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时代前传
4327700000031

第31章 商周的矛盾

人类玄术师们,受到来自人类泛意识的抑制力影响,萌发了种族主义思潮,并爆发了与死徒玄术师的分化之战。

这是一场惨烈残酷的战争,有着惨烈的过程与残酷的战果。

首先要说的是玄道修行界的大衰退,死徒玄术师作为战败方自不消说,人类玄术师的中坚力量因处于人生晚期,即使战时未陨,战后也紧随着成为了历史名词。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封神之战后,玄道修行界的上层势力几乎为之一空,只剩下一些新生代守着传承。

然后要谈的便是封神之战中的凡俗势力,即商周两国军队了。

牧野之战的战场上,商人拼死捍卫政权,周军歇斯底里地发起进攻。商朝仓促组织的军队死战不退,周人凭借远胜商朝临时军的武器缓缓推进。商军的主要将军恶来,在一番苦战之后,被周人射中嘴巴,力尽而死。

据孔丘亲自编纂的《尚书》记载,此战“流血漂杵、赤地千里”——血水漂浮起了杵,红色染红了千里大地。“杵”是棍棒,两头带棱,比起昂贵的青铜武器来,杵是廉价的劣等兵器,也是那些仓促组织起来的商朝农夫市民奴隶们用的武器。可见主要是他们失掉了武器,也是他们的血在漂。

同时据古书《逸周书》记载,在整个武王伐纣的两个月期间,周武王前后杀死17万人(并逐个割了耳朵),俘虏30万,另得玉18万块。

牧野之战后期,天上正下着大雨,十七万人大约八十五万升的鲜血染红了积水和大地,漂起了杵。

恶来战死后,帝辛一看形势不妙,率军退守王城,周兵奋力攻之。城破,周兵如潮水般地拥入城中,上百万人口的繁华王都,顿时血流成河。

此时已近黄昏。帝辛不想让自己落到属国周人手里,就穿了珠玉连缀的礼服,在鹿台上像希特勒那样****了。

武王姬发赶到,立马用黄钺斩下帝辛头颅,悬之于大白之旗示众。稍后,觅得妲己等帝辛宠妃,姬发杀之,悬其头于小白之旗。此时,朝歌城里城外,已是一片喊杀之声,大街小巷,如一片火海。上百万人口的朝歌王都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两年后,箕子经过殷人故都,见朝歌已成一片废墟,周围尽是农田,感慨伤怀,咏叹了《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殷商遗民听到箕子的歌,都痛哭流涕。

————

人类玄术师们,为后世人类子孙之独立自强,不惜残躯,倾力一战,终结了死徒玄术师势力。

其是非功过,后人难以评述,但我们从中需要明确一点:玄术师作为超越常人的存在,实际上是不通时事政治的化外之民,或者这样说,玄术师们基本不关心普通人在乎的一些东西,根本没有考虑过对普通人而言,这场战争意味着什么!

思念体具有向下分化性,以人类思念体为例,即人类思念体可向下分化出商人思念体、周人思念体、东夷思念体、白种人思念体等等。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类玄术师因种族主义爆发战争,但他们却未考虑过战后的凡人会否因民族主义而存在矛盾乃至仇怨!

在谈及商周矛盾之前,需要纠正一个历史错误,即帝辛这位被后世蔑称商纣的帝王实际上是个非常英明的君主,只是禁不住后人一直往其身上泼脏水,最后才演变出了一个暴虐昏庸的末代帝王形象。

后世庄子、荀子等人,包括鼓吹仁义的孔子门生子贡都意识到了帝辛的悲哀,也试图为帝辛诉冤,只是奈何不了周朝的舆论潮流罢了。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纣王虽不好,但不至于如此之坏,所以君子千万别让自己混得太差,否则后世的人想举出恶事来说理,就一定会往你身上泼脏水来当反面教材的!

所以说,帝辛的最大错误,就是成为了失败者!

