴后继以及最后的临门一射,随着这一射来体验进球时与现场上同呼吸的快感。

其次,电视新闻具有与其它传媒不同的现场感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能与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实时空平行,能够直接摄取新闻现场的形象、声调、环境气氛、人物表情作为传播符号,同步制作传出,还原并延伸了生活影像、心态、情感、氛围,保存了事件的原貌、过程的可体验性以及事件的不可预知性。电视现场报导最能注重现场的气氛,现场人们的表情及现场人物一举一动的细节。就克林顿总统在亲临北大现场,回答北京大学学生的提问这件事,读报纸的读者会评价说:“不愧是北大的学生,提的问题就是有水平。”看电视的人则感觉到:北大学生了不起,气势逼人,连克林顿都难以招架,这就在于北大学生及克林顿的表情被观众一览无余,这是电视淋漓尽致的展现事实的结果。观众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眼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看报纸的读者则着重于学生都提了些什么问题,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有水平。除此以外,没有亲眼目睹克林顿总统的风采总会是他们的遗憾。

电视给人以求真的真实感。如果你对人说,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了什么新闻,有的人会反问:这会是真的吗?如果你说:是真的,都上了电视了,人们一下子就会确信无疑。这一方面是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就是电视新闻如临其境的无可替代的真实性。

第三,回顾我国电视发展的道路,最大的新闻变革是从《东方时空》到《焦点访谈》又到《新闻调查》再到《面对面》,直至最后新闻频道的开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改革是整个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缩影。90年代以来,这一改革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的开办为标志,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开始尝试抓一些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在经费紧张的条件下,栏目内容一经播出,广告金额上亿元。第二阶段是1994年4月1日创办了《焦点访谈》,让评论性节目进入晚间黄金时间,把一些热点、难点、敏感问题加以评论和披露,大大扩大了电视宣传的影响。第三阶段,两年以后又创办了一个容量更大、更有深度的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调查》。对当前的新闻热点和广大观众所关注的重大事件、社会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分析,它不但客观地描述新闻事件,也追索此类新闻产生的原因,阐述其影响,大大扩大了电视宣传的影响。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了更为客观系统、权威的信息。第四个阶段就是新闻栏目《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电视新闻更注重分享人们的内心,从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到“非典”时期的英雄辈出,《面对面》给了观众一个更新的新闻视角。在新闻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与人物为伴,和新闻同行,更加深入到人的心灵。这个栏目以人为核心,用人来解读新闻,记录历史。节目以他直来直去、质疑探究的方式,完成对新闻人物身上新闻性和新闻的背后故事魅力的挖掘。

2003年春“非典”时期的人物专访,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充分体现了这个栏目的影响力。《新闻会客厅》现场感的需求使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媒介因素回归了生活常态,突出了电视现场的面对面。这个节目的内容相对自由,形式相对比较开放,嘉宾的参与使其更有深度,这也是谈话类新闻节目的优势与魅力。21世纪是对话的世纪,谈话类的新闻节目将成为电视节目的主宰。从《东方时空》到《焦点访谈》再到《新闻调查》及《面对面》、独立的新闻频道,电视新闻改革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四大步,对中国的新闻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电视新闻传播中的这些成功范例,不仅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电视新闻由简到繁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除了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欣赏习惯的制约外,它总是遵循了电视传播工具的特点,沿着更真实、更迅速、更深刻地反映现实变动的方向发展,以最便捷的方式让观众获取最大量的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观众受到最大的影响,这是影视传播的一条客观规律。

新闻调查是我国电视革命的一个特例代表。曝光与纪实也是在传播新闻,并具有典型性、刺激性,某种程度上曝光也让老百姓大出了一口气。但是,这并不能代表电视的本质追求,他们只是新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新闻的含量巨大,新闻重在新、奇、重大,典型稀少、罕见,同时新闻要快、要有时效性。新闻关注的是老百姓感兴趣的事。由此可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只是电视变革必经的有益阶段,是一个探索必经的过程。而《新闻调查》是电视深层次的一个变革,使电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崭新的阶段,电视新闻迈上了《面对面》、《第一时间》这样的制高点。新闻会沿着这种探索的路线一步步走向新闻的真正的本质。

新闻关注什么,如何关注?新闻关注百姓关心的焦点。最有效的新闻应该是系列报道,连续性追踪报道。系列报道可以有计划地策划报道什么,划分几大系列,同时由浅入深,层层分析,最后使其具有明显的厚度与深度。连续性跟踪报道使得每一次的报道都是前次报道的延伸与补遗。观众因此充满了一种期待与渴望,更想知道事情最后的不可预知的结果,具有很强的悬念性。这样在其过程中可以随事件进展层层剖析,不断挖掘,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评论其发生的意义与影响。通过现场采访的形式看各界人士的看法是怎样的,这样才是把新闻做深做透。而新闻特写则是抓住新闻事件典型的瞬间,调动电视表现的各种技法,从各种角度、侧面把细节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对此进行描述、分析、评论。

评论在新闻中起着重大作用。新闻事件发生后,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使所报道的新闻更具报道的价值,评论的环节关系重大,能够以此增加节目的深度和意义。电视新闻评论既是对其他媒介评论的承袭与借鉴,又可以在技术条件下发挥自己独立的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译码。在国外,无论是美国的CBS、ABC,还是英国的BBC,日本的NHK都专门设有自己电视台的电视评论员,对事件进行剖析、评论,发表本台的立场看法。凤凰卫视中文台已经总结经验加大了评论的力量,专门开创了《小莉看时事》、《鲁豫新观察》,这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过去的报道归报道,评论归评论,这种严格分开的做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电视传播的需要,观众在需要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更需要五花八门的评论,在倾听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才是最贴切的。评论缺失,预见性评论更是难得一见,印尼发生海啸对环境、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新闻中,受众所听到的仅仅是赈灾款的数字化,温情表达的场面化。可是这场海啸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海啸对环境的危害怎么样?对人们的心理冲击如何?印尼自救的经济实力有多大?现代观众需要客观报道与主管评论相结合,电视无疑要顺应观众的收视心理,为观众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让观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受中,开拓自己的思路,增强判断的依据,提高信息的价值,同时获得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第一时间》以其报纸新闻现场评论的风格,既浏览了报纸的要闻,又见缝插针,有评有论,成为了新闻名牌栏目,但是因为时间有限,评论局限在三言两语,蜻蜓点水,尚未形成规模。

二、电视新闻改革的横向借鉴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