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4678100000017

第17章 中国古代宫殿与民居建筑(6)

维吾尔式庭院,是维吾尔族人的传统住宅。大门一般设在院墙正面的一侧,门为双扇,车马可以进出。入大门穿过门廊便进入外院,院内靠大门一侧盖有家畜、家禽的厩舍。站在外院向里看,是一排主体房屋的后墙,墙正中是一拱门,拱门大多是双扇,上刻民族图案,很美观。由于大门与拱门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大门外过往行人看不见里院。进入拱门,是主体房屋的过厅。过厅右侧是大客厅、卧室,左侧是小客厅、厨房、贮藏室,都是套间,有门相通。过厅与拱门是对称的,还有一门,叫内门。从内门出去,两边是房屋的廊檐,下有高约一米,宽约二米的土台,名曰“苏坡”,冬天可以在上面晒太阳,夏天可以纳凉。房屋的窗户向阳而开,略高于“苏坡”,阳光照入,房内光线明亮。一般来说,大客厅靠门处有壁炉,是冬天生火取暖煮茶用的。与客厅门相对的室内墙中央,有一个拱券式的大壁龛,被褥就整齐地叠放其内,用漂亮的帘子遮盖着。大壁龛两侧墙上设有小壁龛,放置一些碎小东西。墙壁四周都围有彩色的墙裙。屋顶有天棚,天棚边角部分雕饰有各种图案。屋顶还有一方形天窗。卧室的布置基本上和客厅一样,地上铺着毡毯,人们就睡在上面。有的人家,卧室里备有木床或铁床,不习惯睡地铺的客人来时,就招待在床上安歇。主体房屋房檐上和它对面的院墙上搭有木架,夏日葡萄枝蔓高攀架上,内院浓荫密布,非常凉爽。内院墙上有扇小门,通向幽静的花园。园内种有果木花卉,是小憩养神的佳地。总的说来,维吾尔式庭院建筑具有几个特点:一是有很厚的土墙,砖(或土)拱顶,墙上的门窗用细密的花格子装饰;二是室内一般用地炕、灶台,土墙上设有拱形的壁龛,用壁毯、地毯作室内装饰,装饰内容多为葡萄之类,形象晶莹欲滴,几可乱真;三是宅旁多设晾葡萄干的凉棚,用砖砌出漏空花纹(晾葡萄须既通风又不阳光直接照射);四是由于气候温差大,炎寒骤变,因此多设院子,用大树或凉棚来遮阳乘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宅屋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如土族的“人间”;壮族的“干栏”;哈尼族的“小房”;高山族的“穴屋”;阿昌族的“庄房”;彝族的“土掌房”;满族的“口袋房”;瑶族的“木瓦房”;朝鲜族的“四斜面”;布依族的“半边楼”;拉祜族的“古保叶”;苗族的“吊脚楼”;黎族的“船形屋”等等,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绍。

北京王府

北京四合院以王府四合院最具特色。明清时期对皇族亲王实行分封以地、厚禄、削权的方法,迫使王亲等贵族将精力用于“安居事业”,于是在北京出现了大批皇亲国戚的王府建筑,成为最具四合院典型特色的宅院。王公官宦的府第,以正房正厅为核心中枢,堂前塑一对小兽镇宅纳福。明代制度规定,官至一二品,其厅堂为五间九架形制,三至九品厅堂为三间七架形制,而一般庶民不超过三间五架。清代宗室的分封制度,共分14个等级,建筑与此对应,形成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等各种等级形制。清王府格局坐北朝南,最“前沿”有“东、西阿斯门”,门外有“辖喝木”、上马石、拴马柱,对面有照壁。阿斯门内为狮子院,当中为宫门,左右两狮相对,五开间,中间三间开放,旁边两间关闭(三明二暗),正殿七间,两厢配楼各九间,后寝七间,后楼七间,最后罩房若干间。王府大门不直对街道,在大门前留出一个庭院,庭院前有一座沿街的倒座房,两边设旁门,先入旁门后见大门。清亲王府正宫门和殿宇顶部可覆绿琉璃瓦,屋脊上可安吻兽装饰;门柱可漆红色,主建筑可有五彩金云龙纹饰,但禁雕龙首,门钉纵九横七,楼房和房庑用筒瓦。其他附属建筑用板瓦、门柱黑漆。王府除中轴线上主建筑规制森严外,东西跨院、住屋、花园建筑则限制不甚严格,故而造成诸“王府”等级同类,风格各异。又因“规制”甚严,各王府惧怕逾制获罪,故北京王府一般都低于标准化而建。王府虽可看成“四合院”的连缀组合,但又有区别,如王府大门位置不在“巽”位,而在中轴线南端,东西厢房可建成庑殿,高等级甚至可建成二层楼,台阶可有汉白玉丹陛,硬山顶可建成悬山顶,庭院通道可设铜鼎,这是一般平民四合院居宅万万不许建造的。