除失败之外,要说帝辛的罪状,即使姬发在《尚书》中亲自开列的帝辛罪状,亦不过六条:①不用贵戚旧臣;②登用小人;③维妇人言是用;④信有命在天;⑤不留心祭祀;⑥酗酒。

这些罪条其实都不严重,有的甚至用现代价值观判断,富于进步意义。比如“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就是说帝辛不录用王族中的亲贵和从前商王的旧臣之子,而是提拔录用出身卑微之人,这是打破血统论,用今人眼光看来属于进步的用人观。是“唯才是举”,打破了“用人唯亲”。①

须知一直到孔子时代,“君子”“小人”都是按血统贵贱来区分的,《论语》里的君子、小人,就分别指贵族和庶人。

而后面③④⑤条,说白了也只是商周文明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同于周人推崇大男子主义和祭祀祖先,商人更注重男女平等与祭祀上帝罢了。

随后从春秋时期给帝辛加了条“比干谏而死”的罪状开始,帝辛的罪状越来越多——战国时期增加二十七事,西汉增加二十三事,东汉增加一事,东晋增加十三事,于是帝辛就变成坐享七十条罪状旷古绝今的残忍暴君了。

————

帝辛任用出身低微的飞廉、恶来等人取代腐朽的权贵,遭到了以大哥“微子启”为首的亲贵集团的疯狂反对,乃至于激烈冲突。帝辛杀比干,囚箕子正是此次冲突的体现,至于微子启,毕竟是帝辛的大哥,并未受到囚禁。

此时,姬昌已死,商朝西边的紧张局面暂时缓解,于是帝辛便把更多的心思精力放在了蠢蠢欲动的东夷人身上。

帝辛亲自率兵出征,倾动全国物力组织针对东夷的大规模进击,军中甚至有以驯服的大象组建的象队,可以轻易撕开东夷的防线。

经过长达十五年的“三征东夷”后,东夷宣告投降。帝辛为了防止东夷再叛,将大批商军留在东夷地区戍守,令飞廉留驻东夷。

然而,帝辛把他的主力部队戍守东夷,向西防御周国的力量,却因此减弱了。同时长期对东夷的作战,拖垮了商朝的经济,国力枯竭的商朝已然无法应付西线的周国了。

正如《左传》的评价:“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奈何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商朝急需休养生息的关键时刻,帝辛的大哥微子启叛逃西岐,并带去了重要情报——殷都空虚。

武王姬发立即决定突袭朝歌,他与姜子牙以强硬态度压下了国内的反对意见,集结大军杀向了东方。②

一方是周国穷兵黩武发展起来的军队,一方是商朝由民夫乃至于东夷战俘仓促拼凑起来的临时军队,两军在牧野展开了决定商周未来的大决战。

血战两月后,恶来战死,帝辛二哥中衍战死,“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的战场上,这场决战的获胜方是周人!

随后,周军涌入朝歌,姬发这位“仁义圣主”马不停蹄地杀到鹿台,急不可耐地斩下帝辛头颅,以显其仁义之风!

————

姬发赌赢了,煌煌大商顷刻间轰然倒塌,帝辛山河梦断,壮烈殉国。

只是武王姬发的胜之不武,使得暗中的“反周复商”势力快速酝酿,并不断发酵。

惶惶不安、如履薄冰的姬发召来姜子牙等大臣商议此事。姜子牙很干脆地说:“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在周公旦的大力反对下,姬发犹豫良久,没有执行姜子牙提议的种族灭绝政策,而是一边令帝辛之子武庚继续管理商地,试图安抚商人,另一边则是创造性地首次明确了“天”的概念,以“天信仰”来对抗商人的“上帝信仰”,试图摧毁商人的精神文化。

从周朝开始,华夏人开始提天,而不再奉承上帝。一并出现的还有“天子”的概念,周王也渐渐演变获得了“天子”的专称——周人实力不如殷商,不能帝天下,只能王一方,所以在中古阵营时代,周朝君主仍是称王,而不是称帝。③