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是江南民居建筑中的奇葩,形制多为楼房,以单元院落形成群体,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建筑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宅院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徽州民居因是徽商巨贾归乡的杰作,故建筑文化中处处表现商人意识,如:南方属火,火克金,因此商家大门不宜朝南,商贾门第均向北开,北面属水,不尽财4滚滚来,水成了徽州民居建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构建理念,山环水绕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也正因为徽商的“水为财之源”的商人求利心理,徽州民居中的天井都体现肥水不外流的商人文化:四檐水笕承接雨水,聚汇于天井,再流入明堂渗入地下,谓之“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尽归吾家)。徽州民居中的前厅十分庄重,方格门扇上的雕刻题材一般都以“八仙”(或暗八仙,即仙人的法器)来为“各显神通”作注释。徽派建筑也因了徽人的文化品位而格调清新淡雅,意蕴宁静深远,一派儒风。其三合院的布局、严格的位序空间关系,将中国儒家的宗法礼治,伦理观念,长幼尊卑等与“负阴抱阳”的道家理念以及堪舆风水文化巧妙地结合,体现形态的整体性、象征性和秩序的层次性、规则性。徽州民居大都是毗邻幽水,面对街巷,一般虽然只有两层,却因马头墙的原因,看起来巍峨堂皇、气度不凡。徽州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山墙平面阔大,高过屋面,层层跌落,墙头青瓦犹如一道镶边的框饰,以有节制的自由、不轻佻的活泼、强烈的韵律感和明快的节奏,独树一帜。粉墙不开窗而连成一片,组合为几何形的空间围合,增强了建筑体量感和建筑的完整性,营造了庞大的空间氛围。黑、白两建筑大色块的运用,既蕴含无穷的审美遐想,又以代表空无的“白”与代表玄奥的“黑”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阴阳太极。青瓦白墙的朴实无华色彩,独特的屋顶式窗檐处理,都以融合山水文化的意象和人文的自然伸张为美学追求。徽派村落,随了天然的湖溪坡地,巧于因借,顺势制宜,将山水、田野、屋舍组合成一幅江南乡野园林的写意画。徽州民居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镂,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徽州民居与徽州明清祠堂、牌坊称为徽派“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体系,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重视水的经营

徽派建筑讲究择宅风水,以溪水为脉络缘溪而建,村舍与山水有机地结合,或背山临水,或枕水面山,或依山跨水,有“窗外青山槛外水,山山水水皆入宅”的美誉,如歙县的唐模、黟县的西递等民居建筑瑰宝,都是如此布局的。

2.讲究文化艺术

徽州自宋以来,外出经商者甚多,致富而返,有钱就生出附庸风雅的情趣,兴学建祠,造就了文化繁荣,著名的文人众多(朱熹、戴震、胡适、黄宾虹等),同时还留下诸如砖雕、木刻、盆景等民间艺术品和徽墨、宣纸等闻名天下的斋中之宝。

3.建筑标志物

徽州地区由于生态、人文、风水的原因,村庄、村口溪边多植一片树林,曰“水口”(现今这些标志林木已不多了)。村落的“水口”除了树林外,还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如唐模的路亭、休宁的牌坊、歙县棠樾的牌坊群、黟县碧山的塔等。

4.券门建筑

徽州村镇内的街道狭小,在街巷尽端处做出券门(券门本是为了治安之需,必要时可以关闭),使整个村镇格局有分合层次,村落空间充满灵性活气,增添了山区浓郁的水乡气息。

5.封闭的天井

徽派民居的天井,是建筑的中心。天井小而高,布置得高雅闲适,里面置石池(既可观赏,又可防火)、盆景,既显文雅,亦有坐井观天之趣。

6.外墙形态

徽派民居外形看似封闭,但粉墙黛瓦,高低错落;天井安置,实中有虚,秀雅精美,自成一格。大门处是装饰重点,上面多设砖刻、木雕之类。特别是那层层跌落的马头山墙,甚有韵味,也是徽派民居形态的一个美的标志。构件知识。

本章小结

通过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民居建筑的讲述,以从大到小的进入与从小见大的出来的思路,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从大看可“得气势”,从小观可“阅人道”;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如此“阅览”和心受”,就无以面对浩瀚的“立体的历史”和“凝聚的乐章”。

本章从宫殿建筑脉络和民居建筑地域特色,总结了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历史、布局规则、礼制规范以及建筑语言的形式意义,并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宫室殿堂建筑基本构造方法、组合元素及基本

思考与练习

(一)实训题

1.开展一次与建筑学专家的对话与交流活动。

2.做一次故宫建筑文化讲解竞赛。

3.做一次中国官府民居建筑基本知识竞赛。

4.做一次中国民居传统习俗文化采风活动。

(二)简答题

1.讲述中国古代宫室殿堂建筑的基本构件及宫室殿堂建筑的布局。

2.讲述古代宫室殿堂建筑的基本构造方法。

3.简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时代特点。

4.简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彩画的朝代特点。

5.简述阙的四种基本形制。

6.简述清代建筑门钉礼制。

7.简述中国皇家宫殿建筑主要陈设。

8.简述中国古建筑运用什么方法来弥补其博大规模和高贵气质受材料的限制影响。

9.简述清代王府建筑格局。

10.简述民居建筑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