不过虽然姬发说自己是承继天命而克商,但其真不一定有天命,因为仅仅是第二年,姬发便于镐京驾崩,死因未知。

姬发死后,周公旦摄政,刚刚立国的周朝再次陷于风雨飘摇之中。

姬发王弟姬鲜,也就是管叔不服姬旦摄政,起兵与姬旦争夺王位。

帝辛之子武庚,率领殷商遗民造反,试图反周复商。

东夷诸部族,不满姬发摘桃子,也起兵攻打周朝。

三方势力合作发兵试图诛杀周公,奈何背景各异,互相配合失度,各自为战,最终被周公旦击溃。

管叔、武庚伏法以后,在被分封的八百诸侯支持下,周公旦趁热打铁东征东夷,这场战斗持续了三年,东夷的几十个部族卷入其中,流浪于山东的商将飞廉也与东夷人并肩战斗。

东夷人进行了殊死的抗争,但整个战争壮烈的细节无闻于历史,我们只知道周公把反周最厉的奄人(曲阜地区,奄国人)全部灭掉,作为严厉的报复和惩罚——即“周公践奄”——这也是后来为什么管太监又叫“阉人”、“奄人”。

至于飞廉,虽与周公、姜子牙统帅的周军进行了长期鏖战,期间胜负有起有落。但他失去商朝财政支持,禁不起消耗,也没有补充,主力越打越少,直到被追到了海边,山穷水尽。飞廉在祭祀了帝辛在天之灵之后,拔刀自杀。

总而言之,周王朝的统治并不太平,内有心怀亡国恨的殷商遗民,外有敌视周人的原商人盟友淮夷和楚人等,特别是南方楚国,一直与周是南北朝的关系。楚国怀念商朝,绝不向周朝投降。

周公的儿子分封到鲁,被徐夷、淮夷围困,成王派军队才得以解困。周昭王时期(L995年—L977年),周人征伐楚人,全军覆没,周昭王君臣都被淹死在汉水里。周穆王时期(L976年—L922年),徐夷与淮夷联合九夷伐周,周穆王只好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来楚人从长江进入淮河,统一了淮夷和徐夷,势力直抵山东南部,与周人对抗。

到西周后期,周朝朝廷和诸侯国中的殷商遗民后代势力逐渐成长,L841年,以殷人为主的百工和商人因反抗过度勒索而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周厉王出奔,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从此周人对商人的控制更为无力了。为了继续怀柔商人,周王朝任用了不少原殷商贵族的后代在朝为官。从事工商业的商人后遗势力也日增,殷商遗民士卿干政,分享政权,成为周人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诗经》之中,有不少诗篇表达了一些周人对此的忧虑和悲叹。

王叔郑恒公知道西周力量已衰败,与商人订立互助盟约,请商人帮助他建立新的郑国。而正是依靠商人支持建立的郑国,在L707年敢于与周天子军队对抗并打败周天子,这是中原诸国中的第一个。

郑国也是中原诸国中第一个放弃周朝礼制,推行变法的国家(公元前543年子产执政前后)。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这是周人衰败的表现。而周王朝“乱臣贼子”层出不穷,与殷商遗民后代势力的重新抬头有很大关系。

而殷商遗民之所以一直不忘国仇,除了是因为武王姬发胜之不武外,主要还是因为商周两国文明意识形态等相差太大,即使是过了数百年,不少殷商遗民在周朝仍有一种格格不入之感——这种格格不入之感,时刻提醒着殷商遗民勿忘国仇。

————

①其实,正是帝辛任用的诸如“飞廉、恶来”这些出身低微的“小人”,帮助他三征东夷,且与商王朝共生死,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倒在战场血泊中。而微子启、箕子这些自命不凡的被后世儒家学者奉为君子贤人的商王室贵胄,反倒是投入周人的怀抱,变节为官,不惜事奉仇敌。(微子启被周人封到宋国,箕子封到朝鲜)。

②姬发决定突袭商朝时,占卜师解卦说此行大凶,伯夷、叔齐二人叩马谏阻等,都是国内反对意见的体现。

③至仁至公的“上帝”即星球意志,有自己心思搞天命、天意的“天”实即人类泛意识。

大致从周朝开始,人类思念体已然可谓是从星球意志中分化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与星球意志分庭抗衡,极大程度上左右地球文明发展轨迹的“识”之力。